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琛(1314年-1362年),字景渊、伯颜,浙江丽水高溪村人。元末明初时期文臣,“浙东四先生”之一。

叶琛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叶宏是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任敷文阁待制、太府少卿。叶琛在元先后任歙县县丞青田县尹、处州路判官、行省元帅等。其在青田县尹任职期间兴建明伦堂、聘请六经讲师、增加学田、每月参拜孔圣,重视教育文化事业,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至正二十年( 1360),叶琛与刘基章溢宋濂同时被朱元璋征聘至应天府,初授营田司佥事,不久调任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至正二十二年( 1362),降将祝宗、康泰叛乱,叶琛被俘不降,为叛军所杀。洪武元年(1368),叶琛被追封南阳郡侯,入祀于功臣庙

叶琛既继承了祖父的“德行文章”,又秉承了父亲“经世致用”的学识和思想,《明史》中评价其“博学有才藻”。他有《季氏湖山义塾记》存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叶琛出生于丽水县高溪村书香世家。曾祖父叶宏是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任敷文阁待制、太府少卿。祖父叶天与,字子贤,曾任缙云美化书院山长。父亲叶诚,字心可,熟读六经,尤工五言诗,著有《栖闲集》。

初入仕途

天历元年(1328年)正月,叶琛北游京师,在京城游学期间,结识侍讲学士揭侯斯、翰林直学士虞集、国子助教陈旅等人,并在他们的荐举下入通政院任宣使。元至元三年(1337年),叶琛任江浙行中书宣使。时临漳县(今属邯郸市)出现寇乱,朝廷命江南行省平章别不花前往征讨,叶琛被征入军中,多次为别不花出谋划策,一举平定寇乱。

地方任职

元至正四年(1344年),叶琛任歙县县丞,当时县缺县尹,叶琛既当县丞又代行县尹职责。他改革歙县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歙县年产纸五百万张,差吏借口纸质量低下压低收购价,转而高价卖出获利,还加重百姓赋税,叶琛察觉后,整顿吏治,革除额外赋税,推行公平买卖。

元至正六年(1346),叶琛任江浙行中书省掾,随江浙行中书省丞相忽都不花讨伐福建长汀罗天麟陈积万寇乱。他协助忽都不花推行惩办首恶、安抚胁从的措施,元军对罗天麟的农民军实施围而不攻,使其分化瓦解。罗天麟、陈积万被部下杀害,农民军投降,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杀戮。

至正九年(1349年)春,叶琛擢任承事郎、处州路青田县尹,官正七品。他在任期间兴建明伦堂、聘请六经讲师、增加学田、每月参拜孔圣,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后被派往龙泉市开垦田地,事毕,调武义县垦田定赋,因政绩突出,青田百姓曾向省郡请求其回青田。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叶琛升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叶琛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次年三月,江浙行省平章三旦八率师平定饶州、徽州红巾军,叶琛辟为行军都事。至八月,先后收复饶州、徽州。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叶琛受命前往招安黄坛吴德祥。十月,被劫持至黄坛寨中。次年四月放归。至正十七年(1357),叶琛升为浙东道宣尉副使兼处州路同知。四月,领兵到沐鹤镇(今鹤溪)。八月,派遣副将陈仲真平定庐茨义军。十八年(1358年)春,改任处州路治中,统率官兵进讨吴德祥,九月平定。因功授行省元帅。

投身明朝

至正十九年( 1359)四月,朱元璋命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参军胡大海领兵攻取处州,叶琛扼守古道天险桃花岭,命参谋林祖彬屯兵葛渡,命陈仲真等据守樊岭(今属武义)。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经胡大海等举荐,叶琛与刘基章溢宋濂应召结伴而行,同赴金陵。朱元璋亲自接见,咨问国事,授叶琛营田佥事。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攻占洪都(今江西南昌),任命叶琛为洪都知府。不久,元朝降将祝宗、康泰叛乱,叶琛被俘。祝、康劝降,叶琛宁死不屈,大骂叛贼,被杀。死后葬于黄坛岭。

身后追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叶琛被追封南阳郡侯,入祀于功臣庙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智破毒牛案

按照元朝法律,牛患疫病死亡要向县府报告。石溪方圆只有十余里,10天内报上来23头牛病死。叶琛内心生疑,问来报告的农民:“牛死了是什么状态?”农民答:“全身肿胀。”叶琛问:“牛死了,牛肉还可以吃吗?还是丢弃不能吃?”农民回答:“怎么敢丢弃呢?一旦快死了,就给杀牛的屠户了。”叶琛问:“杀牛的是谁?”农民回答:“有两个少年跟我们来的,在县门东。”叶琛让衙役把两人抓来。少年腰里别了个包囊,叶琛命衙役取下来一看,大铁针一枚,皂角、蓖麻籽若干。叶琛说:“这不就是毒牛的工具吗?”少年不敢隐瞒,他如数交代:利用皂角、蓖麻熬药淬针,用针扎牛,牛全身发肿,不能吃草,奄奄倒地。耕牛是务农之本,少年不懂事,指使的肯定是昧了良心的屠户。叶琛很生气,查抄了屠户家,以弥补失牛农户。

处州平寇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宪府辟叶琛摄同知处州总管府事,前往处州平寇安民。有人劝叶琛,寇情叵测,你要带领大部队去,才能保证无虞。叶琛笑一笑,带了几个随从兵士,骑着马一路到青田。百姓听说叶琛来了,纷纷从山上回到县城,窃据县城一带的乱寇头目也向叶琛投诚。十月,有人在吴德祥耳边嘀咕,说叶琛在使障眼法,其实暗地里在组织军队,不久就要围攻黄坦,不如先下手为强,趁其不备,把他劫持到山上来。吴德祥听信了,开始部署。项生、留由之两人听说了此事,急忙催促叶琛到温州市避一避。叶琛拒绝说:“老百姓因为我来青田,有了依靠,才从山上回家。我现在走了,他们怎么办?”两人苦劝无果,大哭而去。过了几天,寇首张惟德、吴伯贤带部全副武装包围县城。叶琛身着官衣官帽坐在大堂上,威严地责问:“你们想干什么?”张惟德、吴伯贤被叶琛的气势折服,不由自主双膝着地跪了下去,想想又不对,我是来劫人的,怎么跪下了?但又不敢站起来,就挺直上身说:“山里人听说大人宽厚,都很想见你,让你去一趟。”山寇人多,形势严峻,叶琛顺水推舟说:“我可以去,但你们不能伤害老百姓。”

到黄坦后,叶琛被安置在吴德祥宅院。一日三餐供应美味佳肴,隔三差五女伶演唱娱乐,但叶琛“终不假以言辞”,利用一切机会,为这些落草为寇的人讲解祸福与逆顺的道理。祸福相依,心存善念,祸即是福;心存恶念,福即是祸。处顺境时,积极奋进,趁势向前。处逆境时,潜养生息,待时而起。“凿凿不少厌”,即使是对牛弹琴,叶琛仍不厌其烦地晓知以大义,“群酋颇感悟”。元至正十六年(1356)四月,杀牛杀猪,大宴叶琛,送他回到处州城。

人物评价

博学有才藻。(《明史》 评)

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朱升 评)

栝山降神,克生诚意伯刘公基,御史中丞章公溢,缙云伯胡公深,南阳侯叶公琛,皆人杰也。(章拯 评)

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陶安 评)

后世纪念

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按浙江省监察御史王献芝在处州郡城南建“开国忠节三先生祠”,祀奉叶琛、胡深和章溢,并亲撰碑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开国忠节三先生祠”倾圮坍塌,高溪叶氏独资修建,丽水市知县胡嘉栗为之主持,并亲撰《重修三贤祠碑记》。

史籍记载

《明史2·卷一百二十八》: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博学有才藻。元末从石石抹宜孙守处州,为画策,捕诛山寇,授行省元帅。王师下处州,琛避走建宁。以荐征至应天,授营田司佥事。寻迁洪都知府,佐邓愈镇守。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参考资料

周末品廉丨丽水高溪叶氏:耿介廉能,忠义传家.丽水市纪委监委.2024-11-09

南阳侯叶琛记事.丽水史志.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