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镇国寺俗称九峰寺,在红乡九峰村九峰山主峰南麓。寺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寺内由大雄宝殿、观音阁、伽蓝殿、斋堂、禅堂等10多个殿堂组成。占地2480平方米。
简介
沿193县道新霍线一路前行,在看到红寮村的标志后,向右拐6.5公里便进入了九峰村的地界。九峰自然村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有九峰溪贯村而过,村民多为陈姓,计百余户,分住在小溪两岸,九峰寺便位于九峰自然村九峰山的万竹丛中。
九峰山是福州“外三山”之一,与芙蓉山、寿山齐名并美。《闽都记》云:“九峰山在府北七十里之遥,邻于龙迹山,其山峰头九出,圆尖不一,峭拔若笔然,与芙蓉、寿山共号三山。”《九峰志》载:“其山高十五里,延袤六十里”。九峰山中峰最高,其余八峰分列左右,各四峰相对而成为中峰的左右手,相传九峰连体,形似一尊盘腿而坐的大弥勒菩萨,九峰寺恰好建在弥勒佛的腹脐上。山中盛产孟宗竹、杉木、樟木、栎木等四围松涛竹海,满目山川形胜,风景十分迷人。
九峰寺坐南朝南,平面呈凸字型,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比鼓山的涌泉寺还早六十年,是福州市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唐咸通二年(861年),改号为“九峰镇国禅寺”,由著名书法家、翰林侍书学士柳公权手书寺额。宋朝重建,于明代焚毁,万历年间(573-)又重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建。相传原有堂皇的三进殿宇,被焚毁后仅余一殿。
至今在九峰寺法堂后侧墙上仍嵌有宣和题刻,上书“皇宋癸卯,宣和五年(1123年)上元,起手凿山理地,基高二十五尺,深八丈,架屋三十间,用银一万四千余两。住持嗣祖普光大师希照题记。”明代谢肇制《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记》中对此事曾作了详尽记叙。其云:“约行三十里,群峰环罗,松栝葱青,石桥流水,禽声上下,大非人间境界,顿时令游客忘登陟之惫矣。故寺基址,约略尚在,法堂斋庑,未甚委籍。石砌间尚有宣和题刻。”文革期间这里成了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的分校校址,学生宿舍设在大殿里,并按学校规制扩建了部分房舍,文革结束后,九峰寺归还给九峰村,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活动,重建了部分殿堂。近年,九峰寺又大兴土木,到处是断壁残垣,枯木横陈。
传说
九峰寺不仅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且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寺中为僧,初到九峰寺时,满身疥疮,奇痒难忍,寺院住持叫他晚上睡在寿山石矿洞的芙蓉洞中。矿洞阴凉,且芙蓉石对炎夏湿热引发的皮肤病疮疗效甚佳,朱元璋仅睡三夜即痊愈。
种菜时,他种茄子时只需用竹枝轻敲茄苗,口中念道:“茄子茄子快点长。”不一会,茄子就可以摘了。人们见他金口玉言,都说他是皇帝命,后来朱元璋果真做了皇帝。如今寺前那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枝干不是向上而是高抬低走向四周伸展,末尾朝下,相传就是朱元璋当年砍来银杏树枝,尾巴朝下在寺庙前倒栽成活的。其中靠右边的那棵银杏主干空心,在两米多高处的树洞中还寄生着一棵胸围约一米的老漆树,形成千古难见的奇观。
宋进士、古田杉洋人余宋兴撰写的《龙井记》还记述了另一个神奇的传说,九峰寺壁上的木龙因刻于龙灵之日,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竟活了起来,扯断被铁钉钉住的脚掌,腾云飞到杉洋溪源里三井安家。九峰寺小僧心生怜悯,取下龙掌,循血追至三井,声声呼 唤,神龙伸脚接上,并将小僧卷入井中,奉为“寻龙土地爷”。此后,三井龙屡屡显灵,“间有神光夜腾”,连江、罗源县、宁德市、古田县等县村民,每遇大旱都到三井 祈龙求雨,“随叩辄应”。于是人们在宋绍兴年间在溪门村建“龙源庙”奉祀龙王和土地。
相关景点
九峰寺旁还有红豆杉、白枣、铁树等珍贵树木以及万松关、月心潭、桐庐峰、井桥、罗汉台等景点,自古以来为旅游胜地,词人墨客多所游历题咏。清代福州市名人魏杰在《游九峰寺芙蓉洞记》里说:“距郡城北七十里之遥,有九峰名胜……群山环合,竹林松坞,自成一村,其间桑麻鸡犬,避世之区也。凡四日之游,计程一百八十余里,得诗若干首,有似昔日游武夷名胜也……山水争奇,晴阴变幻……山灵其亦许我来游乎哉!”盛赞九峰风景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