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是1960年在利物浦成立的英国艺术摇滚乐队,在华语地区亦称为“甲壳虫乐队”“披头四乐队”等。乐队主要成员包括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
披头士乐队从 1960 年开始在利物浦和汉堡包的俱乐部演出,短短三年内打响了名声。1962年底他们的第一首《Love Me Do》成为热门歌曲,随后发布的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在英国专辑排行榜拿下冠军,扩大了他们在英国国内的影响力。1964年初,披头士乐队以专辑《A Hard Day´s Night》在美国首次亮相,很快引领了美国流行音乐市场,并打破了无数的销售记录,此时的披头士乐队已成为国际明星。从1965年开始,披头士乐队连续推出《Rubber Soul》《Revolver》《Lonely Hearts Club Band》等具备创新精神的专辑,以及《Yesterday》等日后成为经典的单曲,并在1968-1969年推出《披头士乐队》(也称为“白色专辑”)和《Abbey Road》中取得了进一步的商业成功。
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乐队,唱片的全球销量截至2012年为6亿张。他们保持着英国专辑榜上排名第一的专辑记录,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排名第一的歌曲,以及在英国销售的单曲最多的记录。该乐队于1988 年入选摇滚名人堂,所有四名主要成员都在 1988 年至 1994 年期间单独入选。2015年,该组合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名列榜首,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术家。乐队获得了七项格莱美奖、四项全英音乐奖、一项奥斯卡奖(2008 年电影《Let It Be》的最佳原创歌曲配乐)和十五项 Ivor Novello 奖。《时代》杂志将披头士列入20世纪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于 1965 年北美巡演的谢伊体育场演出吸引了大约 55,600 人,打破当时音乐会历史上观众人数记录。2014年,披头士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23年11月2日,乐队发行最后一支单曲《Now And Then》。
1970年乐队解散后,四名成员各自单飞都取得了成功。约翰·列侬于1980年被枪杀,哈里森于2001年死于肺癌。麦卡特尼和安东尼·斯塔尔仍活跃在乐坛上。
乐队经历
早年经历
1957年3月,16岁的约翰·列侬与几个同校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噪音爵士乐队,曾短暂地起名为“the Blackjacks”(黑杰克)乐队,后改为“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同年列侬在一次教堂演出的后台遇见了15岁的保罗·麦卡特尼,随后保罗·麦卡特尼作为节奏吉他手加入乐队。次年,麦卡特尼邀请同校朋友乔治·哈里森来看乐队的表演。约翰·列侬对14岁的哈里森的演奏能力印象深刻,随后招其入乐队,作为主音吉他手。1959年,列侬中学里的朋友陆续离开了乐队,列侬也开始进入利物浦艺术学院学习。乐队在50年代末最终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三人组成核心阵容稳定下来。三人一致认为只要再找到一名鼓手,他们乐队就能演奏摇滚了。
1960年3月,列侬在艺术学校的朋友斯图亚特·萨特克利夫加入“the Quarrymen”,并提议乐队更名为“the Beatles”,以致敬美国已故的艺术摇滚歌星巴迪·霍利(Buddy Holly)和其将军虫(The Crickets)乐队。同年夏天,the Quarrymen把乐队名字变更为“the Silver Beatles”(银甲壳虫),随后作为流行歌手、利物浦人约翰尼·吉安特(Johnny Gentle)的后援团在苏格兰进行了短暂的巡演,同时鼓手彼德·贝斯特宣布加入乐队。8月,乐队正式更名为“The Beatles(披头士)”,The Beatles至此正式成立 。
演艺经历
1960-1962:初出茅庐
1961年2月,乐队首次以“披头士”的名义在利物浦马修街10号的洞穴俱乐部演出,首次演出的报酬是5英镑,直到1963年,披头士一共在洞穴俱乐部演出192次场,演出报酬涨至每场300英镑。该俱乐部也因为披头士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而在1960年8月至1962年12月期间,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斯图尔特·萨克利夫和彼德·贝斯特组成的披头士乐队在非正式经理人亚伦·威廉斯(Allan Williams)的安排下,在西德汉堡包不同的俱乐部定期驻场演出。1960年8月,乐队5人与德国夜总会老板布鲁诺·柯许米德签订了3个半月长的驻场表演合约,他们先在用脱衣舞俱乐部改成的场地表演,后来布鲁诺·柯许米德因为披头士到竞争对手的俱乐部演出而终止合同,并向汉堡当局举报当时未成年却谎报年龄的哈里森,导致哈里森于11月份被驱逐出境。而麦卡特尼和贝斯特因为在房间内点燃挂毯,也被柯许米德以纵火未遂的罪名驱逐出境。次年披头士二次返德,萨克利夫的德国未婚妻阿斯特丽德·基赫赫尔 (Astrid Kirchherr)为披头士成员们设计了“ exi ”(亚文化的意思,来源于存在主义运动,这里指20世纪50年代西德汉堡的青年文化运动)发型,这后来成为披头士乐队代表性的经典发型,成名之后被无数拥模仿。6月德国制作人伯特·坎普菲尔特(Bert Kaempfert)在汉堡包的俱乐部表演里发掘了披头士,签下披头士一年,雇佣披头士作为歌手东尼·薛瑞登(Tony Sheridan)的伴奏团队,其中披头士和薛瑞登联合创作的歌曲《My Bonnie》(我的邦尼)取得不错的成绩,在音乐杂志《Musikmark》排行榜上排名第 32 位。7月,萨克利夫因学业决定退出乐队,随后麦卡特尼代替他成为贝斯手。随着英国节拍音乐的流行以及多场演出的积累,披头士逐渐在利物浦也拥有了知名度。
就在披头士成员们对于日复一日在俱乐部的演出感觉到厌倦时,1962年1月,利物浦一家唱片店老板兼音乐专栏作家布赖恩·爱泼斯坦 ( Brian Epstein )注意到披头士,毛遂自荐作为他们的经纪人。4月,前成员萨克利夫因脑出血在汉堡包去世,年仅21岁。随后在爱泼斯坦的推动下,披头士提前结束与伯特·坎普菲尔特的合约,并于5月份得到了百代唱片(EMI集团)旗下Parlophone厂牌的制作人乔治·马丁的签约。6月,披头士在伦敦的EMI Recording Studios (后来的 Abbey Road Studios)开始他们的第一次录音,录制了披头士的第一首单曲《Love Me Do》。歌曲于10月发行后,在英国的音乐报纸《唱片零售商》的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随后登上当地的新闻节目《人物与地方》作现场表演,贡献出他们的荧幕首秀。该歌曲1964年在美国发行则进入音乐排行榜第一。在首支单曲取得良好反馈后,披头士很快着手录制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制作人乔治·马丁预测该歌曲将会得到第一名。期间披头士的成员发生了变化,马丁认为原来的鼓手彼德·贝斯特技术不够专业,建议换一个职业鼓手。而约翰·列侬看中了汉堡包的另一支名为飓风队的鼓手林戈·斯塔尔 (Ringo Starr),邀请其加入,于是披头士的鼓手从此由贝斯特变成林戈·斯塔尔。
1963-1967年:攀上高峰
1963年1月,单曲《Please Please Me》发行,正如制作人马丁的预测一样,这首歌发行后即在英国流行音乐单曲榜上名列第一。3月,披头士发行首张唱片《Please Please Me》,收录了《Love Me Do》《I Saw Her Standing There》《Please Please Me》等十首歌曲,在两个月前的冠军单曲《Please Please Me》的催化之下,这张唱片很快开始录制,披头士只用了9个小时45分钟就完成整张专辑的录制。该专辑最终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中获得了冠军成绩,并一共领跑了30个星期之久。AllMusic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埃尔文 (Stephen Thomas Erlewine)多年后评论该专辑即使发行几十年后听起来仍然新鲜。紧接着单曲《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于次月发行,由此开启他们的冠军单曲之路,连续17首几乎没有间断登上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而另一首单曲《Bubbling Under》则成为The Beatles首次打入公告牌Hot 200单曲榜的作品。8月,披头士发行单曲《She Loves You》,在英国不到四个星期就售出75万张,创下当时最快的销量,也是披头士第一张超过百万的单曲,直至1978年前仍是英国最畅销的单曲。这张专辑后来列席滚石杂志2003年评选的「史上500张经典专辑」第39位,获得滚石杂志满分推崇,歌曲《I Saw Her Standing There》《Please Please Me》入选滚石杂志「史上500首经典歌曲」。
1963年的上半年披头士在英国进行了三次全国巡演,受欢迎程度盖过了一起巡演的美国艺术家,这是英国前所未有的情况。随着专辑和单曲的成功,披头士在英国越来越受欢迎。10月,披头士在英国顶级综艺节目“今夜伦敦钯”(Tonight at the London Palladiumlundun)中亮相,收看观众达1500万,随后有媒体用“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这个词来形容粉丝对披头士的热情。同月,披头士前往瑞典演出,这是他们出道后首次出国。演出结束后返回英国,数百名粉丝冒着大雨在机场迎接,近百名媒体记者等着采访他们。随后,披头士开启英国的第四次巡演,因为粉丝越来越热情,以至于在普利茅斯的一场演出中,警方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用高压水枪控制人群。
1963年11月,披头士推出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包含了8首原创作品和6首翻唱作品,其中7首为约翰·列侬创作的作品以及哈里森首支被收录到专辑里的作品。该专辑的预购量达到 270,000 张,发行后一周内售出50万张,后成为英国音乐排行榜上第二张销量突破百万的专辑,并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榜长达40周,其中21周占据榜首。其中歌曲《Don't Bother Me》在英国创下了一百万次的单曲销售纪录,而其他的歌曲如《I Want to Hold Your Hand》《Meet the Beatles!》也打入了公告牌Hot 200单曲榜。歌曲《 All My Loving》则获得英国 Ivor Novello 奖“年度优秀歌曲”。至此,乐队内部确立了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二人为音乐创作的核心 。
1963年披头士已经试图在美国发行歌曲,但由于美国方面代理公司的原因,歌曲没有流行起来。直到1963年12月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AM广播电台WWDC的唱片骑师卡罗尔·詹姆斯(Carroll James)在广播中推荐披头士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我想握住你的手),迅速流传开来。到1964年1月,《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国已经销售出100万张,成为当时美国头号热门歌曲。随后披头士发行在美国的首张专辑《Meet the Beatles》。2月,披头士抵达纽约,3000多名粉丝前来机场欢迎,随后出现在美国CBS电视台的节目《埃德·沙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吸引全美超过7300万的观众收看,创下彼时美国的收视记录,引发美国人对英国音乐空前的兴趣。同月,单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She Loves You》分别包揽了美国公告牌冠亚军的纪录。4月,披头士在美国推出的5首歌曲都打入美国公告牌,成为首支同时占据公告牌第一至第五名的乐队。6月至9月,披头士在丹麦、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多个国家举办了67场巡回演唱会。
披头士的第一部电影《A Hard Day´s Night》也是诞生于1964年,该电影的本意是进一步宣传披头士,但过了数十年后,这部黑白色调的小制作电影却成为了经典。随电影推出的同名专辑,收录了电影中出现的歌曲,获得巨大成功,留下数首名作,如《A Hard Day´s Night》《And I Love Her》《Can´t Buy Me Love》等。该专辑于7月底登上了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一名,上榜38周,21周位列第一。其中电影原声则在美国音乐排行榜上第一名的位置上停留了14周。其中歌曲《Can´t Buy Me Love》(买不到我的爱)获得1965年英国 Ivor Novello 奖“年度表现最好的作品”,并凭借着《A Hard Day´s Night》(艰难的一天之夜)获得1965年美国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声乐组合表演奖等。
1964年12月,披头士在紧张的日程中发行了第四张录音室专辑《Beatles for Sale》,该专辑中约翰·列侬一如既往地在演唱中占据主导位置,主唱的歌占了6首。专辑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首位停留了9周。1965年6月,披头士被英国女王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这是第一次有年轻流行歌星得到这项荣誉。8月15日,在美国纽约的希叶露天体育馆举行了一场演唱会,吸引了5.5万观众到场观看,这场露天演唱会也创下了30.4万美元的演唱会票房纪录。
披头士的第二部电影《Help!》于1965年7月发行。电影原声由列侬创作并主唱了大部分歌曲。随即相对应的专辑《Help!》发布,比电影更受欢迎,包括《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Ticket to Ride》《I've Just Seen a Face》 《Yesterday》等歌曲。其中《Yesterday》由麦卡特尼作曲,后成为世界上被翻唱版本最多的歌曲,并获得 Ivor Novello 奖“1965年杰出歌曲”。该专辑推出后立即登上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并保持了9周。在美国发行后也在音乐榜上保持了第一名9周。专辑获得1966年美国格莱美奖奖“年度专辑”等三个奖项提名,让披头士成为第一个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提名的摇滚乐队,后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332位。 《Yesterday》则在9月份作为单曲发行,后来连续四周位居美国流行音乐榜首。
乐队的第三次美国巡演于1965年8月在纽约谢亚球场开启,观众人数高达55,600人,打破当时演唱会观众人数的记录。同年,美国一部以披头士为主角的冒险卡通片《披头士乐队》推出,该卡通片系列一直持续到1969年,是第一部以真人动画版为特色的卡通片,而约翰·列侬和麦卡特尼曾为其中一集担任过编剧,披头士的音乐亦被应用为片头和片尾曲。披头士第六张录音室专辑《Rubber Soul》(橡胶灵魂)于12月发行,其在音乐的成熟度和复杂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专辑于发行5天后登顶英国排行榜,持续12周。 《Rubber Soul》在美国发行后,于1966年1月攀上美国音乐排行榜第一名,并在榜首保持了6周。其中歌曲《米歇尔》(米雪)荣获1967年英国 Ivor Novello 奖“年度表现最好作品”,美国格莱美奖“年度歌曲”。allmusic网站的乐评人里奇·安特伯格称该专辑为“经典的民俗音乐摇滚唱片之一”。后来于2003年《滚石杂志》在“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榜单上把《Rubber Soul》列为第五位。在录制该专辑期间,乐队内部已出现矛盾的迹象。6月,唱片公司Capitol发行了仅面向美国市场的专辑《Yesterday and Today》,却因为唱片封面上披头士四人身穿屠夫工作服微笑并伴随着婴儿残肢而备受争议,被认为这是对Capitol唱片公司“屠宰”了他们美国版唱片的一种讽刺。以至于后续唱片不得不用新封面贴在原封面上卖出。
1966年8月,披头士在最后的巡演前一周发行第七张专辑《Revolver》(左轮手枪),突出了复杂成熟的词曲创作,实验性的录音室技术,和扩张的音乐风格,从创新的古典弦乐编曲到迷幻摇滚。该专辑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榜34周,占据榜首7周。在美国发行后则上榜77周,6周排行第一,并创下超过500万张的销售佳绩。 其中麦卡特尼创作的《Eleanor Rigby》,透著沧桑悲凉的氛围,在滚石杂志“史上500首经典歌曲”中站上第137位,直奔英国冠军;同为麦卡特尼创作的《Yellow Submarine》是一首突出航海氛围的欢乐童谣,在美国一个月内卖出120万张,英国则蝉联4周冠军,许多儿童节目配乐也喜爱选用此曲;《Tomorrow Never Knows》则被 Pitchfork 音乐网站选为“60年代200首经典歌曲”第19名。该专辑提名美国格莱美奖“年度专辑”,在后来的“史上1000张顶尖专辑”排行里第一,入选VH1频道、时代杂志、吉他世界杂志、娱乐周刊等经典专辑名单,被《滚石杂志杂志》列为史上最伟大的专辑第三位。
披头士的最后一场商业演唱会于1966年8月29日在旧金山的坎德斯迪克公园球场举行。四年来披头士一直进行不间断的巡演,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超过了1,400场次。同年的巡演期间,约翰·列侬在接受英国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披头士现在比耶稣更受欢迎”等言论,在英国没有引起注意,却在美国基督教徒中引发强烈争议,唱片遭禁,最终以列侬公开道歉而平息。卸下巡演的重负的披头士在1966年11月开始专心录制第八张录音室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该专辑采用了更加实验性的手法,把录音室当成乐器,逆放、拼贴、变速、叠录、恶搞器材,创造许多天外飞来的声响。披头士共耗费将近五个月,在录音室累积工作700个小时,才终于完成这张专辑。该专辑发行不到三个月销售250万张,打破众多销售记录,并在英国流行音乐榜共有27周排行第一名,在美国连续 15 周位居美国前 200 强专辑榜首。在1968年美国格莱美颁奖典礼上,披头士凭该专辑拿下“最佳当代专辑”奖,同时获得年度专辑、群声表演、年度专辑等多项提名。而专辑中的歌曲《 She's Leaving Home》获英国 Ivor Novello 奖“最佳英国歌曲,音乐和抒情”奖。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该专辑是「西方文明史的决定时刻」,时至今日,其仍被视为1960年代流行音乐极高的成就。
1967年初,披头士执导并主演第三部电影《神奇神秘之旅》(Magical Mystery Tour)。6月,披头士乐队在电视节目“我们的世界”上向大约3.5亿观众表演了他们即将发行的单曲《你所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这是第一次全球电视直播。8月,经纪人杰弗里·爱泼斯坦去世,传言是自杀,但死亡原因最终裁定是服用某种催眠镇定剂过量。乐队因此一度对未来感觉到迷茫。12月,披头士配合拍摄的电影《Magical Mystery Tour》推出同名原声带,是一张双面的迷你专辑(EP),这是英国第一次出现双EP,在美国销量高达600万张,不仅荣获格莱美奖“年度最佳专辑”提名肯定,也得到AllMusic、Blender、Pitchfork的满分评价与推崇。其中专辑歌曲《Hello, Goodbye》是披头士在美国第15首冠军曲,在英国金榜蝉联7周之久;《Penny Lane》也在美国音乐榜排行No.1,并被滚石杂志选为“史上500首经典歌曲”第456名;《All You Need Is Love》则占领英、美以及欧洲多国排行榜冠军。同年的圣诞节第二天,电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英国上映,虽然收视达1500万次,但口碑并不好,这是披头士第一部失败的电影,美国因此未引进该电影。
1968-1970年:乐队解散
1968年2月,披头士成员全体前往印度瑞诗凯诗(Rishikesh)跟随冥想大师Maharishi Mahesh Yogi静修三个月,期间他们创作了许多歌曲,包括下一张专辑的大部分歌曲。在斯塔尔和麦卡特尼陆续离开后,约翰·列侬和哈里森被一位名为“魔术师亚历克斯”的电子工程师暗示他们在冥想课程中被Mahesh操纵,列侬还发现Mahesh对女学员性骚扰,于是在离开后还特意写了一首歌《Sexy Sadie》抨击此事。5月,披头士新成立的苹果公司(Apple Corps Limited)在纽约揭幕,在印度认识的魔术师亚历克斯后来成为苹果公司电子部门的负责人。11月披头士发行第九张录音专辑《The Beatles》。该张同名专辑为双碟形式,包装全白、没有印刷任何图案或文字,因此又名《White Album》(白色专辑)。该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10位。后获得2019年美国唱片协会授予的“24倍白金专辑”认证。这张双专辑发行后上榜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22 周,其中8周排名第一。在美国则上榜65周,连续 9 周位居榜首。唱片发行时预售200多万张,一个多月内在美国售出近400万张,多首歌曲占据了美国广播电台的播放列表。在录制该专辑的期间,乐队成员们的不和已经公开化。麦卡特尼回忆说,这张专辑“制作起来并不愉快”。而约翰·列侬则认为这张双专辑“每首曲目都是个人曲目,里面没有披头士的音乐。”成员们之间个人化创作越来越明显,列侬对于和麦卡特尼的合作已经失去兴趣。随后披头士还录制了乐队迄今为止最长的歌曲《Hey Jude》,作为非专辑单曲与《Revolution》于8月发行。《Hey Jude》后提名1969年美国格莱美奖奖“年度唱片”、“最佳流行表演:二重奏或组合与主唱”。
1968年英国电视界决定制作一部以披头士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以披头士于1966年的发表歌曲《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为主题,后成为动画经典。片中采用包括《Nowhere Man》《All You Need Is Love》等多首披头士的经典作品。披头士低调发布同名专辑,尽管如此,这张专辑仍然在在英国专辑排行榜排名第三,在美国排名亚军。
1969年初,麦卡特尼建议,新专辑经过排练后在观众面前第一次现场演唱,直接录制下来作为新专辑的内容,初始定为「Get Back」的计划。制作人马丁表示这个项目“完全不是一个愉快的录制过程,当时是披头士成员间关系的最低点。”过程中哈里森威胁要离开乐队,项目停止录制。为了缓和团队内紧张的气氛和提高现场表演的质量,哈里森邀请键盘手比利·普雷斯顿参加最后九天排练活动,普雷斯顿因在《Get Back》里的表现而得到了唱片公司的认可,也因此一度被认为是披头士乐队的第五位成员。1月30日,披头士的最后的现场表演在伦敦的萨维尔街3 号苹果公司大楼的屋顶拍摄完成。由于团员都急于脱离「Get Back」项目,后期制作的工程师对于新专辑的制作被赋予极大的自由。失去杰弗里·爱泼斯坦的披头士需要雇佣新的财务顾问,但此时的披头士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分歧,以至于错失商业上的机会。直到5月,曾管理过滚石乐队的经理人艾伦·克莱恩最终被任命为披头士的唯一经理人。7月,约翰·列侬的个人单曲《Give Peace a Chance》发行,为列侬与小野洋子另组的组合塑胶小野乐队创作,这是披头士的首张个人单曲唱片。8月,完成单曲《I Want You (She's So Heavy)》的混音是披头士的四名成员最后一次在同一个录音室工作。列侬则于9月向其他成员宣布了自己退出乐队的决定,但同意先不公开以防影响新专辑的销量。
1969年9月,披头士发行第十一张录音专辑《Abbey Road》,专辑中收录的《Come Together》《Oh! Darling》《I Want You (She`s So Heavy)》等歌曲日后成为经典之作。而四位团员在Abbey Road录音室外过斑马线的封面更是让此地成为全球乐迷的造访圣地,也是音乐界、艺术界、甚至时尚界中不断被提及、翻玩的经典。虽然彼时乐队内关系紧张,专辑依旧蝉联当年英国专辑榜17周、美国公告牌11周冠军、至今在全球销售超过三千万张、入列格莱美奖名人堂“音乐史上最重要录音之一”专辑。该专辑还在2009年被滚石杂志杂志读者选为The Beatles最佳专辑,并在滚石杂志2012年评选的“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中名列14。
1970年4月,麦卡特尼向公众宣布了自己退出乐队的消息。次月,原「Get Back」改名为专辑《Let It Be》发行。该专辑发行后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停留59周,连续3周排行第一,在美国上榜55周,连续4周位居第一。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86位,披头士凭该专辑在1971年的美国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获“年度专辑”、“最佳电影原创配乐”两项提名,并赢得“当代声乐组合”奖项。 纪录片《Let It Be》紧随其后发行,该影片赢得1970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而单曲唱片《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是披头士发行的最后一张单曲。
1970年10月,保罗·麦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完全解散The Beatles,并且禁止乐队重组。法律纠纷在乐队解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解决,法律意义上的正式解散直到1974年12月29日才完成。
1970年至今:解散后
解散后,约翰·列侬、麦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尔都在1970年发行了个人专辑。虽然乐队已解散,但他们的音乐、声誉和商业价值还以各种形式被利用。1973年,苹果唱片汇编了1962-1966和1967-1970期间披头士最热门的歌曲,发行双专辑《红》《蓝》,其中《红》专辑在英国专辑排行榜达到了第三名的,在美国登上了Cash Box专辑排行榜的榜首,并在Billboard Top LPs & Tape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而《蓝》则登顶榜首。这两张专辑能听到披头士从旋律爽朗、明快,抒写年轻世代天真浪漫,享受爱情与人生的流行摇滚风格出发,然后慢慢走向多样性乐风与多层次编曲尝试,流露成熟与内敛的人生思维的多元摇滚风格。对于在乐队解散后才认识到披头士的歌迷来说,是一个入门级别的体验。次年,音乐剧《约翰、保罗、乔治、林戈…和伯特》在伦敦上演,剧中采用了十一首列侬、麦卡特尼和哈里森创作的歌曲。同年,百老汇大道音乐剧《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在路上》上演。1976年非虚构电影《这些与二战》中新闻录影的片段配乐翻唱了披头士歌曲。次年,全英音乐奖给专辑《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颁发了“英国年度专辑”奖,给披头士颁发“英国组合全英奖”。
1980年12月,列侬在纽约市被枪杀。为了纪念约翰·列侬,哈里森重写了他的歌曲《All That Years Ago》的歌词,由斯塔尔打鼓,麦卡特尼和他的妻子琳达伴唱,作为单曲发行于1981年5月。麦卡特尼自己也创作了歌曲《Here Today》以纪念列侬。1983年,披头士获得全英音乐奖“音乐杰出贡献奖”,并在次年获得全球音乐电视台音乐录影带奖颁发的视频先锋奖。而1984年,麦卡特尼编剧的电影《向布罗德街致以我的问候》上映,斯塔尔和麦卡特尼都在电影中以自己的身份出演,二人还一起合作了几首电影原声曲。1988年,披头士乐队首次入选摇滚名人堂,此后因专辑或者歌曲还入选10多次格莱美名人堂。
1994年,金牌制作人George Martin亲自挑选披头士在1962年3月至1965年6月间为英国BBC电台所进行的录音室现场演唱录音作品,汇总成乐团的首张电台演唱录音特辑《Live At The BBC》发行。此一特辑登上英国金榜冠军,晋升全美流行专辑榜第3名,6周内销售高达500万张,全球累积销售超过800万张。同年,披头士三名幸存成员重聚,只为制作约翰·列侬生前不为人知的歌曲《Free as a Bird》(像鸟一样自由),该歌曲被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保存在列侬于1977年录制的盒式录音磁带上,重新编排后混合了三名成员的声音进去。歌曲发行后还获得全球音乐电视台音乐录影带奖的“视频中的最佳特效”,以及美国格莱美奖的“最佳流行表演”。1998年,披头士被列入《时代》杂志20世纪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999年初,美国邮政署发行了一枚纪念披头士乐队和黄色潜水艇的邮票。同年,为了配合1968年电影《黄色潜水艇》的重新发行,苹果唱片公司发行了一张扩展的原声专辑《黄色潜水艇歌曲集》。
2000年,适逢披头士解散届满30年,汇整27首英美排行冠军曲的精选大碟《1》登上35个国家排行榜冠军,创造3200万张销售记录,不但成为2000-2009十年间全球及全美最畅销的专辑,更入选全美史上最畅销专辑,还获得美国公告牌音乐奖“年度专辑”。2001年11月,哈里森由于转移性肺癌去世。麦卡特尼和斯塔尔一起参与了哈里森的纪念音乐会。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1月16日定为世界披头士日。2004年,《滚石》杂志将披头士列为过去50年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摇滚艺术家,并入选英国音乐名人堂、英国音乐名人堂。在麦卡特尼、斯塔尔、小野洋子和哈里森的遗孀Olivia Lufkin的授权下,乔治·马丁和他的儿子吉尔斯·马丁使用abbey road录音室的母带进行了混音处理,于2006年发行了专辑《LOVE》。在发行的第一周,《LOVE》在英国专辑榜上排名第三,在美国Billboard 200上排名第四,并于2006年底获得白金唱片的认证。2007年,披头士乐队成为第一个出现在皇家邮政发行的一系列英国邮票上的乐队。在2008年第50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专辑《LOVE》获得了格莱美奖最佳改编原声专辑和最佳环绕音响专辑。同年,披头士被Billboard杂志选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100位热门艺术家第一名。
截至2010年,披头士在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共有15张专辑为冠军专辑,单曲卖出超2190万张。而截至2012年,披头士的全球唱片销量已超过6亿张。在2012年英国伦敦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保罗·麦卡特尼表演了披头士的经典歌曲《Hey Jude》,引发全场大合唱。2013年,《Live at the BBC》的发行方决定发行该系列专辑的第二弹–《Live at the BBC Volume 2》,唱片中将囊括了曾于1963年至1964年在BBC广播中播放过的歌曲,以及披头士四位成员跟各大电台主持人之间的交流音频。其中披头士成员麦卡特尼负责了这张唱片的编辑工作。2014年1月,披头士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在第56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同台演出。次月,《改变美国的夜晚:格莱美向披头士致敬》节目播出,播出时间正是50年前披头士首次在美国电视上亮相埃德·沙利文秀的日期,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在节目上表演披头士的歌曲。由于长期存在的版税分歧,披头士乐队是最后一批与在线音乐服务签署协议的主要艺术家之一。直到2015年12月,披头士的音乐才在Spotify和Apple Music等的各种流媒体音乐平台上完整上线。根据Spotify的网站数据统计,上线后的100天内,每个月都有近650万用户点播披头士的专辑,其中圣诞节期间更是创造了48小时内5千万的播放次数。在1964年与1965年,披头士获邀于Hollywood Bowl演出,并且在1977年发行为《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的现场演出黑胶唱片。由于60年代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现场演出的录音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程,只有少数音乐人才有发行「现场专辑」的资格,而披头士恰巧就是其中之一。《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发行后,在1977年美国公告牌流行榜登上亚军宝座,更于英国金榜摘下了冠军的头衔。当年现场演出的经典黑胶在2016年以数位录音的方式首度发行为CD版本,权威音乐网站AMG、滚石杂志皆打出近满分评价。同年9月,纪录片《披头士:一周八天》上映,记录了披头士乐队从1961年到1966年的巡演生涯,该电影获得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纪录片和第69届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非虚构类特别节目。截至2017年,披头士在Billboard Hot 100上保持着最多排名第一的记录,共有20首歌曲排行第一。同年,美国唱片业协会证实,披头士在美国的销量为1.78亿张,比其他任何艺术家都多。披头士成员共同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2019年9月,专辑《Abbey Road》发行了立体声混音版本,时隔50年后重返英国专辑排行榜第一名。
2021年10月,专辑《Let It Be》超级豪华版发行。次月,纪录片《披头士:回来》(The Beatles: Get Back)以三集迷你剧的形式在迪士尼+上发布。2022年1月,一张名为《Get Back》的专辑在流媒体服务上发布,该专辑由披头士屋顶表演的新混合音频组成。10月,《左轮手枪》的特别版发行,其中包括披头士未发行的演示、录音室剪辑、原始单声道混音和使用新立体声混音。2023年6月,麦卡特尼宣布将发行“披头士最后一张唱片”,利用去混音技术从旧唱片中提取约翰·列侬的声音。2023年11月2日,The Beatles的最后一支单曲《Now And Then》全球同步发行。
个人生活
1957年,列侬与第一任妻子辛西娅·列侬(Cynthia Lennon)在利物浦艺术学校相识,并于1962年奉子成婚,婚后育有儿子朱利。1967 年,约翰·列侬遇到了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于1968年与辛西娅离婚,随后与小野洋子结婚。1975年儿子肖恩(Sean Lennon)出生,约翰·列侬为此暂停了接下来5年的音乐事业。1980,列侬被自己的粉丝马克·大卫·查普曼枪杀致死,享年40岁。
麦卡特尼与第一任妻子琳达·伊斯曼(Linda Eastman)于1969年结婚,1970年披头士解散后,麦卡特尼和琳达组建另一个组合Wings。二人育有4个孩子,琳达于1998年因乳腺癌去世。2002年,麦卡特尼与前模特、反地雷运动者希瑟·迈尔斯(Heather Mills)结婚,并育有一个女儿,2008年离婚。2011年,麦卡特尼再次结婚,在伦敦与纽约人南希·谢维尔(Nancy Shevell)举行了民事婚礼。自1989年富豪榜开始以来,麦卡特尼一直是英国最富有的音乐人,截至2015年估计拥有7.3亿英镑的财富。
哈里森在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成为印度文化和神秘主义的崇拜者,并将其介绍给其他披头士乐队成员。1964 年哈里森在拍摄电影《艰难的一天之夜》期间在片场,认识首任妻子,模特兼演员帕蒂·博伊德,1966 年二人结婚,麦卡特尼担任伴郎,1977年离婚。1978 年,哈里森与从事唱片业务的奥利维亚·特立尼达·阿里亚斯 (Olivia Trinidad Arias)结婚,育有一子达尼·哈里森 (Dhani Harrison)。2001年,哈里森因肺癌去世,享年58岁。
1962年,在加入披头士一周后,斯塔尔遇见了美发师莫琳·考克斯(Maureen Cox),他们于1965年结婚。婚后育有3个孩子,1975年离婚。1981年,斯塔尔与女演员芭芭拉·贝芝再婚。他在201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上名列第56位,个人财富估计为1.5亿英镑。2012年,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鼓手。2016年,斯塔尔是第一位成为祖父的披头士成员。
主要作品
音乐专辑
*数据来源
巡回演唱会
*数据来源
参演电影
*数据来源
音乐风格
披头士的音乐最初受到埃尔维斯·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卡尔·珀金斯(Carl Lee Perkins)、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吉恩·文森特(Gene Vincent)等音乐人的影响,约翰·列侬曾说过,如果没有猫王,就没有披头士乐队。即使乐队已经成名之后,鲍勃·迪伦(Bob Dylan)、史摩基·罗宾逊(Smokey Robinson)和奇迹乐队(the Miracles,)、谁人乐队(he Who)、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爱勺子乐队(the Lovin' Spoonful)、飞鸟乐队(the Byrds)和海滩男孩(Beach Boys)等音乐人 ,都给披头士带来创作上的灵感。而哈里森在1966年在印度跟随拉维·香卡 (Ravi Shankar) 学习了六周,这对他在乐队晚年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音乐风格上,披头士乐队最初是一个小品乐队,很快就接受了1950年代的摇滚,并帮助开创了默西节拍流派,最终扩展到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风格。比如歌曲《昨天》里使用到管弦乐,《她离开家》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民谣风,《雨》《明天永远不知道》《永远的草莓田》等歌曲则充满迷幻音乐风格,由哈里森创作的《内在之光》《爱你》《没有你的内在》等歌曲则受到印度古典音乐的影响。在披头士的音乐里,可以看到凯尔特音乐、节奏和布鲁斯、乡村和西部等风格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到一起。而他们在音乐流派上的跨越,并没有按顺序从一种流派转移到另一种流派,而是一边保持着对传统、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的掌握,一边打造摇滚并涉足新潮音乐。他们对民俗音乐尤为感兴趣,以至于后来印度音乐出现在披头士的音乐风格里就不足为奇了。
披头士还热衷于利用新技术来录制音乐,意外的吉他反馈,共鸣的玻璃瓶,盒式录音磁带加载错误的方式使其向后播放等等,任何一个元素都可能被纳入他们的音乐中。披头士还用当时摇滚音乐中非常规的乐器增强了他们的歌曲效果,包括弦乐和铜管合奏以及印度乐器,如《挪威森林》中的西塔琴和《永远的草莓田》中的印度竖琴、长笛和电子键盘,以及《宝贝,你是一个有钱人》创造了不寻常的双簧管般的声音。
而制片人乔治·马丁在披头士的音乐上密切的参与,也影响到了披头士的音乐风格,得益于他的古典音乐素养,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披头士创作歌曲的“非正式音乐老师”。如马丁向麦卡特尼建议《昨天》的编曲应该以弦乐四重奏伴奏为特色,从而将披头士乐队引入一个“迄今为止未被怀疑的古典乐器色彩的世界”。马丁也非常愿意放手让披头士实验,从而令披头士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散,例如在特定的唱片中加入“一些巴洛克风格的东西”。
来自《艺术摇滚的偶像:永远改变音乐的传奇百科全书》中对披头士音乐风格的评论:披头士乐队在1960年代扩大了摇滚的风格边界,在每次发行新专辑时都不断开拓新的音乐领域。乐队越来越复杂的实验涵盖了各种流派,包括民俗音乐摇滚、乡村、迷幻和巴洛克流行音乐,同时又没有牺牲他们早期作品的那种对大众的吸引力。
乐队影响
美国滚石杂志的编辑在2001年出版的《摇滚百科全书》中认为披头士的影响力涵盖了“所有西方文化”,是不可估量的。尽管他们的唱片销售数据和演唱会记录已经被后来人超越,但没有哪个乐队能如此彻底地改变摇滚乐的声音和意义。评论家里奇·安特伯格(Richie Unterberge)在美国在线音乐数据库AllMusic撰文,把披头士定位为“艺术摇滚时代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乐队”,凭借着不懈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披头士在意识上影响了国际大众。音乐评论家格雷尔·马库斯 (Greil Marcus)将披头士乐队的影响描述为继20 世纪 50 年代埃尔维斯·皮礼士利 (Elvis Presley,即猫王 ) 崛起之后的第二次“流行音乐爆炸”,对日常生活的表面(行走、谈话、着装、象征、英雄、家庭事务),乃至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实质性的影响。
对英国文化复兴的影响
从歌曲的主题来说,披头士将工人阶级的真实性和非正式性确立为英国摇滚乐的关键内容。披头士开创了英国摇滚乐“最初的黄金时代”,扭转了彼时英国乐队表演对美国摇滚风格的模仿传统。披头士乐队的崛起恰逢英国保守主义的衰落,在英国国内代表战后英国的新发展,为英国青年文化提供了一种统一和解放的影响力。
披头士在国际上的成功首次为英国流行音乐打开了出口市场,最直接的是为女王陛下政府国际收支创收,以至于当时英国的政治家也渴望与乐队建立联系,以便赢得公众的选票。披头士在国际上的成功也让英国的旅游业、是行业乃至整个娱乐业受益。1965年为表彰披头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女王为披头士颁发 MBE 勋章。社会历史学家亚瑟·马威克 (Arthur Marwick)认为披头士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突破,实际上重新定义了“英国的含义”,令英国文化首次成为“令人兴奋的文化”。他们代表了一种现象的流行形象,让英国社会变得可见和自信。
粉丝文化:披头士狂热
1963 年末,英国媒体创造了“披头士狂热”一词来形容人们对披头士乐队日益高涨的兴趣。自从披头士在1963年10月13日周日晚上在伦敦Palladium节目上演出,有1500万观众收看之后,英国“陷入了披头士狂热的掌控之中”。次年,披头士狂热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无论在哪里演出,这种狂热都会同样出现。1964年6月,披头士访问澳大利亚时,受到300,000名观众的现场欢迎,这是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在同一地点最大规模的集会。而披头士从女王获得MBE 勋章时,粉丝在现场秩序失控,与警察发生推挤,还有粉丝爬上宫殿大门。《经典摇滚百科全书》里写道,从来没有一种粉丝的群体像披头士的粉丝一样,“推动流行文化向前发展,或者达到了流行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英国入侵”
大多数美国人是通过单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我想握住你的手)和《I Saw Her Standing There》(我看到她站在那里)开始接触披头士乐队的音乐。这两首歌都以边缘较硬的吉他声为特色,突出表现了较新的摇滚行为中所缺乏的“反叛”精神的复兴,在占据美国排行榜的新奇歌曲、青少年偶像、民谣歌手和女子团体的常规组合中脱颖而出。作家麦克唐纳在《头脑中的革命:披头士乐队的唱片和六十年代》写道:“每一位美国艺术家,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被问到《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时,他们的回答都大同小异:它改变了一切,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1964年2月9日,披头士乐队在《埃德·沙利文秀》上进行了他们在美国的首次现场电视表演,根据尼尔森收视服务报告显示,这是美国电视节目有史以来收视人数最多的一次,约 7,300 万名观众观看,占美国当时人口的 34%。音乐记者尼尔·麦考密克 (Neil McCormick)撰文,称披头士在美国的“崛起、规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完全前所未有的。”在披头士出现之前几十年,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爵士乐以及百老汇和流行的音乐,主导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流行娱乐文化。而1964年披头士登陆美国,《生活》杂志宣称:“英国曾失去的美洲殖民地,披头士把它们夺回来了。” 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引发的英国对美国的入侵现象,随后成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象。随着披头士在美国知名度的扩大,影响了美国的音乐风格,更多的英国乐队和歌手陆续进入美国,如括戴夫·克拉克五人乐队(The Dave Clark Five)、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比利·J·克莱默(Billy J. Kramer)和格里与起搏器乐队(Gerry and the Pacemakers)等,形成一种趋势。
个性与时尚
披头士乐队“定义并体现了六十年代的风格:聪明、理想主义、俏皮、不敬、不拘一格”。从披头士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到创作的歌曲,都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挑战了人们普遍持有的英国人的刻板印象。披头士“拖把”头发型于那个时代来说,成为新兴青年文化的反叛象征。而披头士的着装则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去穿以流行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乐队采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夹克和其他印度风格的服装对西方时尚产生了重大影响。披头士成员出现在电影中,留下持久的印象,还被塑造成卡通形象。
对流行音乐、摇滚队的影响
在美国,成千上万的乐队试图模仿披头士乐队,The Byrds和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是据说因披头士在美国首秀后而成立的美国团体之一。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新乐队的激增。在西班牙,Los Estudiantes 和Los Brincos、乌拉圭乐队Los Shakers都是以披头士乐队为蓝本。继披头士乐队1964 年世界巡回演唱会之后,新的乐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65 年一支名为 Candid Lads 的乐队在苏联成立,声音和外观与披头士乐队几乎一模一样。
披头士早期约翰·列侬和麦科特尼之间在创作上的合作,创作者和表演者集于一身,对当时的音乐行业来说是一种变革。据《滚石》杂志的编辑称,披头士乐队由此“开创了独立乐队和永远集中流行音乐的时代”。从 1963 年到 1967 年,披头士乐队越来越多地打破摇滚和流行音乐的既定惯例。他们实验时期的特征之一是他们使用了降半音和弦(♭VII))。尽管和弦已经是摇滚的主要成分,但披头士乐队进一步发展并普及了和弦在流行音乐中的作用。另一个是他们对流行音乐标准AABA形式的颠覆。在乐队取得突破之前,很少有电子音乐歌手用桥段创作歌曲,此后这种做法变得无处不在。在1964年之后的英国,音乐记者开始将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纳入严肃的讨论中,这是披头士乐队突破的贡献。
艺术呈现
披头士是第一支通过电视全面营销的乐队,并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来传播他们的音乐。在现场表演方面,披头士开创了世界巡演和体育场音乐会的先河,体育场后来成为摇滚巡演的主要场所。披头士把唱片封面也当做一种媒介,并被广泛模仿。而披头士的电影《艰难的一天之夜》在英国和美国的音乐故事片领域开辟了新天地。
音乐风格和录音美学
音乐记者马克·肯普 (Mark Kemp)认为披头士乐队引领了流行音乐向世界音乐、迷幻音乐、前卫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等风格的扩张。披头士也是jangle pop的“jangly”声音的流行的推动者之一。Harrison 是第一批拥有Rickenbacker 360/12 的人之一,这是一把十二弦电吉他,以产生“jangly”声音而闻名。专辑《A Hard Day's Night》可以很突出地听到“jangly”声音在音乐中的效果。融入印度文化也是披头士音乐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挪威的森林》是西方流行音乐家首次使用印度锡塔尔琴,随后掀起一股潮流。
披头士在录音室里面的音乐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录制方式。他们采用的一些效果包括采样、人工双轨(ADT)和多轨录音机的精心使用。他们还在录音和吉他反馈中使用了古典乐器。保罗·麦卡特尼总结了乐队对录音过程的态度:“我们会说,尝试一下。如果听起来很糟糕,我们就放弃。但它可能只是听起来不错, 我们就一直在前进,创造出更大声、更远、更长、更多、不同。”而唱片制作人乔治·马丁给了披头士最大的创作自由度,成为披头士的想法推动者。
荣誉奖项
音乐荣誉
*数据来源数据截止2023-06-22
人物争议
1965年,女王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颁发给披头士四名成员大英帝国勋章(MBE)曾引发争议,因为这一荣誉在当时主要授予退伍军人和公民领袖,一些保守的受勋人退回了他们的徽章以示抗议。
1966年10月,只在美国发行的专辑《昨天和今天》因为其封面引起轩然大波,封面上的披头士成员们身穿屠夫工作服,咧着嘴对镜头笑,身上伴随着生肉和残缺不全的婴儿玩偶,画面引发不适而引发争议。次月,披头士乐队在菲律宾巡回演出时拒绝了总统府早餐会的邀请,因而引发骚乱,披头士被迫逃离菲律宾。同年,约翰·列侬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基督教将会消亡”等言论,后来遭到美国宗教和社会保守派(以及三k党)的强烈反对,梵蒂冈对此发表了抗议,西班牙和荷兰的电台以及南非国家广播公司禁止披头士乐队的唱片。经纪人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指责媒体对列侬的话断章取义,但对平息风波没有效果,最后列侬公开道歉。
1968年,在哈里森的推荐下,披头士前往印度北部的瑞诗凯诗,参加Maharishi Mahesh Yogi静修处的超验冥想(TM)培训课程,还带上他们的妻子、女朋友、助理和众多记者等人。在披头士的希腊朋友亚历克西斯·马尔达斯的影响下,哈里森和约翰·列侬认为Mahesh对他们进行精神操纵,并传言Mahesh对女学员有不当行为,列侬还写歌来抨击此事。披头士对Mahesh的谴责损害了其在西方的声誉,哈里森后来为他和列侬对待Mahesh的态度表示歉意,并承认当时的指控是不真实的。
60年代,披头士成员曾先后公开表示服用迷幻药(LSD)以及大麻,还声称大麻为他们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
社会活动
1964年9月,披头士在美国巡演期间,到达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Gator Bowl(美式橄榄球场)时,发现该场音乐会对观众存在种族隔离问题,披头士因此拒绝演出。直到市政府官员态度软化,允许不同种族的观众合并在一起观看演出,披头士才登台。随后披头士还取消了拥有白人专用餐厅的乔治华盛顿酒店的预订。在美国后来的巡演中,披头士要求在合同中加入演出对观众平等的条款,不接受歧视,以表示对彼时美国民权运动的支持。
人物评价
披头士突破了时代限制,是独特而原创的艺术家,在流行音乐的形式上,没有人会比他们更具革命性、更具创造性、更与众不同。(前《滚石》副主编罗伯特·格林菲尔德 评)
披头士的作品是非裔美国人摇滚乐与他们自己的青春期浪漫主义的迷人而令人陶醉的混合体,是自战争以来流行音乐的第一次进步。(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 评)
披头士改变了人们听流行音乐的方式,并体验了流行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从披头士狂热的时尚开始,该乐队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发展成为十年社会文化运动的体现。作为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偶像,他们成为各种社会和政治领域波西米亚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催化剂,推动了妇女解放、同性恋解放和环保主义等运动。(美国作家乔纳森·古尔德 评)
披头士的出现让演唱会业务出现了重大突破,而粉丝和追随者,模仿他们的服装,尤其是他们的发型,已经成为叛逆的标志,以至于在时尚上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美国记者、作家鲍勃·斯皮茨 评)
参考资料
歌手-The Beatles.QQ音乐.2023-06-21
披头士乐队.Allmusic.2022-10-23
A Hard Day's Night.披头士官网.2023-06-19
Albums.披头士官网.2023-06-20
Abbey Road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Help!.披头士官方网站.2023-06-19
The Beatles Biography.last.fm.2023-06-19
The Beatles.awards&winners.2023-06-20
The Beatles.TIME.2023-06-25
披头士两名成员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中国新闻网.2023-06-26
“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首歌” 《Now And Then》11月2日全球发行.腾讯网.2024-01-14
披头士 The Beatles.豆瓣音乐.2023-06-19
The Beatles 艺人介绍.网易云音乐.2023-06-21
披头士乐队曾在此演出上百场,英国“洞穴俱乐部”面临破产.澎湃新闻.2023-07-04
The Beatles Biography.IMDb.2023-07-04
披头士处子碟面世50年 盘点专辑10件小事.新浪娱乐.2023-06-19
Please Please Me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Please Please Me.allmusic.2023-06-23
With The Beatles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With The Beatles.披头士官网.2023-06-19
Beatles' 'Helping Hand' Shuns Fame.cbsnews.2023-06-24
A Hard Day's Night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Beatles For Sale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Beatles For Sale.披头士官方网站.2023-06-19
披头士进军美国50周年 最难忘瞬间盘点.网易.2024-04-29
Most Recorded Song.Guinness World Records.2022-10-25
Help!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The Beatles TV Series 1965–1969 TV-G 30m.IMDb.2023-07-04
Rubber Soul.Allmusic.2022-10-25
Rubber Soul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Rubber Soul.披头士官网.2023-06-19
Biography of The Beatles.Allmusic.2022-10-25
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Rolling Stone (New York).2022-10-25
Revolver.披头士官网.2023-06-19
Revolver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Deluxe Edition).网易云音乐.2023-06-19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披头士官方网站.2023-06-19
Magical Mystery Tour.披头士官网.2023-07-04
Magical Mystery Tour.网易云音乐.2023-06-19
Magical Mystery Tour.披头士官网.2023-06-19
The Beatles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The Beatles.披头士官网.2023-06-19
Yellow Submarine.披头士官网.2023-06-19
Yellow Submarine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Abbey Road.披头士官网.2023-06-26
Let It Be.披头士官网.2023-06-19
Let It Be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The Beatles.IMDb.2023-06-20
The Beatles 1962 - 1966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The Beatles 1962-1966.披头士官网.2023-06-19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on the Road.TIME.2023-07-04
Eric's Bad Movies: '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 (1984).MTV.2023-07-04
Live At The BBC .网易云音乐.2023-06-19
U.S. Postage and the Beatles: The 1999 Stamp, the 2003 Proof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Smithsonian National Postal Museum .2023-06-25
1 (Remastered).网易云音乐.2023-06-19
George Harrison dies.BBC.2023-06-25
100 Greatest Artists.rollingstone.2023-06-25
Queen – not that one – to appear on postage stamps.the guardian.2023-06-25
Love.网易云音乐.2023-06-20
The Official Singles Charts' biggest selling artists of all time revealed!.officialcharts.2023-06-25
BEATLES.officialcharts.2023-06-25
The Beatles at 50: From Fab Four to fabulously wealthy.BBC.2023-06-25
On Air - Live At The BBC (Vol.2).网易云音乐.2023-06-20
Paul McCartney and Ringo Starr Share Grammy Stage for Rare Performance.rollingstone.2023-06-25
Paul McCartney, Ringo Starr to be interviewed by David Letterman for 'Grammy Salute to the Beatles'.cleveland.2023-06-25
Hey iTunes, don't make it bad....CNN.2023-06-25
The Beatles Come To Spotify, Apple Music And Other Streaming Services.techcrunch.2023-06-25
「摇滚客」就算过了 45 年,Beatles 还是在 Spotify 上击败了其他年轻人.rockru.2023-07-05
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网易云音乐.2023-06-20
WATCH THE TRAILER FOR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 THE TOURING YEARS'.披头士官网.2023-06-25
The Beatles' Abbey Road returns to number one 50 years on.The Telegraph.2023-06-25
The Unheard ‘Let It Be’: An Exclusive Guide to the Beatles’ New Expanded Classic.rollingstone.2023-06-25
“THE BEATLES: GET BACK,” A DISNEY+ ORIGINAL DOCUMENTARY SERIES DIRECTED BY PETER JACKSON, TO DEBUT EXCLUSIVELY ON DISNEY+.披头士官网.2023-06-25
‘THE BEATLES: GET BACK-THE ROOFTOP PERFORMANCE’.披头士官网.2023-06-25
The Beatles’ ‘Revolver’ Box Brings a ‘Get Back’ Treatment to the Group’s Creative Breakthrough: Album Review.variety.2023-06-25
Sir Paul McCartney say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enabled a 'final' Beatles song.BBC.2023-06-25
披头士乐队最后一曲 《Now And Then》将于11月2日全球发行.今日头条.2023-12-16
“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首歌” 《Now And Then》11月2日全球发行.今日头条.2023-12-16
约翰·列侬第一任妻子去世,一生未走出“披头士”阴影.澎湃新闻.2023-06-25
约翰·列侬逝世40年:那一天我就在现场.BBC中文.2023-06-25
Sir Paul McCartney marries US heiress Nancy Shevell.BBC.2023-06-26
Sir Paul McCartney tops 2015 musicians' rich list.BBC.2023-06-25
Ringo Starr marries.newspapers.2023-07-05
Celebrity wedding venue popular with Sir Paul McCartney and Liam Gallagher reopens after £60m renovation.standard.2023-06-26
Sunday Times Rich List 2011.The Sunday Times.2023-06-26
The 30 Richest Drummers In The World.stereogum.2023-06-26
Ringo Starr Is The First Great Grandfather Beatle.noise11.2023-06-26
The Beatles 所有专辑.网易云音乐.2023-06-20
甲壳虫乐队音乐会历史.concertarchives.2023-06-20
Films.披头士官网.2023-06-20
The Beatles – All These Years: Volume One: Tune in by Mark Lewisohn – review.the guardian.2023-07-16
Merseybeat.allmusic.2023-06-26
The Beatles.allmusic.2023-07-15
The British Invasion: From the Beatles to the Stones, The Sixties Belonged to Britain.rollingstone.2023-07-15
Was 1966 pop music’s greatest year?.the guardian.2023-07-15
Bob Dylan, the Beatles, and the Rock of the Sixties.ollingstone.2023-07-16
How the Beatles Scalped American Music.insidehook.2023-07-16
The Beatles: The Long and Winding Repertoire.paste magazine.2023-07-16
Jangle Bell Rock: A Chronological (Non-Holiday) Anthology… from The Beatles and Byrds to R.E.M. and Beyond.paste magazine.2023-07-16
2001 World Music Awards.geocities.2023-07-05
对拯救披头士乐队的人的冥想.TIME.2023-07-04
The Beatles banned segregated audiences, contract shows.BBC.2023-06-26
Beatles Refused To Play For Segregated Audiences, Contract Reveal.huffpost.2023-06-26
几十年后仍然具有影响力,披头士乐队将于 2009 年 9 月 9 日摇滚.edition..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