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鲳鲹(拉丁学名:鲳鲹属 ovatus),又称黄腊鲳、金鲳、鲳鲹等,是鲹科鲳鲹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和包括红海在内的印度-太平洋浅水海域,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最宜生长水温为26摄氏度~30摄氏度,最低温忍受的界限在14摄氏度左右。
卵形鲳鲹平均体长35厘米,最长可达70厘米;成鱼重量在0.4~1.5千克,最大体重2.8千克。体侧扁,卵呈圆形,头侧扁,尾柄细,体被小圆鳞,粘著牢固,不易剥落。背部灰绿色,侧面银色,侧线前半部有3~5个垂直细长的黑点;尾鳍明显裂开或分叉,边缘黑色,上半部有白点;背鳍、臀鳍呈裂片状。
卵形鲳鲹体色艳丽,鱼肉无刺,是一种生长迅速且经济价值高的鱼类,已成为沿海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物种之一。2013年,卵形鲳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形态体征
卵形鲳鲹平均体长35厘米,最长可达70厘米。体长为体高1.7~2.3倍,为头长3.7~4.9倍。成鱼重量在0.4~1.5千克,最大体重2.8千克。体呈卵圆形,纵高而侧扁。头小,枕骨棘明显,头长为吻长3.7~4.9倍,为眼径4.5~6.5倍。吻钝。口小,稍倾斜。前颌骨稍能伸缩。眼较小,位于头中部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更近。两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但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上下唇生有绒毛状小突起。上颌在后端非常狭窄,仅延伸至眼睛前三分之一以下。
卵形鲳鲹有2个背鳍,第一背鳍鳍棘短,有6个刺,幼鱼有膜相连,成鱼各棘呈分离状。第二背鳍有1个刺和23~27个软鳍,与臀鳍相对,前部鳍条较长。软背鳍和臀鳍的裂片小,臀鳍有2根分离的刺、1刺根和22~25根软鳍。侧线前部稍呈波状弯曲,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10~11鳍条下方。胸鳍宽短。腹鳍短,位于胸鳍后方。体被小圆鳞,多埋于皮下。侧线在胸鳍上非常轻微地拱起,之后笔直且没有裸露的鳞片。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奇鳍边缘微呈灰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卵形鲳鲹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以及不列颠群岛以南的大西洋海域中,分布范围向南可到几内亚湾和安哥拉。少数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和中国东海、南海等地区。
中国分布
中国卵形鲳鲹以养殖为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等地区。
栖息环境
卵形鲳鲹一般栖息在中上层浅海区域,深度范围为50~200米,卵形鲳鲹在咸、淡水中都可生活,对盐度适应性广,在2‰~45‰的海水中均能生存。卵形鲳鲹生存的海水盐度一般不低于12‰,但盐度也不宜过高,在高盐度的环境下容易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卵形鲳鲹对pH的适应范围为7.6~9.6。
卵形鲳鲹耐低温的能力不强,适温范围为16~36摄氏度,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2~28摄氏度,水温降至16摄氏度以下时停止摄食,长时间处于14摄氏度以下容易死亡。
成体在波浪涌动的浅水区相当常见,喜有沙子或泥土底层的清澈水域。有时也会在潟湖和河口被发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卵形鲳鲹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属于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一般不结成大群,体型较大,2月可见幼鱼在河口海湾栖息,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
觅食行为
卵形鲳鲹以小型动物、浮游生物、甲壳亚门为主要食物。卵形鲳鲹仔鱼期主要以轮虫类与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前期主要摄食轮虫类,后期主要摄食桡足类。
生长繁殖
卵形鲳鲹在夏季开始繁殖,鱼卵的耐盐度更高,一般在盐度为30‰~35‰,酸碱度为7.5~8.5,溶解氧在每升6.0毫克以上,氨氮在每升0.5毫克以下,亚硝酸盐在每升0.05毫克以下,水温在22~28摄氏度的海水中顺利孵化。
人工养殖
卵形鲳鲹的养殖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以中国为例,池塘卵形鲳鲹养殖主要以鱼虾混养形式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沿海地区;海水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沿海各港口,占中国卵形鲳鲹养殖份额的绝大部分。
网箱养殖
养殖场地应选择在天然浮游生物丰富,水流畅通,水质较好,潮汐为正规全日潮的海区。选取直径适当的网箱,后期随鱼的大小而更换改变网箱之间的间距,同时,网箱养殖的位置布局采取有利于养殖的“直线型”。
养殖户应控制投放养殖的卵形鲳鲹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导致卵形鲳鲹患病,死亡率高,同时还会造成养殖饲料系数过高,增加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应。放苗时间在3月底到6月底,一般认为清明节前放的苗为头批苗,4月中下旬放的苗为中批苗,5月份放的苗为尾批苗,6月份放的苗为过冬苗。养殖期间正常情况,根据鱼体不同的生长阶段选用适口的饲料,日投喂2~3次,并设置专用饲料框,以防饲料流失。在投喂量上,要根据水温和风浪情况增减,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3%~6%。
土池养殖
池塘应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排灌方便,可利用潮汐变化进排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温控制在24~30摄氏度。池塘进水口安装40~50目组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虾等进入。
池塘放苗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一般采用鱼虾混养模式,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日常可以用轮虫、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育苗过程中不投喂丰年虾无节幼体,可避免仔鱼误食丰年虫卵壳后引起肠道梗塞而死亡。为了使仔鱼更快生长,可以在仔鱼14~20日龄提前投喂桡足类饲料。在饲养过程中,可以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来减少生物饵料的需求量和饲养成本,稳定饵料供给。
在土池养殖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勤换水、勤吸污。卵形鲳鲹不耐低氧,生长期间极易因缺氧而致死,因此,养殖大规格的卵形鲳鲹应当配备一定的增氧设施。
病害预防
卵形鲳鲹鱼病治疗总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具体使用药物前需要了解其成分和性质,做到对症下药,不可同时用几种药,也不能长期用一种药。最后,要做到少用药或者不用药,重点是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及时净化水质,调控养殖水体。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
症状为病鱼体表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移动缓慢。小瓜虫在腮部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流行水温为18~25摄氏度,流行季节为夏季。镜检可发现大量正在分裂的刺激隐核虫。
烂身病
主要原因是由于换网不及时造成水的流动性不好,网箱内水质较差,网箱上附着的寄生昆虫卵、美国白灯蛾较多,主要是本尼登虫等吸虫类寄生虫,感染咬伤鱼体后,鱼体表病灶次生感染病菌导致烂身。
主要特征是体表皮肤溃疡。感染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水岸面,中度感染时,色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处呈出血性溃烂。有的吻端或鳍膜烂掉,有的眼球突出;眼内有出血点,肛门发红扩张,有黄色黏液流出。
肠炎
卵形鲳鲹肠炎是伴随卵形鲳鲹养殖整个过程的常见病,主要因为换料的不适应造成。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不摄食,肠壁局部充血,黏膜脱落,出血,肠壁弹性较差,肠道有大量黄白脓汁与固体物,轻压腹部,有黄白色体液渗出,诊为肠炎。
物种保护
2013年,卵形鲳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丰富的蛋白质
卵形鲳鲹鱼肉富含蛋白质、糖类、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如硒、镁、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其中蛋白质的含量非常高,每100克鱼肉中就含15.6克蛋白质。经研究发现,卵形鲳鲹(鲜样)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9.65%和10.38%;卵形鲳鲹含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8%,氨基酸比例较为均衡。
优良的脂肪酸
卵形鲳鲹含23种脂肪酸,含量为2.36%,且不同组织器官内的总脂质含量约为10%~50%,肝脏组织中的总脂质含量最高,白色肌肉中含量最低;脾脏和白色肌肉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较高,PUFA含量最低。
整体而言,卵形鲳鲹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占脂肪酸总量的64%,且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DHA(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3%和1.1%。而卵形鲳鲹里含有的DHA和EPA,属于“欧米伽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
同时,卵形鲳鲹骨中油脂含量丰富,UFA含量为68.44%,其中MUFA与PUFA含量分别为37.99%和30.45%。
食用价值
风干腌制
卵形鲳鲹的腌制从世界范围来讲都是一种常用的加工储藏方式,包括湿腌、干腌和混合腌制,传统多用干腌,这种加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加工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批量原料的特点,在集中收获期间可以及时贮存原材料,是防止腐败、延长货架期的有效解决办法。
鱼糜制品
卵形鲳鲹鱼糜及其制品是中国传统的卵形鲳鲹加工形式。为了获得高强度凝胶的卵形鲳鲹鱼糜,可以向卵形鲳鲹鱼糜制品中添加增强剂来提高其凝胶强度。
经济价值
经过多年的培育,卵形鲳鲹品质已逐步为世界市场接受。2016年,仅中国卵形鲳鲹产量就达到10万吨以上,世界卵形鲳鲹产业链逐步完善,卵形鲳鲹产业价值大。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23
Trachinotus ovatus - Monaco Nature Encyclopedia.www.monaconatureencyclopedia.com.2022-09-02
Trachinotus ovatus.IUCN.2024-02-23
Trachinotus ovatus summary page.www.fishbase.se.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