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噬菌体大肠杆菌(E.coli)的烈性噬菌体,是T类噬菌体中的显著代表,于1945年从一些噬菌体混合培养物中分离得到。

T4噬菌体呈蝌蚪形,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为稍长的二十面体对称型,大小为80纳米×110纳米,内部含有双链、线状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分子量为1.12~108;尾部由尾领(collar)、尾鞘(sheath)、尾髓(符尾 core)、尾板(base plate)、尾刺(spike)和尾丝(tail fibers)组成,长短为110纳米×20纳米,尾丝可伸展,幅度可达140纳米。

T4噬菌体头部外壳含有8种蛋白质,尾部含有2种蛋白质。T4噬菌体的基因组是一条线状dsDNA,长度约为169kpb。T4噬菌体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头末端,所以比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应用广泛。

介绍

侵染宿主时,尾鞘收缩,头部的脱氧核糖核酸即通过中空的尾部注入细胞内。T-系噬菌体是研究最广泛和深入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一种正常栖居在人类肠道中的细菌)B菌株,T为英文Type的字头,并按其发现的前后顺序编号为T1,2,3,4,5,6,7,因其偶数型(2,4 ,6)结构的化学组成与奇数型(1,3,5,7)不同,故又分为T-偶数系与T-奇数系。例:T4属偶数系。

结构

其构造属复合对称体制。因结构简单、遗传背景清楚、增殖容易、对人无害,故是迄今被研究得最透彻、在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生物之一。构造分头部、颈部和尾部3部分。头部呈拉长的二十面体结构,长95nm,宽65 nm,衣壳由9~19种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含量占 76%~81%,含有直径为6nm的衣壳粒212个。核心由线状dsDNA组成,长约50μm(约为头长的650倍),由1.7×10bp构成(包括约2.3%末端冗余)。 脱氧核糖核酸成分特殊,以5-羟甲基胞(HMC)取代常见的胞嘧啶。头、尾部相连处有一颈部,包括颈环和颈须,前者为一六角形盘状结构,直径37.5nm,每一角上各长一颈须,用以裹住吸附前的尾丝。长而可收缩的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5部分组成。尾鞘长95、宽22 nm,是一种由相对分子质量为55 000的衣壳粒共144个缠绕而成的24环尾旋组成。尾管长95 nm,直径8nm,中央孔道的直径为2.5~3.5 nm,它是头部核酸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时的必经之路。尾管亦由24环螺旋组成,与尾鞘相对应。基板与颈环相似,为一有中央尾孔的六角形盘状物,直径为30.5 nm,上长6个刺突和6根尾丝。刺突长20nm,有吸附功能。尾丝可折成2段,长140nm,直径3~ 4nm,由2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和4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组成,能专一地吸附在敏感寄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上。T4的尾孔至少含溶菌酶等8种蛋白质。3种T偶数噬菌体在寄主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吸附位点:T4在大肠杆菌(埃希氏菌属 coli)B菌株上的吸附位点是LPS核心多糖中的α-葡糖基-(1→3)葡萄糖末端,在K菌株上则为LPS或外膜蛋白 OmpC

科学家们在T4噬菌体中发现了一种酶,称为T4 脱氧核糖核酸连接酶,在转基因技术中用作黏性末端和平末端的连接酶。对平末端连接效率低下。

化学组成

T4噬菌体是大肠杆菌的一种烈性噬菌体,呈蝌蚪形,其DNA为线形双链结构,含1.66×10bp核苷酸。在T4噬菌体基因组约20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中,有135个是已知的(其中的82个是代谢相关基因,53个是装配基因),其余近70个基因的功能未知。T4噬菌体基因组DNA中没有胞嘧啶核酸(C),而是以5-羟甲基胞嘧啶(HMC)替代。另外,在T4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两端有极少数核苷酸构成同向重复序列(称“末端冗余”),末端冗余能使变性的T4DNA在退火过程中形成环形结构。

增殖过程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基本同其他病毒。

吸附

噬菌体的吸附有两个阶段:①可逆阶段,由随机碰撞或静电引力氢键作用而相互接触,无任何特异性;②不可逆特异性结合阶段,不仅噬菌体与相应细胞表面产生牢固结合,且病毒粒子表面发生结构改变。

T4噬菌体尾部能与宿主细胞壁表面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

侵入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通常是将核酸注入细胞,蛋白质留在细胞外。T4噬菌体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其作用相似于溶菌酶,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可以导致细菌细胞内容物漏出。但在正常病毒繁殖过程中,小孔很快会被细菌修复。

生物合成

噬菌体的复制比较复杂,如T4噬菌体的核酸为dsDNA,转录和翻译分为三期。它的复制循环仅需20- 30min,但与其他病毒比较,除早期转录、晚期转录外,还增加了次早期( delaye dearly)转录的阶段。

装配

T4噬菌体在生物合成时,分别合成噬菌体脱氧核糖核酸、头部蛋白质亚单位、尾鞘、尾髓、基板和尾丝等部件,最后DNA收缩聚集,被头部蛋白质包围形成二十面体的结构,随之尾部也逐步装配起来。噬菌体的装配也是高度有序的,如在头尾未完成装配之前,尾丝不与尾部装配,而只有完整的头与尾装配形成后,尾丝才能自动装配于尾部,以形成完整的噬菌体。

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5个不同的步骤:

头的装配

噬菌体的头壳是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其头部(head)的结构组成涉及20个基因,这些基因分成两大簇集中排列在基因组上。T4的前头部(head)由衣壳蛋自gp23以及主要的装配核心蛋白gp22和上要内部蛋白gp IPⅢ聚集而成,这个过程发生于或近于宿主细胞膜上并且需要gp31、gp40、gp20和gp21以及宿主大肠杆菌基因产物的参与,在脱氧核糖核酸装填之前,前头部上再加入gp24噬菌体缜部至少出5种T4蛋白,即gp13、gpN2、gpN4、gpN14和gpN6组成。

DNA装填

当T4头部外壳装配完成后,T4-DNA就随之装填到头壳中,由于DNA长度为500nm,而T4头部的长度不0.1nm,因此DNA在头壳腔内是紧密折叠的,至于DNA是如何装进头壳的还不十分清楚。通常T4DNA的装填需要gp4、gp16和gp17的参与,基因49的ts突变体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空头,温度降低时则产生正常充满DNA的头部。现在已经证实gp19具有核酸酶的活性,能够对复制屮的脱氧核糖核酸多联体产生切割。值得指出的是每次DNA装填的长度要比正常T4-DNA基因组多出20%,这可能就是产生末端冗余的机制ju'hao

尾管和管鞘装配

尾管由T44个拷贝的gp19构成,其中每6个gp19分子组成一个环,这样就可产生由24环叠成的螺腚管。随后z装配成的尾管与基板连接,再在gp54引物的参与下,gp18围绕尾管聚合形成尾鞘。与gp19一样,gp18也是由T4个拷贝组成24个重叠环。最后在尾管的近末端加上即gp3和GP-15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其中gp15可以稳定装配的尾鞘,并组成颈与颈圈附着的连接部。

T4噬菌体尾部和头部分别装配完成后,头和尾就可自发地产生结合,这种结合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以发生,而且不需要额外基因产物的加入。

基板装配

基板是通过两个独立的装配程序形成的,由7个基因广物gp10、gp11、gp7、gp8、gp6、gp53和gp25相互作用形成的楔状物,以装配形成外部呈六角形结构的6个“臀”,另外由6个基因产物gp27、gp5、gp26、gp28、gp51和gp29相互作用,产生一个中心的“塞子”,再由一个塞子和6个臂结合而成一个不稳定的六角形前体结构,并且在另外4个基因产物gp9、gp12、gp48和gp54的参与下构成完整的基板

尾丝装配

T4尾丝装配和附着于基板的6个顶角需要8个T4基因产物参与,其中gp37、gp36、gp35和gp34为尾丝的结构组分,gp38、gp57、gp63和 gpWac起附属和催化作用,一个完整的尾丝可能含有gp34、gp36、gp37各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的gp35,尾丝由远侧半段和近侧半段组成,gp37、gp36、gp35构成尾丝的远侧半段,gp34组成近侧半段,见g38和gp57为两个装配附属蛋白,它们是g37聚合所必需的;gp63和gpWac则是尾丝附着于基板所必需的。g63不出现在除菌体颗粒中,但它能使近侧半段尾丝的近端顶部与基板相互作用,gpWac还是噬菌体的颈须蛋白,由它组成的6根丝状物,即颈须附着项圈。尾丝装配与噬菌体颗粒其余部分无关,尾丝必需在头与尾连接之后才能附着于基板上。

主要用途

T4 脱氧核糖核酸连接酶

T4噬菌体被证明是一个解决基因和信息传递本质的理想体系,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生物

科学家们在T4噬菌体中发现了一种酶,称为T4 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这种连接酶是由噬菌体T4基因编码的,感染大肠杆菌后,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既可催化DNA黏性末端连接,也可催化平末端连接。T4 DNA连接酶在基因工程操作中被广在基因工程操作中被广泛应用句号

参考资料

埃希菌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9

T偶数噬菌体 T-even phage.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