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吻鹦嘴鱼(学名:Scarus psittacus),又名鹦嘴鹦鹉鱼,俗名鹦哥、青衫(雄)、蚝鱼(雌),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鹦嘴鱼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莱恩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台湾、琉球群岛越南、中国沿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澳洲、所罗门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里亚纳群岛、瑙鲁、马绍尔群岛瓦努阿图斐济、帕劳、夏威夷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等海域。体长可达33厘米。

形态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略侧扁。头部轮廓呈平滑的弧型。齿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齿板几被上唇所覆盖;下齿板亦有1犬齿;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齿状之咽头齿。开始型雌鱼,体棕灰色,无任何斑纹。尾鳍处稍内凹。终端型雄鱼,体蓝绿色,眼后上方具二条辐射状的绿色短斑纹,腹部具数条绿色纵纹。各鳍条外缘均是蓝色斑纹。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9枚。体长可达33厘米。

后鼻孔并不明显的大于前鼻孔。

齿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齿板几被上唇所覆盖;IP期仅上齿板具1犬齿,TP期上齿板具2犬齿,下齿板亦有1犬齿;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齿状之咽头齿。背鳍前中线鳞约4;颊鳞2列,上列为4-5鳞;下列为4-6鳞。

胸鳍具14软条。幼期之尾鳍为略圆形,成体则为凹形。

初期阶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鱼体色为红褐色至灰色,并于体中央部位有一垂直之深色区域;由胸部至尾鳍基部为澹橙红色;单鳍均为橙褐色带有浅色之外缘;背鳍之第一鳍膜基部前缘有一深褐色斑点;胸鳍基部上缘具一小黑点。

终期阶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鱼之鳞片为半绿及半橙色;腹部具1-3条纵纹;尾柄布有5组绿色斑点及3条绿色条纹于外缘;眼下缘以上之头部为绿色,颈背部溷有黄色,头部之下半面为澹橙色,吻部为澹紫灰色;由上唇至眼区有一蓝色色带;眼后方有2条绿带向背侧延伸;鳃盖之后缘部位有一条绿色色带;下唇有2条蓝色短纹;背、臀鳍橙红色,基部及外缘皆为蓝绿色;胸鳍为橙红色,外缘绿色或蓝绿色;尾鳍为橙色,上、下缘为蓝色,后缘中央处有一列垂直之蓝色斑点。

分布

棕吻鹦嘴鱼的分布范围广泛,从印度太平洋,西起红海南至南非的索德瓦纳湾,东至夏威夷、马贵斯及土木土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西澳大利亚的鲨鱼湾与罗得豪岛。在台湾东部、南部及各离岛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

幼鱼栖居于浅的珊瑚平台区,和其他相似体色的小鱼混游。成鱼喜生活于离岸较远的珊瑚礁海域或珊瑚礁区间的硬底质区。成鱼夜间睡觉前会分泌黏液茧来包围自己。

主要栖息于礁石平台、潟湖与临海礁石区到至少 25 公尺深处。

初期阶段的鱼通常形成小的觅食群集。以底藻为食。

经济利用

棕吻鹦嘴鱼是一种食用鱼类,食用时多用清蒸,或温火盐烤。另外可作观赏鱼。主要捕获的渔法是延绳钓、一支钓、流刺网及笼具等,而本种鱼亦是潜水镖鱼的对象以及水族馆展示鱼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