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磐基,1938年11月生。福建省永定区凤城镇人。林业高级工程师江西农业大学63届林学专业毕业生。江西婺源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退休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简历

1957年永定一中高中毕业,1959年至1963年就读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林学系,1963年10月毕业分配到婺源县共大珍珠山分校,1982年,调入婺源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工作。曾任婺源县政协四至八届委员、常委。1992年开创自然保护小区研究,被林业部誉为“婺源模式”推广全国。1998年退休。

荣誉

杉天牛研究获江西省科学大会奖,自然保护小区研究获世界发明奖、伍体贤现代林业基金奖、林业部“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优秀论文一等奖”, ABT生根粉研究推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黄喉噪保护小区建设与功能研究获美国“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自然环境保护项目一等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1995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

事迹

郑磐基在全国最先提出自然保护小区的理念,他推动了婺源县生态保护大步迈进。在婺源率先发现“黄喉噪鹛”,在世界生物学界引起轰动。郑磐基几十年如一日,为婺源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做着自己的贡献。郑磐基提出并参与创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婺源变成中国最美乡村之一,而且这种模式被国家林业部誉为“婺源模式”,并在全国多个地区广泛推行,使很多人都实现了住在公园里这个梦想。

婺源模式

1992年4月,郑磐基从《科技日报》上看到了中科院李庆逵等3名学部委员关于“应建立微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议。紧接着,他又在中国林业报上看到广东省108位专家、教授联名发出的“关于建立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的倡议。郑磐基茅塞顿开,很快写出了一篇《关于婺源建立乡、村自然保护小区的商讨》的论文。他在文中提出了利用全县村庄周边的天然林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和具体做法。

同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郑磐基选定了秋口镇渔潭村的一片天然林作为示范点,成立了建设自然保护小区的领导小组,订立保护公约,还划定了保护界限并立了碑牌。据业内专家称,这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初始面积仅125亩。抛“砖”引来“玉”。郑磐基首创的自然保护小区,使婺源县领导看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亮点,县政府很快发出《关于开展我县自然保护小区调查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场)分管林业的领导带头,对宜建自然保护小区的山场进行规划、调查,然后上报政府审批公布。至2012年底,该县已建立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等六类自然保护小区191处,总面积达65万亩,几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保护小区,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

正因为首创自然保护小区,1994年,郑磐基获得了世界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颁发的世界发明奖(IFIA)。维也纳国际联合会主席法拉格·穆萨还写授杈书,委托中国发明协会武衡会长亲自给郑磐基授奖。

1995年,“自然保护小区建设”被林业部誉为“婺源县模式”,并进行推广。同年,国家科委、人事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等单位联合授予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联合国专家、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帕尔斯到江西省考察时称:婺源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做法,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而且对世界各国也堪称楷模。

2000年底,全国推广婺源模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0319个,总面积达135.58万公顷。

绿野寻踪

黄喉噪鹛是世界濒危珍稀鸟类之一,仅分布于我国婺源县、云南思茅和印度阿萨姆邦。黄喉噪鹛为雀形目林鹛科噪鹛属,体形小巧,羽毛艳丽,声音动听。据说,世界上第一只黄喉噪鹛的标本,便是法国一名传教士于1921年在婺源采制到的。

被誉为婺源种黄喉噪鹛,几乎有近一个世纪杳无音信了。1993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在一批从中国进口的画眉中,意外发现了一只混入其中的珍贵的黄喉噪鹛鸟,便十分关注,并特地电告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部门,同时转来了一幅黄喉噪鹛的彩色照片。经确定,正是婺源种,由此引起国内外鸟类学界的关注。

1996年12月,一项由国际资助的调查正式启动。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省林业厅和婺源县林业局的高级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在婺源县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展开了历时3年艰苦的野外调查工作。郑磐基每天早上5点钟出发,先是坐公共汽车到山区,然后再爬山寻找,下午还得在5点钟之前下山,不然赶不上回县城的客车。为了蹲坑守侯,他常常是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有时还得把自己伪装起来,不能发出声响。一些旱蚂蝗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身,等它吃饱喝足人血之后,才会自动滚落下来。

2000年5月24日,在秋口镇鹤溪自然保护小区内,一只喉部有着黄色羽毛的小鸟不经意地闯入了郑磐基望远镜的视野中,引起了他的注意,片刻,他欣喜若狂,跟踪追击,一定要看个清楚明白。他在一片高大的阔叶林中,果然发现了几十只黄喉噪鹛正在枝条上或歌或舞,或追逐或嬉戏,形象生动,扣人心弦。他端起照相机不停地搜索目标,一连拍了好几个胶卷,留下了珍贵可信的物证照片。

2001年4月,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协会主席罗兰德·沃思博士一行专程赴婺源县实地考察黄喉噪鹛,并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每年无偿提供3000美元的专项保护资金。同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婺源黄喉噪鹛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列入“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小型基金”项目,资助5000美元用于黄喉噪鹛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

2002年,郑磐基撰写的论文《婺源黄喉噪鹛保护小区建设与功能研究》,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项目一等奖

2007年4月,英、德、法三国动物保护学会联合签订了黄喉噪鹛项目合作议定书,每年提供专项资金,郑磐基被聘请为该合作的资深顾问。截至2012年,该县先后在6处地方发现近200只黄喉噪鹛。

钟情生态

婺源县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郑磐基极为关注,曾在该县调查风景名胜,发表“婺源灵岩古洞群”和“朱熹与植树”等文章,1985年4月,他起草上报建立“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群森林公园”并到林业部汇报,当时林业部董智勇副部长得知后,随后由宣传司邀集了北京八大新闻单位到婺源考察灵岩古洞等风景资源,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5日整版刊登了婺源的旅游资源。林业部1988年5月15日也发文批建灵岩洞森林公园,据业内人士透露,当时,这是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内森林公园开发旅游也仅仅起步。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迅速带领技术人员进入景区进行考察规划,经历半年的野外调查、洞内探险、洞外测绘学、资料收集,于1989年8月执笔完成《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一书,接着亲自实施森林公园的开发,1992年底,他将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情况向林业部汇报,董智勇副部长听完汇报后,在其办公室与郑磐基合影留念,还要他安排落实第二年在灵岩洞森林公园举办全国林业摄影培训班的事宜,经费由林业部提供。

婺源县的村庄,被媒体誉为“婺源古镇”,村边的古树美景,郑磐基早就印在心里。1985年省林业厅李明志厅长到婺源考察,郑磐基陪同到浙源乡在乡政府旁的老屋喝茶,看到院内鱼边的古桂花树感兴趣,郑磐基立即汇报全县有众多的名木古树,并有能力拍摄汇编成书时,厅长认为这会是全国最早的古树摄影画册,当即表态下拨3万元出画册。郑磐基迅速行动,于1986年调查撰写拍摄出版了《婺源古树》彩色摄影画册,接着以旅游观光的形式改编为“古树情思”拍摄了一部电视片,由于题材和形式新颖,在华东六省电视大赛获二等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通过婺源县古树的画册和电视宣传,婺源村庄周边的古树得到全面保护,全县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共计64种5533株,占全省古树名木种类的三分之一、数量的十分之一。通过全国第一本古树彩色摄影画册以及电视的印象,2005年5月,在婺源召开了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研讨会暨《中华古树名木》画册编写方案评审会,当年“古树情思”的电视拍摄地,如今有的成了婺源的旅游景区或景点。

2008年,郑磐基巳经退休十年,但生态保护痴心不变,他避开夏日酷暑,连续七天起早摸黑攀登多个千米海拔的高山,进行环境考察和标本采集,为婺源县报建铙河源、大鄣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资料,为全县打造世界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添砖加瓦。

郑磐基对大自然无法割舍的情怀和无怨无悔的忙碌,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并支持,省妇联授予“江西省绿色家庭”荣誉,全国妇联、环保总局联合颁发第二届全国“绿色家庭”证书,赞誉全家对社会所作的奉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