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地鸡就是自然放养的土鸡,也叫“草鸡”“柴鸡”和“笨鸡”等,是地方鸡种的通俗叫法,走地鸡种外貌特征具有多样化特点,成年体重大的可达4千克 ,小的只有 0.6 千克左右,主要特征是头小、毛亮、脚细、毛孔小。
走地鸡在中国分布广泛,包括中国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东北林区、黄淮海北部地区等。走地鸡胴体丰满、肉质细嫩、皮薄骨细、肉色洁白、口感香鲜嫩滑,深受消费者喜爱。
截至202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收录地方品种115个,截至2023年,鸡的地理标志共有277个。
概念
走地鸡就是自然放养的土鸡,是地方鸡种的通俗叫法,其也叫“草鸡”“柴鸡”和“笨鸡”等,其生活在草地或者树林等空地上,食用的一般是谷、饭、各种菜叶,或者是农家吃剩的饭菜,还有大自然的一些小虫子,且鸡常走动,故名走地鸡。
历史沿革
鸡的祖先为原鸡属(Gallus)中的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由于中国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不同,人们对鸡的选择和利用的目的也不同,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鸡种。如白凤乌鸡用于医药,形成了丝毛乌骨鸡品种,“欲生卵者多养"柴鸡,形成了蛋用品种"柴鸡”等。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人民的祖先就已逐渐由渔猎期进入畜牧期,人们将捕获的野鸡留下来,驯化喂养,经过漫长发展进化,开始了土鸡饲养业。中国广州市群众喜吃白切鸡,各地选体型小、骨细软、肉多、易肥、肉滑(含脂肌肉)的鸡,而且以临近开产的小母鸡项鸡为上品, 贩运到广州,再经短期笼养肥育后供应市场,这也就促成了小型肉用的惠阳胡须鸡、清远鸡、杏花鸡等地方土鸡禽类的形成。
草鸡是地方鸡种的通俗叫法,2019年,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的地方鸡种有107个。截至202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收录地方品种115个,到2023年,鸡的地理标志共有277个。中国走地鸡的饲养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荒地、山坡、林地、果园、田野、农困地等进行不同规模养鸡。实行自由放养。让鸡群觅食昆虫、嫩草、树叶、子实和腐殖质等自然饲料为主,人工科学补料为辅,严格限制化学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禁用任何激素和人工合成促生长剂,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满足鸡群的营养和生理需要,提高鸡群本身的免疫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的标准。抓住原始、生态、无污染环节,满足现代饮食业追求纯天然的要求。
相关特征
走地鸡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散养方式进行走地饲养的地方鸡或本地杂交鸡,又称为“散养鸡”、“农家鸡”或“土鸡”,这主要是相对于“饲养鸡”或“饲料鸡”而言的。实际上,走地鸡既不同于集约化或工厂化条件下饲养的“饲养鸡”或“饲料鸡”,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散养鸡”或“农家鸡”,这些特点或区别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品种
走地鸡一般饲养的是草鸡或土杂鸡,并且这些鸡一般都经过系统选育或利用地方良种制种,具有地方良种的特性,不仅肉蛋风味.滋味、口感、营养俱佳,而且生产性能也较高,适应性强。
饲料
走地鸡饲养并非完全靠鸡在野外对野食的自由采食,而是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相互补充。根据野外所能获得的营养进行针对性的人工配合饲料投放,以满足鸡群各个生长期的营养要求。
饲养管理
走地鸡进行散养,但不是传统散养意义上的只放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地随意粗放管理,而是根据鸡的生物学特性、放养鸡的特殊规律、放养地的环境条件、季节气候等因素面设计严格的管理方案,实行精细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鸡的营养、生理和心理需求。
分布与栖息
分布范围
走地鸡在中国分布广泛,包括中国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东北林区、黄淮海北部地区等。
栖息环境
走地鸡通常放养,喜欢栖息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不喜欢炎热潮湿的环境,常栖息于丘陵山地、果园、林地、荒山、荒坡,冬闲田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有害气体的地方。此外土鸡晚上还喜欢在树枝、木杆、绳索上休息,也喜欢飞到高处休息。
习性特点
食性特点
土鸡食性杂,在长期放养过程中,鸡只在屋前屋后、竹园树下啄食树叶、草籽、嫩草青菜、昆虫、蚂蚁、蚯蚓、蝇蛆,沙砾等,也可在果园或收获后的庄稼地里,采食落在地上的果实和撒落在地里的粮食,能够充分利用动植物性、单细胞类以及矿物质饲料等多种饲料,具有耐粗饲的特点。
冬休行为
当冬季光照时间缩短、气温下降、营养供应不足的时候,土鸡在此自然条件下就会停止产蛋,这样的一种习性称为冬休性。每年的春秋两季无冬休的时候是其产蛋率较高的时期。
喜欢群居
走地鸡具有很强的群居性,喜欢成群活动以及成群采食,特别是以1只公土鸡为首而形成的自然交配群。此外,土鸡的孵化一般是采用自然孵化,由母土鸡孵小鸡,并由母土鸡带小鸡,这也是形成土鸡群居性的一个因素。当土鸡生长到一定的阶段,相互之间就会经常发生争斗,根据个体之间的争斗能力在土鸡群中会形成一种由强到弱排成的秩序,即群体序列,群体序列有利于群体的稳定。
就巢性
走地鸡的就巢性也称抱性,是土鸡繁殖后代的一种本能,即土鸡会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抱窝来孵化小鸡。且不同种类的土鸡在就巢性上也有差异,通常来讲,土鸡每产一窝蛋就会就巢一次,每次就巢15~20天,此期间停止产蛋,也因此其年产蛋量较低,一般为80~120枚。
应激性
走地鸡胆小怕惊,比较神经质,反应比较敏感,异常的声响、强烈的光照、过高的温度以及其他突然的刺激都会惊吓到土鸡,土鸡就会逃避到树枝丛或其他掩护物下躲藏,时常伴随着惊叫,有时候也会出现挂伤、夹伤、抓伤等现象。
换羽行为
走地鸡具有换羽的习性,换羽分为年龄性换羽和季节性换羽2种。小鸡出壳后全身布满绒毛,随日龄的增加逐渐将绒羽换成正羽。70~140日龄时又开始第二次更换羽毛。而慢羽型的土鸡在90日龄时羽毛有时候都尚未长齐。每年的夏末、秋季和初冬,土鸡都会出现季节性换羽,换羽时土鸡会停产,年产蛋量低。
其他习性
走地鸡属于早成雏,小鸡一出壳全身布满绒毛,能独立行走和觅食,能躲避敌害和独立生存。且土鸡耐寒怕热,善于飞翔,活泼好动。
鉴别
真正的走地鸡因为都是比较原始的品种,未经过其他品种的杂交,所以成年鸡的体重不会超过5斤,母鸡不会超过4斤。如果购买的走地鸡超过这个重量,大多为假,这些鸡大都是国内地方鸡与国外肉鸡杂交所得,鸡爪稍粗、头稍大。真正的走地鸡肚子里面会有黄油,但不会很多,并且走地鸡的肉质紧实。购买走地鸡不能用皮肤的颜色来断定是否是真正的走地鸡,比如较黄的颜色,如果多喂玉蜀黍属和南瓜皮肤会很黄,所以购买时首先有四看:头小、毛亮、脚细、毛孔小。
营养价值
长期的自然觅食和林间运动都能让走地鸡的肉质细腻、肌肉紧实,其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煮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醛、等香味物质,让鸡肉在烹煮过程中香味扑鼻。走地鸡胴体丰满、肉质细嫩、皮薄骨细、肉色洁白、口感香鲜嫩滑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用走地鸡烹的菜品主要有老姜走地鸡、肉桂焖鸡、黑松露珍菌走地鸡、桃花鸡等。
饲养模式
种养结合养殖模式
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将走地鸡饲养和蔬菜种植结合起来的模式,两者和谐共存、互利共生。不仅饲养过程中产生的鸡粪可以用作蔬菜种植的有机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蔬菜还可吸收鸡排出的二氧化碳和鸡粪产生的氨气。同时,蔬菜释放出的氧气有利于鸡生长,提高饲料回报率,增强鸡抗病能力。这种生态性循环的养殖模式不仅达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生态环保效果,而且还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绿色含量,适应了市场需求,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肉鸡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模式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进行走地鸡放养,利用稻田里掉落的稻穗、未成熟稻粒、各种禾本科杂草草子和稻田内虫子虫卵等为饲料的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既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作物来年的病虫害,又能提高鸡肉品质和风味,适应了市场需求,但这种养殖模式缺乏常年固定的养殖场所。
三园养殖模式
三园养殖模式是利用三园( 果园、竹园、茶园)的生态环境,将鸡放养于其中,以自由采食昆虫和野草为主,人工补喂混合精料为辅,夜间舍内寄宿的走地鸡养殖模式。由于园内空气新鲜,地势空阔,鸡能捕食大量昆虫和野生禾本科杂草、草子等,同时鸡的活动量增加,抗病力强,用药少,肉质鲜美,容易达到安全、绿色食品的要求,也非常符合市场消费的趋势。如在园内利用空闲地种植优质饲用牧草(如黑麦草),不仅可以给鸡提供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可减少饲料的用量,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
林地养殖模式
林地养殖模式是根据鸡的生理特性和活动特点,将鸡散养在成片林地,以林地的杂草、昆虫为饲料,同时辅以适量玉米和稻谷等精料的一项绿色、生态、高效的走地鸡养殖模式。生产中一般要求采取轮牧方式,一块林地的杂草采食完后再转至另一林地,休闲一年后,又可再次利用。林地养鸡最适宜在沿江(湖)内外坑(滩)成片林地进行,技术要求不高,易于掌握。
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养鸡与养鱼结合起来,将鸡舍建在鱼塘上或岸边(以建在水面上为佳),利用鱼塘边的荒山、坡地或田野等进行的走地鸡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鸡排出的粪便和冲洗鸡舍的废水直接流人鱼池,用于肥水和嗜鱼的饵料生物,其中一部分还可直接喂鱼。这种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使饲料得到重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该模式不.仅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饲养场,也适用于日益发展起来的家庭饲养业。
其他养殖模式
在走地鸡的养殖模式上,除上述的几种养殖模式外,还有利用桑园、田野、山地、农闲地等进行走地鸡养殖的模式。不管是哪种养殖方式,均是根据周围实际情况,通过充分利用周围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植被而摸索出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果园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利用果园、林地、荒山地和草坡等自然条件放牧养鸡,可提高单位面积的收人、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传统方式养殖走地鸡,市场需求大。果园、林地作为鸡的栖息地,可遮阳避雨,鸡的活动范围大,采食范围广,可大量采食果园、林地的杂草、害虫,营养全面,生长速度快,产蛋率高。
养殖走地鸡投入少,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广大农村尤其是居住在丘陵、山地的农户采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的需求,势必要求安全、绿色、无公害观念全面进人养殖业的各个环节,以真正生产出安全、无公害的有机食品,真正把当前的畜禽产品市场由过去的数量、价格型竞争转变为安全、绿色、环保型的以品质为中心的市场竞争上来,绿色安全动物产品的生产已成为世界性动物食品生产中的主题。推广生态养殖,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 等生产形式,崇尚纯自然的生产方式,摒弃人为干扰和贪婪的掠夺式生产,维持动物、微生物与人的持续共存,从鸡的品种、饲料、饲养和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环保型畜牧业,不仅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21世纪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的发展方向。养殖走地鸡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食品安全,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事件
2014年9月,英国爱丁堡皇家兽医学院专家索普在一个研究会表示,饲养走地鸡难以作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指出,走地鸡其实比养在笼中的鸡更容易染病、受伤甚至早死,超市喜爱推广走地鸡,只是出于商业考虑。索普认为,由于这些鸡在野外生活,较容易受伤,骨折的机会率也相对提高。他同时警告,现在越来越多的农场倾向饲养走地鸡,会增加爆发禽流感病毒的机会。
2023年,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80后小伙杨秀礼,在深山里搭了8个不足40平方米的棚子 ,一年养了近3万只走地鸡,年交易额达300余万元。
2023年11月,佛山市南海九江朗星社区一治安队员提着一个装有一只黑红色羽毛大鸟的笼子前往九江派出所,大鸟整体羽毛呈褐色,头部和尾部则为黑色,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乍一看像是一只走地鸡。经自然资源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鉴定,该“大黑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叫褐翅鸦鹃(俗称:红毛鸡)是鸦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话说土鸡特征.今日头条.2023-09-1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5-17
这道山味美食,丽水人都吃过!.今日头条.2023-10-03
温胃吃肉桂焖鸡.建德新闻网.2023-10-03
当菌菇香遇上清远鸡.今日头条.2024-05-17
连州桃花宴美美哒.今日头条.2023-10-03
英国专家:“走地鸡”易染病 不比笼养鸡更健康.中国新闻网.2023-09-25
会同80后小伙养“走地鸡”年销售额300万元,下个目标是带领乡亲一起富起来.百家号.2024-05-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726642438561190&wfr=spider&for=pc.百家号.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