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15年的普迪小学,由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国近代金融业启动期的主要推动人秦润卿发起创办,是宁波商帮的乡土慈善事业和培养后继人的基地,也是慈城镇近代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1915年,秦润卿与旅沪同乡李寿山、王荣卿等人集资,在慈城西营旧地购地一处,兴建“普迪学校”(意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并聘请县名士谢缄三任校长。初时即有学生数百人。数年后因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不敷,又在慈城原考棚旧址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共有2000多人。秦润卿先生亲立“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勉励就学者克勤克俭,为造福社会、服务民生而奋发学习。
普迪小学是当时一所新思潮颇为活跃的学校,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来该校执教。“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著名作家柔石,在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1924年来到普迪小学任教。比柔石早二年,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王任叔1922年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在普迪小学当过教员。萧公权在学校不仅认真教学,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当时被聘请到普迪小学当教员的还有擅长琴棋书画,被称为“四明才子”的陈家祯。柔石、巴人等教师的陆续到来,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更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时代空气。
普迪小学创办之时正值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她的命运也因此打上了那段历史的烙印。三十年代日寇侵占慈城镇期间,普迪小学的校舍连遭炮火毁损。抗战胜利后,时任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秦润卿为修复普迪校舍而向董事会请求预支他的养老金、抚恤金。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决议,答应提前支付他的养老、抚恤款2万元。普迪的学生又得以重返校园。
1952年,长期受秦润卿资助的普迪小学由人民政府接办。作为近代一所专为平民子弟而创设的学校,普迪小学也在走过近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历程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旧址遗存
小学旧址位于慈城镇民族路46号,占地约4800平方米,有现存建筑1500平方米。
这是宁波市唯一完整现存、最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公共建筑,反映了宁波开埠后由于“西风东渐”、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城市空间的形象特征。宁波被保护起来的中西合璧建筑,几乎都是单体的私宅,而普迪小学几乎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完整的学校格局、功能空间、建筑形态、美学风格甚至工艺细节。
历史地位
普迪小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宁波近代新式教育的载体。普迪小学是免费的平民学校,创办后一度扩办“第二普迪”,总在校学生2000余名,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文学家柔石,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王任叔(王任叔),有“四明才子”之称的陈家都担任过普迪的教员,鄞县名士谢缄三则为首任校长,学生中很多人成为商界精英、学界名人。
著名校友
这所以“普及文化、启迪明智”为创办宗旨的学校,确实为国家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专家、学者。如著名经济学家罗精奋研究员、妇产科专家钱止维主任医师,煤炭工业部李世雄高级会计师、国家知识产权局秦开宗研究员。成为高级工程师的有应昌华(北京冶炼厂)、何安甫(电影器材公司)、王鸿鸣(装甲兵研究所)和鲍洪法(北京宣武区经委)等,成为高级经济师的有冯心言(国家经贸委)、凌晋良(轻工业部)和陆卫(北京东城工商局)等。普迪小学毕业生中还有不少人后来担任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如冯伯华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苏南军区参谋处处长,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民政局局长、南京永利宁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化学工业部化工设计院院长、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弟冯舜华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台县委宣传部部长、华中工委宣传科科长。解放后历任中共蚌埠市委副书记,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副总局长,中国房屋开展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建集团副董事长(副部长级)。还有曾任中共黄浦区区委书记的陆文才等。
参考资料
普迪小学旧址现身慈城.中国宁波网.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