苏州评弹源于中国苏州市,流行于江、浙、沪等地区,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话也称“大书”,通常为一人表演,只说不唱。苏州弹词也称“小书”,多以双档为主,有说有唱。坐在右边,执三弦琴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上手”,坐在左边执琵琶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下手”。苏州评弹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开篇等,都是以苏州方言叙述故事为主,一般在书场表演,讲究“说、噱、弹、唱”和 “理、细、趣、奇、味”。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起脚色”的辅助性表演,让说书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动。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是由评话和弹词在明代时期融合吴地方言而形成。至清乾隆评弹艺术趋向成熟,之后涌现出了大批评弹书目,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社”,还出现了评弹“前四名家”“后四名家”等代表人物,这些艺人又形成了陈调、俞调、马调、蒋调、丽调等不同的流派。咸丰三年(1853年)受到战乱影响,苏州市的评弹艺人开始向上海市转移,并在当地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普余社成立,其成员多收女徒,此后女性在学艺上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曲种被组织在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有了“评弹”的称谓。同时,评弹艺术也受到国家重视,还在1962年开办了苏州评弹学校。1966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影响,苏州评弹开始走向衰弱。
旧时苏州评弹行业工会规定,社内人员须出道多年后,每三年才能收一个徒弟。徒弟拜师需要有两名推荐人,再向师父缴纳拜师金,如果出不起拜师金,需在出师后不取报酬,与师父搭档表演一段时日。拜师后,师父便为徒弟起个“艺名”,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技艺。师父传承内容首先是长篇书目,然后是在行艺方面的知识、经验、见解、体会。除了学艺之外,艺徒不仅要跟随师父深入社会,寻找说书的素材,还需学习做人品德。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其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起到了教化社会,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的作用。同时,苏州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苏州市的“文化三绝”。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评弹艺术,苏州市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对评弹的5项扶持措施和多条地方性法规,每年更是投入近千万资金扶持评弹团、保留评弹团。
历史沿革
起源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本是两个不同的曲种,由于演出语言、活动地区、历史行会等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曲种被组织在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有了“评弹”的称谓。评书原称为“平话”,源于宋代的说话伎艺,是讲史的另一名称,当时已经有《新编五代史》平话。随着宋代迁都临安(今杭州),原本流行于中原地区的“说话”艺术,也随着听众一起南迁,为了吸引当地的听众,逐渐开始使用南方语言表演。元代时期出现了《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等全相平话五种,及《西游记平话》等书目。明代,开始出现“弹词”艺术的记载,同时在《永乐大典》、施耐庵的《水浒传传》、罗贯中的《平妖传》等文献中出现了与评弹的关联记载。明代后期,吴语地区已经流行弹词与平话艺术,还出现了大量的拟弹词作品,如《再生缘》《精卫石》等,平话和弹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融合吴方言,逐渐形成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市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
成熟
清代初年,弹词开始在苏州盛行。乾隆评弹艺术趋向成熟,迎来兴盛期。康熙帝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涌现出了大批评弹书目,还出现了评弹“前四名家”,这些艺人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演出地点也从露天场所转入室内,馆书场遍布城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社”。之后他还通过对自身艺术经验总结,编撰了《书品·书忌》一书。咸丰至同治年间,苏州评弹进一步发展,书目篇幅变长,说的比重增加,弹词的板腔体发展成熟,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唱腔。同时也出现了评弹“后四大名家”。咸丰三年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受到战乱影响,苏州市的评弹艺人开始向上海市转移,苏州评弹再次兴盛。
兴盛
民国元年(1912年)“光裕公所”更名为“光裕社”。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书场“陆深旧宅”,之后茶楼书场逐渐增多,至20世纪20年代,已发展到200座左右。30年代,上海的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评弹听众日益增加。同时,由于曲艺行业的激烈竞争,评弹业加速发展,书目的主题和思想在渐变,书目的题材也在扩大,同一部书出现了不同说法,也诞生了“起角色”的艺术手段,形成了更多的流派。此外,当时光裕社不准收授女徒,而杨莲青私收女徒,被光裕社群起攻之。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普余社成立,其成员多收女徒,此后女性在学艺上才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衰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弹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各地纷纷组建了专业评弹团,评弹开始走上了正轨,还在1962年开办了苏州评弹学校。1966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全中国的评弹活动近乎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演员被下放、转业,小部分人并入剧团。1977年,陈云在杭州市召开了一次解放思想的评弹座谈会后,评弹行业逐渐开始复苏。为共商评弹的发展道路,1979年,成立苏州评弹研究会,1984年,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85年后,苏州评弹受到新兴文化休闲活动及影视文化的冲击,书场、听众、演员都急剧下降。之后,苏州评弹开始衰弱,优质的作品、演员减少,艺术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至1990年,苏州评弹研究会也停止了活动。
复兴
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苏州评弹艺术,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在1991年召开“评弹团体制改革座谈会”。2000年,苏州市举办的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是一项全国性的苏州评弹艺术展演活动,此后每三年举办一届。2004年,苏州建立评弹博物馆。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扶持下,广播书场、电视书场开始出现,业余评弹活动也开始活跃,还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2022年,苏州黄评弹博物馆正式开馆。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苏州评话也称“大书”,通常为一人表演,称为单档,偶有两人合作的称为双档。苏州市评话只说不唱,借助醒目、折扇手绢等表演道具制造气氛,表演时注重说、噱、口技和起角色。其内容一般为演义、公案、武侠及英雄史诗等,传统书目有《三国》《隋唐》《岳传》《七侠五义》等。
苏州弹词也称“小书”,多以双档为主。坐在右边,执三弦琴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上手”,坐在左边执琵琶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下手”。也有单档,一人居中而坐,以三弦为伴奏乐器,还有三档、四档,增加二胡、阮等乐器为伴奏。苏州弹词有说有唱,以说为主,以“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等手段,运用六白、做功、八技和弹唱等技巧来交代情节、塑造人物。其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传统书目有《珍珠塔》《描金凤》《啼笑因缘》等。苏州评弹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一般一档书的演出时间近两小时,称“独做”。中间休息一次,称“小落回”,演出结束,则称“落回”。如果一场演出两档书或三四档书,则称“越做”,每回书表演三刻钟左右。
表演技巧
苏州评弹一般在书场里以苏州方言表演,讲究“说、噱、弹、唱”,以说为主,以弹、唱帮衬。说、噱为语言文学,说即表述,噱则是指演出中的笑料;弹、唱是音乐,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弹的乐器为琵琶和三弦琴等。还讲究故事情节 “理、细、趣、奇、味”,“理” 指情节的合乎情理;“细”指细节生动细腻;“趣”指风趣谐谑;“奇”指人物渲染夸张,情节奇巧;“味”指曲折含蓄,回味无穷。在评弹艺术的发展中还形成了“起脚色”的辅助性表演,以表情和动作,用书中人物的语调,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色,让说书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动。评话表演时还有“八技”,即模仿各种声音和各地的方言。苏州评弹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开篇等。长篇即每天一回,逐日连说,表演时间长达半个月、一个月,更久的甚至能连说一年。在每天说的书临近结束时,设置悬念,留下“关子”吸引观众连续到场听书。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表演完成;短篇一般为一小时内说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开篇则只唱不说,一般用于长篇的开场,内容与正文无关,以唱段描述一个故事。
流派
苏州评弹自清代起,到20世纪50年代,共形成了25个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个左右,女性流派4个左右。各流派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辈流派的基础上产生,其中较早的流派为陈调、俞调和马调。
传承脉络
代表流派
陈调
陈调是苏州评弹中历史颇为悠久的流派,为清代乾隆的陈遇乾吸收昆曲及滩簧音乐创造的调子。其结构较为规整,音域不宽,善抒悲壮豪迈之情,常被后世用于老年人题材书目的表现。代表书目有《义妖传》《芙蓉词》等。陈调区别于其他流派唱腔最显著的标志是其商调式色彩。表演时为上下句式,曲调深沉苍劲,节奏平稳,旋律进行常有同音重复和小六度、小七度或八度的下行跳进,陈调的过门也多采用相同音型的反复。其演唱风格在吐字和润腔等方式和昆曲、苏滩音乐风格比较相似。
俞调
俞调为清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评弹艺人俞秀山所创。早期俞调的曲调简单,速度缓慢,在蒋如庭、朱介生等艺人改进发展后,吸收了京昆、苏滩及京剧旦角的运腔和曲调,加快了节奏,丰富了曲调的变化。俞调唱腔多为徵调式,音域跨度大,腔幅长大,结构以七字句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的方式演唱。唱腔曲调曲折委婉,速度缓慢,字多腔少,旋律以下行为主,擅长抒情,适于表现女性题材。其代表书目有《黛玉归天》《西厢记》《岳云》等。
马调
马调为清同治年间评弹名家马如飞所创,因其早期唱腔近似吟诵诗文,故又被称为“文章调”。马调唱腔结构为上下句,字多腔少,喜用凤点头和叠句。在下句第六字扩展2—3小节同音反复的小腔后,停顿一下或加一短小过门再唱第七个字,被人称之为“蜻蜓点水”。马调唱腔一般为徵调式,旋律多级进下行,但幅度不大,唱腔自由,叙述性强,适于说唱大书。其代表书目有《二进花园》《骂金钱》《方卿写书信》等。
蒋调
蒋调是苏州市的蒋月泉在周调、俞调和马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的唱腔和唱法而成。蒋调是上下句结构,一般用固定音型形成宫角交替调式,丰富了曲调表现力,具有含蓄深沉、韵味醇厚的风格。其代表书目有《杜十娘》《白蛇传》等。
丽调
丽调是20世纪50年代,徐丽仙在蒋调的基础上,把尾音拖长,又将地方戏(沪、越)及其他民间音调加以融合后而成。丽调采用戏曲的板式变化,来丰富评弹的音乐表现力。在演唱时下句唱腔不论平仄都落5,还善用叠句和中音,再加以不同的速度变化,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大量运用“4”和“7”,增强女性缠绵深情、低沉哀怨的特色。其代表作有《新木兰辞》《黛玉焚稿》等。
师承传统
传承关系
苏州评弹行业工会“光裕社”成立后,社内的吴门弟子被奉为说书业的正宗,称为“苏道”,社外之人说书称为“外道”,凡光裕社中艺人应聘各茶肆说书,需要另辟书室,搭设高台,社外之人,则只能用平台。想成为苏道就需先拜光裕公所内出道的评弹艺人为师,而社内人员想要收徒必须出道多年后,每三年才能收一个徒弟。徒弟拜师需要有两名推荐人,再向师父缴纳二十至八十元不等的银元作拜师金,师父名望越高,拜师金越多。如果出不起拜师金,也可以不交,但是需在出师后不取报酬,与师父搭档表演一段时日,此法被称为“树上开花”。
拜师时,徒弟要持拜师贴、香烛和红毡单,到授业先生家中举行仪式。待到仪式完成,师父便根据自己派系的传承字辈为徒弟起个“艺名”。此外,还有家传、自学、偷师三种传承关系。家传指艺人的子弟,此类人群又被称为“公子公孙”,出道时可受优待,艺人自授者,不用摆“关书酒”,出道费减半,拜师他人者,“关书酒”照摆,但出道费仍然减半。偷学则是指没有拜师,通过评弹艺人演出时偷学技巧,或拜了师却遇到了保守的师父,不愿意传授真本领,私下也会偷学。
传承方式
苏州评弹表演时用的是吴方言,只有口音,没有文字,所以传承方式讲究“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可以使得徒弟更好地学习师父的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的运用和角色的刻画等。旧时,艺徒拜师后,通常要住在师父家中,跟随师父到书场听书,并且生活费和车旅费均由自己负担。此外还有回书、送书、排书、茶边花等教导方式。回书即艺徒在书场听过师父的表演后,待到散场,把刚听的书再说给先生听一遍;插边花即艺徒学会师父教的几支“开篇”后,在师父演出时,加座于师傅旁边,在开场时加唱一支开篇,学会一点书后,和师父拼成双档,可以分担少量楷书;排书即师父给艺徒在表演时安排一个角色,与师父一起上台拼档演出,在演出前的排练即为排书;送书是师父上台表演前,由艺徒上台试着表演一段,一般为师父前一天表演的书目。除学艺外,艺徒还要照顾师父的生活起居,帮师母做家务杂活。
传承内容
苏州评弹的传承内容首先是长篇书目的传承。书目即评弹脚本题目,一个长篇书目的演出内容至少可以说上一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以上,是传统评弹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初学者系统掌握评弹艺术的“出”书。待艺徒拜师学会一部长篇后,即可在江南吴语地区“跑码头”巡回演出。其次传承的便是说书的技巧,即“说噱弹唱”及“八技”等。
评弹艺人在行艺方面的知识、经验、见解、体会,也是传承内容的主要部分。较早传承下来的有王周士的《书品》和《书忌》,二者皆是艺人经验的总结。《书品》记载的是对表演的要求、技巧,《书忌》记载的是表演时应该避免的部分。除了学艺之外,艺徒还要跟随师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寻找说书的素材,使旧的书目注入当下的人情世故。还需学习做人品德,做到“德艺双馨”,因为说书还肩负着劝忠教孝、讽世教化的功能。
传播途径
苏州评弹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早期,评弹作为大众娱乐活动,广泛活跃于苏州市地区的庙会、节庆中。起初评弹艺人在码头、路边表演,后来开始进入茶馆,慢慢的有了专营的书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受到战乱影响,苏州的评弹艺人开始向上海市转移。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听众日益增多,书场也发展到200座左右。20世3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发展,评弹艺术进入电台节目,其传播范围不再限制于书场观众,通过广播电台传播至苏州市区及吴中区部分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书场开始诞生,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苏州电视书场》节目便吸引了许多观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也曾录播评弹《珍珠塔》的选段,得到了观众的好评。2004年,上海评弹网成立,评弹艺术开始通过互联网传播,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评弹艺人和团队也陆续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实现多平台传播。
价值与保护
文化价值
苏州评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的题材源自于社会活动,取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蕴含着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科学的知识,其表演内容大多是教人为善,宣扬忠孝节义,宣传爱国爱民及奉献精神等。评弹艺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还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让其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发展保护
苏州评弹艺术陷入低迷后,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在1991年召开“评弹团体制改革座谈会”,对剧团实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以档核算,冻结工资,收入分成,费用自理”的制度。自90年代后期起,评弹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2000年,苏州市举办的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是一项全国性的苏州评弹艺术展演活动,此后每三年举办一届。2004年,苏州建立评弹博物馆。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扶持下,广播书场、电视书场开始出现,还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发展保护苏州评弹艺术,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对评弹的5项扶持措施,即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扶持发展评弹书场建设、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苏州演艺行业联合会和评弹光裕社建设、完善评弹艺人基础职业教育建设。并在2006年、2007年发布了《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奖励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等多条地方性法规,每年还投入近千万资金扶持评弹团、保留评弹团。
苏州市评弹团也在2006年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青少年观众群,在高校举办评弹知识讲座,开设评弹鉴赏公选课。2008年,苏州市评弹团再次举办此类活动,涉及的中小学就有80余所,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演出,扩大评弹的海内外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培养评弹人才,苏州市政府于2009年对苏州评弹学校投资1.52亿元实施过程,2010年7月,苏州评弹学校独墅湖新校区交付使用。2013年,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全面实施改造布展和陈列提升工程。202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优化苏州评弹生存状况的提案》作出答复,将继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建设,推动评弹艺术传承发展,促进评弹人才队伍建设和拓展评弹艺术传播阵地。
代表人物
前后四名家
清代,评弹艺术兴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人,其中便有“前四名家”和“后四名家”。前四名家指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四个名家,具体为哪四人则说法不一。一说为陈、毛、俞、陆,“陈”又有说是陈遇乾,或说是陈士奇;“毛”即毛佩,“俞”为俞秀山,“陆”有说是陆瑞庭,也有说是陆士珍。另一说法为陈、姚、俞、陆,“姚”指姚御章。“后四名家”指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四大名家,说法较为一致,即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
陈遇乾
陈遇乾为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弹词艺人,是弹词“陈调”的创始人,为清代评弹“前四家”之一。他唱作俱佳,以真嗓演唱, 音色宽厚,咬字遒劲。上句唱腔顿挫频繁,下句末一字以大跳落腔为特点而自成一格。因受戏曲影响较多,在运用书调过门的基础上创造了弹词中较少的商调“2”(Re)调式唱腔,咬字、运腔接近苏剧。他还编撰有《义妖传》《双金锭》《芙蓉洞》等刊本存世。
马如飞
马如飞是清咸丰、同治时的弹词艺人,为“马调”的创始人。他的演出以吟诵为主,旋律平直。其唱腔则吸收了民间曲调,并受东乡调影响较深,在书调基础上逐渐形成马调。演唱时按七言唱词格律,在下句第六字上拖腔时常加顿音,以突出韵脚。他还写了大量的开篇,又编撰了《南词必览》保存了评弹艺术资料。他还擅长改编唱本,如传统唱本《珍珠塔》被他进行了艺术加工后,具有了新的特色,被称之为《马调珍珠塔新传》。
王石泉
王石泉为咸丰、同治年间的弹词艺人,为清代评弹“后四家”之一。早年从马如飞学唱《珍珠塔》,后自创长篇书目《倭袍》。其书目受昆曲艺术影响,在演出时,以昆曲道白形式和表演程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他音域宽广,真假声俱佳,擅唱“马调”和“俞调”,并将其相结合形成“俞调”中夹“马调” 的曲调,人称“自来调”,又称“雨夹雪”。同治年间他与马如飞等共同重整光裕社,被推举为司年,马如飞去世后,成为公所的主要负责人。
非遗传承人
邢晏芝
邢晏芝,女,194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自1961年起,邢晏芝随父邢瑞庭学艺,擅长二十多种流派,尤精祁调、俞调及杨派俞调。她在“俞调”的基础上融入“祁调”和杨派艺术,创立了“晏芝调”,是苏州评弹界女声声腔中的创新派主旋律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三个母亲》等。
金丽生
金丽生,男,1944年出生于湖北仙桃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他拜师李仲康,是当代保留“李仲康调”最完整的传承人,也是当代能全面继承李派《杨乃武》书目和技艺的唯一传人。金丽生嗓音高亢明亮,吐字有力,在表演传统书目时能运用戏曲的表演手法,在现代书中则能借鉴话剧的表演特点。其代表作品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秦宫月》等。
书目作品
苏州评弹题材众多,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书目作品。有活泼丰富,多姿多彩的《珍珠塔》;轻松幽默,妙语连珠的《三笑》;还有简单含蓄,细致多情的《玉蜻蜓》。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主要为历史演义,有的接近历史,讲究“七真三假”如《岳传》《三国》《隋唐》等。有的虚构成分较大,《水浒》《封神榜》等,也有已经较少表演的《列国志》《吴越春秋》等。苏州弹词则有不少与男女情爱相关的故事,如《双珠凤》《描金凤》《落金扇》等。也有反映社会底层人物冤案平反的故事,如《杨乃武与小白菜》《顾鼎臣》等。
衍生机构
光裕社
光裕社原名“光裕公所”,是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为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成立,1912年更名为“光裕社”。王周士曾应召入京为乾隆弹唱说书,被赐七品顶带,被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制订行规行风,调节艺人关系,保护艺人权益,并在年节举行会书活动,切磋书艺,被后人供奉为三皇祖师。光裕社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二百多年间名家辈出,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 之美誉。
评弹博物馆
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中张家巷3号,原址为清末民初的沈宅。该馆成立2004年6月,建筑面积839平方米,馆内不仅收藏有评弹的各类文物史料、音像资料,还会进行苏州评弹动态的活化表演。在展示苏州评弹历史发展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展示苏州评弹名家、流派唱腔、艺术表演特色等。2013年,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进行了全面改造布展和陈列提升工程。
苏州评弹学校
苏州评弹学校位于中国苏州新区,是1962年在陈云同志关心下创办的,全中国唯一重点培养评弹艺术人才的省属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学校设有弹词、评话和群文(音乐)三大专业,以及苏昆、评弹、舞蹈等三个大专教育点,并先后与国内大专院校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开展学术交流。改革开放后,学校师生曾几度进京献演,并多次随团出访。
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
苏州评弹鉴赏学会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由殷德泉、李伯乐、杨兴泉、吴永胜等人创立的苏州知音评弹艺术研究小组。学会内大部分会员收藏有较为丰富的评弹资料,同时对评弹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该会每年都举行年会和春节团拜茶话联谊会,不定期举行评弹沙龙、评弹演唱等活动,一至两年会出版一期学会刊物《收藏与欣赏》,并于2009年,创办中国评弹网,在海内外颇有的影响。
参考资料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邢晏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金丽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我的艺术清单]苏州评弹是用苏州话来说唱的一门曲艺艺术.央视网.2023-03-18
苏州评弹.苏州评弹网.2023-03-18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苏州大运河博物馆.2023-03-18
中国评弹网.苏州评弹学校.2023-03-15
胜浦街道:多彩非遗贺新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5-04-0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3-18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1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5
【非遗课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6)——苏州评弹.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5
听“中国最美的声音”!33道文化大餐唱响苏城.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5
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开幕(中新江苏网).中国新闻网.2023-03-18
评博简介.苏州戏曲博物馆.2023-03-14
今天,苏州黄埭评弹博物馆正式开馆!.苏州评弹网.2023-03-18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04627号(文体宣传类384号)提案答复的函.江苏省人民政府.2023-03-18
光裕社.中国评弹网.2023-03-18
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中国评弹网 .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