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齿蟾(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角蟾科齿蟾属动物。雄性成体体长58~74毫米,雌性成体体长62~71毫米;头较大面扁,吻端钝圆;掌突高大;体背面满布小刺疣(yóu);前肢较细长;腺体呈红色,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在咽喉部及四肢面均散有浅色小圆疣;指、趾端圆,趾间具微膜;体背面呈深紫黑色或深紫褐色;体腹面呈浅灰棕色。
红点齿蟾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生活于海拔1000~1790米的山区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内及其附近。红点齿蟾在日落后开始外出活动捕食,于凌晨回洞或于溪边阴暗潮湿的角落睡觉休息。
红点齿蟾栖息地变窄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其种群教量减少。2019年,红点齿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中国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红点齿蟾种群的生存繁衍。
形态特征
红点齿蟾的雄性成体体长58~74毫米,雌性成体体长62~71毫米;头较大面扁,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相等,吻端钝圆,瞳孔纵置,鼓模明显的大而圆,褶细,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缘到达肩部,成钝角状,有鼓环,耳柱骨长,无犁骨齿,舌大,后端有较深的缺刻,上颌齿发达。
第一排唇齿短,其下方有一行短齿位于左右第一、二行唇齿之间;掌突高大,椭圆形,内掌突大于外掌突,排列成“V”形;体背面满布小刺疣,体侧有10~30个圆疣,四肢背面小疣略呈纵行排列;前肢较细长,前肢第一指短于第三、四指,而长于第二指,关节下瘤不显,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59%,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眼,左右跟部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腺体呈红色,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其在股部的约有六条,腹面色浅,在咽喉部及四肢面均散有浅色小圆疣;指、趾端圆,趾侧缘膜窄,趾间具微膜;内距突为小椭圆形,无外跳突;体背面呈深紫黑色或深紫褐色,腋腺和体侧疣粒,股后腺和股后部疣粒均为橘红色;腹部及掌、踏腹面光滑,体腹面呈浅灰棕色,咽胸部及四肢腹面具紫灰色或深灰色麻斑,腹部无斑或斑纹不显。
雄性成体第一、二指婚刺较粗大,胸部刺团一对,刺细密,2刺团间距宽,无声囊,有雄性线;繁殖季节后,大多脱落。
红点齿蟾在蝌蚪形态时全长104毫米,头体长42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49%;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1~3个,两口角副突甚多,并延伸到下唇内侧,其上多有小齿;吻端圆突,鼻间距小于眼间距,眼较小,但明显;头后部略隆起,体背脊中部凹入明显,其两侧有8~10对隆起的肌节;尾长、尾鳍起自第7至第8对肌节间中线,上屋鳍较平直,尾未端略向上弯,喷水管贴体稍影大,孔口小,位于体左侧中部;残留尾仅4毫米的变态期幼体,体长35毫米,其体色与成体相同;全身紫色或紫揭色或无色透明,腋腺及股后腺呈现红色,体侧的疣为淡黄色,可透视内脏。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点齿蟾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利川市)、四川省(兴文县、华蓥市yíng)、重庆市(南川区、万盛、武隆区、奉节县、丰都县、万州区)、贵州省(水城、毕节市、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清镇、戚宁、正安县)、湖南省(桑植县)。
栖息环境
红点齿蟾生活于海拔1000~1790米的山区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内及其附近,在夏季有光带温度一般为19℃,弱光带为17℃,黑暗带为15℃,水温为14℃,pH值为6~8之间,多生活在避光处;成体多栖息于有泉水或暗河的山洞内,常见于距洞口50~100米处全黑暗的流溪岸边岩石上,行动十分缓慢;蝌蚪形态时多生活于溶洞内,在距洞口1000~3000米全黑暗的泉水内也可见到无色透明的蝌蚪体。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点齿蟾捕食昆虫(如鞘翅目、鳞翅目、螽斯科zhōng、蜻蛉目、蝉科、膜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捕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翻舌头取食”,当昆虫飞临其头部前方时,它能迅速地把舌头向前伸出,靠舌头上面分泌出的黏液把昆虫粘住,舌头再返回口腔,吃到食物;另一种是跳跃取食,当昆虫在其附近活动的时候,跳起用嘴含取食,能跳起捕捉高10~20厘米,远40~50厘米处的食物。
节律行为
红点齿蟾在日落后开始外出活动捕食,于凌晨回洞或于溪边阴暗潮湿的角落睡觉休息。在休息环境相对稳定时,绝大多数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如遇大雨或人为因素破坏,则会被迫搬离原来的地方。
洞穴行为
红点齿蟾是一种特殊的洞穴动物,生活在黑暗洞穴的阴河中,但成体仅繁殖期来到洞口弱光区,其它时间在洞外活动,身体受洞穴黑暗生活影响很少,仅是客居动物或洞栖动物;洞穴中食物虽贫乏,但竞争对手少,敌害也很少,是个安全安静的环境,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生长发育,蝌蚪可以长的相对较大,在变态时及变态后有较强的生存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生长繁殖
产卵繁殖
红点齿蟾多在春、夏季繁殖,此时雄性红点齿蟾会为繁殖时的抱对做好准备,胸部长出1对刺团;一般每年繁殖一次,在年繁殖期内是一次性产卵类型,卵是乳白色。
孵化发育
红点齿蟾的蝌蚪生长发育期长;同种群的蝌蚪发育一般是同步的。红点齿蟾蝌蚪从受精卵到蝌蚪完成变态历时22个月龄左右完成,期间蝌蚪头体长从18毫米左右长到33.8~42.7毫米才会出现后肢芽或小后肢,最终登陆成为小红点齿蟾;而红点齿蟾从受精卵到成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为5年;蝌蚪尾长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而且在变态时尾部还作为营养供动物体生长所需,变态完成时尾就全萎缩。红点齿蟾的世代长度为3年。
物种保护
威胁红点齿蟾的种群生存因素有修路、水利建设以及溶洞旅游开发等。
2019年,红点齿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
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红点齿蟾种群的生存繁衍。
物种对比
利川齿蟾(Oreolalax lichuanensis)与红点齿蟾一样都属于角蟾科齿蟾属动物,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资料
Specie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26
红点齿蟾.IUCN.2024-09-14
红点齿蟾.《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