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村,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诗礼乡西北部,村域面积12.061平方千米。
古墨村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总体格局。古墨村先民多有诗书大家,村内仍存有清乾隆进士牌匾,因古有文墨,后世便将此地命名古墨。古墨村情人河畔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磨坊群、古民居、古核桃林、古香樟树、古茶树、古河道,现有磨坊33间,其中可用19间,磨坊遗址14间,碾子坊遗址2间,榨油坊遗址2间,造纸坊遗址1间,石桥9座。古墨村特色文化有马帮驮运文化、对山歌。
2012年12月17日,古墨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朱元璋为了建立统治王朝,在南京实施拆村建城(应天府),部分南京百姓被迫迁移到云南省的周边区域,而古墨的杨氏祖先也由南京柳树湾迁移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云南县(今大理祥云县)进士杨献斌由于当时家族变故,携好友李者玛和家眷来到诗礼乡古墨村,并定居在此安享晚年。汉族和白族的移入致使了彝族、汉族、白族间的纷争和融合,部分彝族人被汉族或者白族杀害,剩余的彝族人又和华人、白族人通婚,还有一些迁移来的人,最终形成了古墨自然村。
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地人杨文鸿筹款修建玉砚塔,该塔于1982年被列为凤庆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墨村位于诗礼乡西北部,距县城112.6公里,东接清华村,南连鲁史镇团结村,西连鲁史镇河边村,北与牌坊村相连,村域面积12.06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古墨村境内南面环崖子下山、马路堂山、马鞍山市、大石格拉山、猴子菌山、大山、小山、中山、天山、鹅子头山等诸多山体,北面环白岩子山,其间分布有小河箐沟、小山沟、中山沟、菜籽子沟、茶山沟等峡谷,整体呈下陡、上峻、中缓形状,谷间冲积平原少,几乎全是山地,属岩溶地貌,形成了厚约5-500米板岩。
水文
古墨村境内有情人河流经全境。
植被
古墨村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亚高山稀疏灌丛/山竹林、亚高山草丛/草甸等自然半自然植被类型;有核桃林、茶林等人工植被类型,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物种繁多,有古茶树、香樟树、桃树、梨树、古核桃树、紫薇花、株栎、马栎等植株。
人口民族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古墨村主要民族为汉族,户籍人口1076人,常住人口1066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321户,共有乡村人口1341人,其中男性763人,女性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337人,劳动力73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9人,白族1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6人,占人口总数的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03人,参合率90%;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诗礼乡卫生院,卫生室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诗礼乡卫生院6.4公里。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188户,占农户总数的60%。
经济
古墨村主要产业以核桃、劳务输出、畜牧和粮食为主。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古墨村村集体年收入197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799元。
农村经济
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1.3万元,占总收入的27%;畜牧业收入126.7万元,占总收入的24%(其中出栏肉猪387头,肉牛20头,肉羊60头);林业收入142万元,占总收入的3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50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22万元,占总收入的4%。农民人均纯收入2592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4人(占劳动力的2%),在省内务工14人,到省外务工10人。
文化
选址理念
古墨村有古河道三条,其中对选址影响最大的是情人河,情人河流经古墨村全境,古墨村沿河而建,一来先人认为有水便有灵性,有河便有依托;二来当时相邻的牌坊村已建有古磨坊,考虑到米面加工,可沿河新建磨坊。古墨村沿山而建,村落建在两岸相对的上坡上,各自依山型带状分布,视野开阔,既便于相互交流,又能较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村落选址依山伴水,易于扩张连片。
空间布局
古墨村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总体格局。村落依山就势而建,情人河贯穿全境,整个村落沿情人河一分为二,分为古墨和新墨两个自然村,二者隔河相望。村头建有聂氏宗祠或拜神树,村人祭祀供神祭拜祈福。磨坊群座落于情人河谷。
古墨村建成乡村公路11.6公里,路面为弹石和石板铺设,建成石板路3条,顺着情人河而建的石板路和磨坊相串联,情人河区域内现有三条石板铺设的古道。道路共分为5种道路,分别为:河谷路、田间路、林间路、车行路、村里路。河谷路分布于情人河两侧,为当时人们的出行、河谷两岸的居民提供便利。古墨村
建筑特色
古墨村的传统建筑沿袭大理南诏建筑风格,独立飞檐大门、白墙青瓦寓意为人清白。建筑布局多以三房一影壁和四合一天井呈现。照壁采光、天井容人,美观实用。
历史文化
传统民俗
古墨村有传统曲艺表演,一般在节庆的时候,村内会传统乐器的中老年人会带着乐器聚集到一起进行演奏,人数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
婚丧嫁娶
古墨村婚嫁到家中有请客、吹打、闹洞房、抬嫁妆的习俗。
丧葬仪式:村中每逢丧事都组织打歌,吹起排笙,烧起篝火,跟着节奏,按统一的步伐围着篝火跳跃,为的是让家中少些冷清,为逝者祈福。
古墨村从古时开始就依靠马匹来进行物品运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马帮驮运文化,用马匹来驮运物品仍然是村民的主要运输方式,古驿道、古寨门、马队、村民形成了古墨村一道风景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墨盛产玉蜀黍属和稻谷,白天村民们外出干活,晚上周边村庄得村民携带粮食来古磨坊磨面,打歌调多为起歌头的男女对唱,歌词结合实际临场发挥,相互调侃,其他人跟着和声学。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民风淳朴,有着浓郁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服装服饰
古墨村是以汉族为主的村落,具有特色的服饰是蓑衣和斗笠,是下雨天用来防雨的主要服饰,是用蓑衣草或树棕系结而成的防雨用具。蓑衣草,又叫龙须草,生长在沟渠、池塘和河沿的潮湿地带。伏天割来摊在平地上晾晒,多半干时即可编织。如果是晒干的蓑衣草,用时要喷些淡盐水闷一下,使其柔软后再编。
特产美食
特色物产
古墨村农作物包括:棕包、核桃、红菌、木耳、山香菇、蜂蜜、苦荞、野生茶、火腿、粟糖、老品种玉米面。
古墨村核桃种植5302亩,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有1200多株,单株产值6000多元。
手工艺品包括石雕产品(杵磨、石砚台、石狮子等)、竹制品(编篾桌、造纸)、棕毛制品(织蓑衣、其他棕毛大宗商品)。
美味美食
古墨村有原生态美食工艺传统:红肉、自家制作的核桃糖、谷花糖,待客必摆上米酒、松子、柿子饼,吃核桃蘸蜂蜜、李子蘸辣椒。家中备有野生香菇、木耳、干蕨菜、干腌菜、干板菜、干竹笋、萝卜丝煎饼等便于保存的干菜,有地道生态的腊火腿、风肝、豆腐肠、走地鸡、老品种玉米面、石板烧烤等美食。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云南县(今大理云南驿)人、进士杨献斌由于当时家族形式变故,携家眷来到诗礼乡古墨村,不幸病故与此,杨家后人从此在此定居。
获得荣誉
2012年12月17日,古墨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31日,古墨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旅游
综述
古墨村境内情人河畔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磨坊群、古民居、古核桃林、古香樟树、古茶树、古河道。尤其是与“石”有关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磨坊群、碾子坊、榨油坊、造纸坊和以石条为基、垒石为墙、石板铺院、青石板为顶的房屋建筑风格以及逶迤婉转的石头路、简洁精致的石板桥等古朴特色。
水磨房群
古墨水磨房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有水磨房33间,其中可以使用的19间,水磨房遗址14间,碾子房遗址2间。油榨房2间,石桥9座,直径30厘米以上的古核桃树90多株。水磨房依山傍水,以水为动力,以传统方式进行米、面加工。建筑格局由水渠、磨房、畜圈、厕所组成,房顶均为青石板铺盖,墙体由石头垒砌而成,水磨房四周分布着高大的核桃树林,树干粗壮,枝密叶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2012年1月,“古墨水磨房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典型建筑
入村路线
乘车路线:凤庆县到诗礼的中巴车,票价32元,112公里4小时左右到。诗礼到古墨6公里多,乡村级弹石路,没有班车,只能徒步,乡客运站前行百米左右有一岔路,顺左边的乡村级弹石路走即可(途中可以抄近道,走一段还保留着的茶马古道)。
自驾路线:昆明市→凤庆→诗礼→古墨(凤庆到诗礼是盘山公路(112公里),诗礼到古墨是乡村级弹石路,路不好走);也可以走保山昌宁或者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到诗礼。古墨村
村内导览
主要分为四条主要赏游线路:
1、磨坊群休闲观光:古墨村主入口—磨坊群景区主入口——主要旅游服务中心——磨坊群—滨河景观——核桃林步道——磨坊群景区次入口
2、古墨村休闲游览:结合着磨坊群主要游线,联系山坡之上的古墨传统风貌村,包括特色民居(地主家建筑群——六合同春、三坊一照壁、一丁一拐),以及散布在古墨村内的建筑群、街巷历史要素等等。
3、情人河徒步观光:这是对情人河磨坊群的拓展游,进入更加野趣的古墨村核桃林、河谷、磨坊、石板路的体验式旅游,沿途形成一些景观平台以及结合产业发展开发的一系列项目。
4、茶马秘境探奇:沿着情人河向上。进入情人河峡谷,在浅山区有茶园,茶园向上有林地和山涧,可骑马游览,体会古老的茶马之旅。
自然资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1,122.00亩(其中:田20.00亩,地1,102.00亩),人均耕地0.84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6,50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50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63亩,主要种植泡核桃、蚕桑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80.00亩,其他面积192.00亩。
社会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19户通自来水,有32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6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60%、100%和8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0户,分别占总数的85%和54%。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到诗礼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6.4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6.4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0.00亩,有效灌溉率为1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5亩。
到2008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1户,建有小水窖17口;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1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350.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在校学生110人,距离诗礼乡中学6.4公里,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7人,其中小学生110人,中学生37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政治
政党组织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6人,其中男党员56人、女党员10人。2006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村委会由村支书、村主任、副主任等组成。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30人。
村务公开
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2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122.00亩,一事一议筹劳1,500.00元(劳均3元),有固定资产35.41万元。该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各种涉农补贴。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