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汉中市秦岭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地区,贵州省的安顺市、贵阳、遵义市、铜仁市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管辖区域
益州路:治所益州(成都市),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阳市和绵阳市的安州区、北川羌族自治县、江油市等地。
梓州路:治所梓州(四川三台),含今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合川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和贵州省的六盘水市、毕节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区域。
利州路:治所汉中市(陕西汉中),含今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省的汉中市等区域。
夔州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称。宋代为一级政区;元代全国设置“行中书省”,改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的二级政区;明代“路名”改“府名”,州路遂改夔州府。夔州路置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治所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又名云安郡,置都督府,宁江军节度。
“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简称“四川”。到元朝时,正式设置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
经济地位
就经济地位而言,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
章如愚在盛赞当时南方经济的兴盛时,就是把剑南道以南的四川与长江以南的江南相提并论的。他说;“长江、剑阁县以南,民户止当诸夏中分,而财赋所入当三分之二。”四川以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在宋代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
北宋时,宋朝管辖区总人口达到1亿左右,而四川人口突破1千万大关,占总人口的1/10以上。南宋时,宋辖区总人口接近6500万,而四川人口发展到1300多万,占总人口的1/5以上。北宋时,宋辖区总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而四川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2%。南宋时,宋辖区的总面积为172万平方公里,而四川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9%.
四川物产丰富,如被称为“国之所资,民恃为命”的茶叶其年产量便高达2千万斤,几乎占全国茶叶年产量的2/3。“天下商税,四蜀独重”。熙宁七年(1074)商税总额为641万贯,而四川一地即达166万贯之多,约占总额的26%。川峡四路“土植宜”,北宋政府一年布帛的总收入为1135万余匹,而四川一地即达179万余匹,约占布帛总收入的16%。蜀锦“天下第一”,如果以锦绮、鹿胎、透背等高级丝织物计算,四川所占比例更高。
到了南宋,四川的经济地位越发重要。绍兴三十年(1160),宋朝军粮不计四川“为米三百万”,而四川一地即供应军粮156万余斛,占南宋全国总额的1/3以上。赵昚末年以后,南宋政府一年的缗浅总收入为8200万贯,其中包括茶盐货、经总制钱、上供和买折帛、四川钱引等项,而四川钱引一项即达3300万余贯,约占总收入的40%。赵构时,南宋政府一年的酒税总额为1400万贯,而四川一地即达690余万贯,约占总额的40%。总之,四川在宋代经济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和很高的地位。
政治制度
两宋时期,地方实行三级行政区划管理
一级行政区:路
二级行政区:州、府、军、监
三级行政区:县
“州、府、军、监”行政区划同级。只按官职品秩,将州府分六等: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
川峡四路四大首府,仅夔州置最高级都督府,辖区面积最为广大,除下辖本路各州、府、军、监外,另辖56羁州:南宁州、琬州、(远州、)、犍州、蒋州、清州、矩州、(知州、)、蛮州、龚州、(袭州、)、峨州、邦州、鹤州、劳州、义州、福州、儒州、令州、(会州、)、郝州、普宁州、缘州、那州、鸾州、丝州、功州、(邛州、)、敷州、晃州、侯州、焚州、添州、瑶州、双城州、训州、卿州、(乡州、)、茂龙州、整州、乐善州、抚水州、思元州、逸州、恩州、南平州、勋州、姜州、棱州、鸿州、和武州、晖州、亮州、(毫州、)、鼓州、悬州、合江州、今州、庄州、罗州、陈蒙州、州、(洋州、)、充州。
政区沿革
川峡四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今名”四川“的源头,包括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共计四路。
“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简称“四川”。
赵匡胤干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后设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
开宝六年(973年),又设峡西路,治汉中市(兴元府,陕西汉中);
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设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后析置为四路;
咸平四年(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故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
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省大部、重庆市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省的安顺市、贵阳、遵义市、铜仁市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
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成为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
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为成都府,益州路更名成都府路;
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更名为潼川府路。
此后,利州路又曾多次被分为利州东路、利州西路,分合频繁。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将利州路分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
乾道四年、(1168、)合为一路;
淳熙二年、(1175、)复分,次年又合,五年、(1178、)复分;
绍熙五年、(1194、)再合;
庆元二年、(1196、)又分,嘉定三年、(1210、)复合,十一年、(1218、)又分。
参考资料
“四川”,到底是哪4个川?.今日头条.2023-12-01
四川地情 四川省情 市县地情.四川省情网.2023-12-01
我国各省名字的由来,90%的人都不知道.今日头条.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