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是位于北京故宫乾清门外,隆宗门以西,故宫外西路中部的慈宁宫翊坤宫正殿建筑。慈宁宫作为供皇太后居住的宫殿,也是宫中举行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如给皇太后上徽号,以及元旦、冬至、太后万寿节的庆祝活动。

慈宁宫是朱厚熜朱厚为其母亲蒋太后所建的一座宫殿,位于北京故宫隆宗门之西、雨花阁之南。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十七年(1538年)七月竣工。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日,慈宁宫因火灾被毁。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慈宁宫,孝庄文皇后入住。乾隆十六年(1751年)对慈宁宫进行了修缮,爱新觉罗·弘历三十年(1765年)添建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再次改建。

1961年3月4日,包含慈宁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0日,慈宁宫区域设为雕塑馆,重点展示佛像陶俑陵墓雕刻等文物。慈宁宫雕塑馆展览分为5个专题,共计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秦朝跨越到清代,包括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大佛堂、大佛堂西庑五个展室。

历史沿革

明代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四月,十七年(公元1538)七月竣工,是朱厚熜朱厚熜为其母亲蒋太后所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十二日,慈宁宫因火灾被毁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重建。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慈宁宫,孝庄文皇后入住。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为蒙古科尔沁区族人,是清朝创建者皇太极的妃子,时封永福宫庄妃。皇太极死后,其子顺治帝继承皇帝位,她成为清朝入主故宫后的第一位太后。其孙康熙帝即位后,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在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奉养下,她在慈宁宫度过了45年的时光。爱新觉罗·弘历十六年(公元1751年)对慈宁宫进行了修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添建慈萌楼、吉云楼、宝相楼,乾降十四年(公元1769年)再次改建。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翊钧郑皇贵妃、宣懿太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朱由校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代

清朝入关以后,对慈宁宫先后进行了数次修缮,分别是顺治十年(1653)、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十六年(1751)等。今日慈宁宫的形制则完成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虽然在规模方面更加宏伟,但慈宁宫的功能仍与明朝一样,主要是奉养太后、太妃等前朝后妃。顺治十年,在经过几个月的立柱、上梁等工程之后,慈宁宫迎来了它在清朝的第一位主人——孝庄文皇后。从顺治十年入住慈宁宫,到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去世,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居住了长达三十余年。

康熙二十六年底,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宁宫,康熙帝悲痛不已,他本希望能永远把祖母安奉在慈宁宫中,后因群臣反对而作罢。为表孝思,康熙帝仍命人拆除了慈宁宫的一些建筑,将建材运至陵地另行建造“暂安奉殿”,以此来达到“殿在如人在”的愿望。雍正帝即位后,因其生母于当年五月去世,所以此一时期并无皇太后在慈宁宫居住,也就较少有修缮举动。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伊始,便下旨拆除了慈宁宫西侧的宫墙,辟地新建寿康宫

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乾隆帝正式迎接其生母孝圣宪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崇庆皇太后入住寿康宫中。慈宁宫则留作举行典礼、诵经礼佛的礼制建筑而存在。仅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时,年届八十的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曾短暂入居慈宁宫六年,直到她在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爱新觉罗·弘历元年对慈宁宫的东、西、北三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依据是从现存的《皇城宫殿衙署图》和《乾隆京城全图》对比。《皇城宫殿衙署图》据考证绘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前,慈宁宫区域为清初面貌,而《乾隆京城全图》则绘制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通过两图对比可以发现,慈宁宫区在乾隆以前,由前面的主宫殿区和东、西、北三个副宫殿区组成。而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副宫殿区均进行了改建:慈宁宫的西宫墙被拆除,辟建寿康宫;同时将主宫区的内宫墙改为慈宁宫外宫墙,并将内宫墙的廊房改建围房。北面成为寿康宫附属的寿中宫、寿东宫、寿西宫三宫区;东面则扩建成东三所,增开慈祥门,作为后三宫的出入通道。前者共有四座殿堂式建筑,即慈宁门和前殿、中殿、后殿,中殿两侧是斜廊,后殿两侧没有围房;后者已将前殿拆除,同时为了防火而将中殿斜廊改成卡子墙,墙的中间辟垂花门。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这一区域建筑又进行了一次改建,将慈宁宫大殿扩展进深,由单檐建筑改为重檐,提高了建筑等级。为了不影响院内空间,将后殿大佛堂北移。此外,慈宁门增加了前后廊,院内围房也进行了调整。至此,慈宁宫区域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

2015年,慈宁宫现为故宫雕塑馆,故宫博物院在慈宁宫区域将馆藏的10200件雕塑按照材质、年代进行系统性地展出。

建筑布局

慈宁宫位于隆宗门之西、雨花阁之南。慈宁宫占地南北长98.635米,东西长78.56米,总建筑面积3972米。

慈宁宫是一座二进院,主要建筑有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徽音左右门及庑房等。周围转角房房及垂花门。其中除东西庞房为硬山建筑、东西垂花门为悬山建筑外,其余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所有建筑均用黄琉璃瓦,院内均为细堤方砖及柳叶地面形式,中轴线上设有丹陛和月台,周围有石栏杆,月台上设有陈设四座。

正殿慈宁宫在清代为太后的礼殿,其改建后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前后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日暑及金铜熏炉。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通后院。其后殿后移,改建为大佛堂,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慈宁宫整体形制布局大体仍明之旧。此外,在慈宁宫之北有东西长巷,长巷西墙辟门通寿康宫,东有慈祥门通慈宁宫外。长巷之北有东西横向排列的院落,称东宫中宫西宫,慈宁宫东侧南北排列三个院落称头所、二所、三所,均为太妃、太嫔们的住所。

慈宁门

慈宁门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夏式门,门前两便为“八”字形影壁,门前陈列铜狮一对,与乾清门规格相似。门前有一个东西狭长的广场,门内东西两侧沿宫墙建有廊院房,直通大佛堂的东西耳房,形成了严谨规整的庭院。

慈宁宫正殿

慈宁宫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大佛堂

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朝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大佛堂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月台陈设熏炉香筒。殿内装修考究,佛龛、供案、佛塔佛像、经卷、法物、供器等陈设众多。殿内原悬清康熙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爱新觉罗·弘历“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蔔闻清净妙音”、“人天功德禅定,龙象威神两足尊”御书联两副。    大佛堂东庑也是佛堂,内原悬康熙皇帝“四星客华”御书额。清朝,于此处设首领太监、副首领太监、太监共39名(内充喇嘛者过半),负责大佛堂日常洒扫、上香、念经等事宜。 今大佛堂建筑完好,内部佛像、案等陈设暂借在白马寺大殿内安供。

建筑特征

建筑结构

平面布置

慈宁宫平面呈长方形,外檐有柱28根,内有柱24根,南北向前后出廊重歇山式建筑形式。柱分8排8列,周檐柱一圈共28根,前后外围金柱共两排12根,前后檐里围金柱共2排12根,采用减柱做法,减少与山面中间两排柱相对应的金柱,势必要增大梁的截面,强化梁的刚度,以承托屋顶的重量,增加室内使用空间,横向减少两排柱子,此种做法源于宋式,称为“减柱造”。

柱及柱础

檐柱柱础为边长为1.21米的方形石材,柱础上出清式“古镜”,直径0.78,无雕饰,约达与柱径1.55倍。外围金柱础为边长为1.35米的方形石材,“古镜”直径0.83,无雕饰,约达与柱径1.63倍。里围金柱础为边长为1.545米的方形石材,“古镜”直径0.985,约达与柱径1.57倍。

明间及次间进深向剖面

前后廊步用穿插枋和桃尖梁连拉结外围金柱和檐柱。里围金柱与外围金柱之间以额枋联系,上面安装平板枋,上面承托斗,斗上施以桃尖梁,梁后尾插入金柱。

明间、次间六缝梁架,除最外两缝与其他有区别,其余每间用两柱,前后里围金柱之间,承托七架梁与随梁,七架梁架于金柱之上,后尾至柱外皮,为加大进深,在梁头两端,略高于随梁,施以一缝相应的短梁,短梁一端以蜀柱架于桃尖梁上,另一端与随梁对接,用扁铁拉接加固。并且在前、后檐每缝梁架外端安装斜向支撑。结构中的主要梁--七架梁上安装瓜柱,承托上层五架梁,其上承托三架梁,上承脊瓜柱,上面安放脊,扶脊木,形成正脊的部位。

稍间进深向剖面

慈宁宫建筑稍间的廊步沿面宽向内侧仍用桃尖梁、穿插枋联系柱与外围金柱。而在两山,则是用桃尖梁、穿插枋联系檐柱与山柱。与明间与次间的构造不同,沿着进深方向,在四缝桃尖顺梁中间的位置上安放平斗盘,上面升起四根童柱,童与童柱之间以承枋、额枋、围脊枋横向联系。承椽枋外侧凿出椽窝,檐椽后尾交于此承椽枋与额枋、围脊枋之间用围脊板封护。额枋上安装平板枋,上面承托斗,斗棋上承桃尖梁梁头,梁后尾插入金柱。上面所说明稍间的结构为屋顶梁架之下的支撑体系。上部梁架与明间、次间不同的是,在原本金柱之上应为七架梁的位置,安放踩步梁,位置略低于正身部位的七架梁,梁下安装随梁,踩步梁之上的结构与明间、次间同。

面宽向立面

慈宁宫檐柱各柱头之间用大额枋联系,其下安装垫板,最下面安装小额枋,高度、宽度略小于大额枋。在建筑明间、次间、稍间相接处额枋之间以燕尾榫相交于柱头,转角处大额枋穿出柱头后尾制作成“霸王拳”式样,小额枋后尾则采用“将出头’形式。上面安装平板枋,上面承载着周圈单翘单昂五踩斗,上面承托桃尖梁。桃尖梁后尾插入外围金柱中,此为一层大木结构。

从一层的山面桃尖顺梁上升起童柱,山面童柱之间,角童柱与前金柱之间均以额枋、承椽枋相联系。明间、次间的外围金柱之间也以额枋、围脊枋相联系,高度与稍间山面的额枋平齐,形成闭合的一圈额枋拉结关系,周圈子上面安装平板枋,上面安装周圈单翘重昂七踩斗,此为外檐可见上层斗。斗棋之上作了装修井口天花,中间用藻井装饰,这也是体现慈宁宫作为佛堂的特殊需要。天花封护了屋顶的梁架,既美观,又保暖。

两山

屋顶为歇山式,两山收山符合清制。清式收山较宋代少,山花几乎与檐柱上下成一垂直线。收山少则悬出多,稍间檩条悬出部分不能承受山上的重量,故在山花内,结合草架柱与穿梁,柱了落脚于蹋脚木之上,以支撑悬山部分的重量,外面用博缝板、山花板以遮掩,既美观又防风雨。

斗拱

慈宁宫的斗棋属于翘昂科斗棋,上层檐采用单翘重昂七踩斗棋,下层檐采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棋。每层均有柱头科、平身科、角科三种变化形式。通过斗拱的造型做法证明,其做法为典型的清代官式斗拱做法,在尺度既严格又有变通,但总体上依据清式营造则例制作安装。

角科

慈宁宫属于大型宫殿建筑,出檐较为深远,且屋面重量大,部相交处受压最大,故而慈宁宫的上下檐角科斗拱都采用莲瓣斗形式,加大了斗棋的受力面。

角檐

慈宁宫下檐角梁采用插金做法,后尾做榫插入廊步桃尖梁之上升起的童柱之上,深入至柱中。上檐角梁采用扣金做法,后尾作榫落入蜀柱"中。

举架

慈宁宫下檐举架:廊步:五五举(0.5633)。上檐举架:檐步第一举:五五举(0.5633)、第二举:六五举(0.6686):第三举:七举(0.7175):第四举:七五举(0.73);第五举:八五举(0.84)。

檐及椽

檐柱中至飞椽平檐出为2.275米,自挑檐行中到飞椽外皮尺寸1.74米,正心形中至挑檐行中的水平距离0.535米,斗口9cm,自平板枋至地面高5.880米,柱自身高5.850米。清式檐出为高的3/10,慈宁宫的檐出为高的1/4,两者相差不多上檐出与下檐出大略相同。上檐位于老檐柱之上,较下层檐退出一个廊间进深,此种设计让人感觉建筑更为稳定。

木结构

现今的慈宁宫与同区域的建筑相比较(如慈宁门、大佛堂),建筑的建成时代要近的多。从外观上看,明式的建筑法式特征没有其它建筑明显,但该座建筑更能体现出当时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对于慈宁宫结构设计造诣精巧、独具匠心,是智慧的结晶。虽然慈宁宫的建筑法式并不严谨(其结构当中存在拼凑、加固的明显方法),大木制作的手法也谈不上精良(构件制作存在偷手),构件也是新旧结合,拼凑使用,慈宁宫的结构支撑了数百年。

木材树种

慈宁宫大部分梁架为楠木材质。楠木木质坚硬耐腐,寿命长,适宜作为结构材使用。但因其产地范围小,生长缓慢,所以不易得到,所以在清代改建时期,遗留下来的构件以楠木材质为主,这从另外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在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用材上的区别。

建筑风格

慈宁宫的风格是多变的,既有清代建筑纷繁复杂的美,也有明代建筑精致朴拙的美,简约的妙,这是因为慈宁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改建,复杂的建筑风格才得以呈现。

建筑彩画

慈宁门内为第一进院,上下层外檐梁枋大木绘片金蝠寿头,龙风和玺彩画。内檐梁枋大木绘素箍头,龙凤和玺彩画。天花以上脊步构件明间脊、脊枋、脊垫板绘片金龙凤纹包袱,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一次间脊枋绘龙枋心、西番莲找头和玺彩画。

慈宁宫东西两山中的内外梁大木绘白画异兽、片金西番莲盒子,龙、真龙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所有间外檐梁枋大木绘片金升凤、花卉盒子,凤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室内大木保留有5种不同类型的彩画,第1种,大佛堂东西耳房各4间及东西庑房北数各3间共14间原室内设有佛堂,天花板绘六字真言,天花以下上架大木绘整花盒子夔龙宋锦方心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第2种,其余间庑房,顶部白子或板条抹灰,以上梁枋大木彩画绘有4种类型:如意头旋花造型的空方心雅伍墨旋子彩画;空方心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龙方心西番莲找头墨线和彩画:一字方心墨线点金旋子彩画。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外檐及明间内檐天花以下梁枋大木绘素箍头,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室内上架大木绘一字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三间脊檩彩画绘平金开红墨云纹包袱,墨线五彩云纹找头彩画。

正殿后为第二进院落,居中即后殿大佛堂,为皇太后日常礼佛之所。外上架大木绘片金蝠寿箍头,龙凤和玺彩画。室内天花以下明、次间上架大木绘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西二次、梢间上架大木绘环套头,龙风方心金线烟琢墨杵磨玉旋子彩画。天花以上七间脊檩彩画绘平金开红墨云纹包袱,金线五彩云纹找头彩画;脊枋彩画绘一字方心雅伍墨旋子彩画。

文化活动

慈宁宫作为供皇太后居住的宫殿,也是宫中举行庆典活动的个重要场所,如给皇太后上微号,以及元旦冬至、太后万寿节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皇帝要亲率王公大臣来行礼。每年正月十六日,皇太后在慈宁宫宴请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以及蒙古王公的福晋、夫人等,以小朝廷对她们的关怀。每当公主订婚或下嫁时皇太后也要在慈宁宫设宴招待额驸的母亲及其族中的夫人们,以示两家结好。慈宁宫作为皇太后的正寝,皇太后死后,其梓棺要先停放在这里,举行治丧礼仪,以示“寿终正寝”。

相关文化

慈宁门门联

慈宁左门联:玉阶晓拥,天上庆云移宝扇。金阙遥趋剑佩,春来瑞气满瑶池。

慈宁右门联:丽韶景于履端,壁带风微翔彩燕。耀春辉于复旦,帘衣昼静响铜龙。

文物价值

从建筑形式看,在宫殿建筑等级上,重檐歇山顶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官殿建筑。在紫禁城内除了外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外,还有内廷中皇帝处理朝政的乾请宫、皇后居住的正宫坤宁宫、内廷之东奉祀祖先的奉先殿、外东路乾隆归政后使用的皇极殿,从使用功能上也体现了这几座建筑本身的重要。而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除了外朝的保和殿外,只有内廷西边的慈宁宫,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隆是想用抬升建筑等级来表达对其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孝敬和感情。

清宫造办处大佛堂所造的金丝楠木三层佛塔是为了慈宁宫大佛堂这一经过整体设计的礼拜空间而特制的,佛塔与其中的建筑、绘画、雕塑的配置形成完整而强烈的宗教礼仪氛围,是慈宁宫大佛堂礼拜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慈宁宫大佛堂内的两座金丝楠木三层佛塔与承德殊像寺的两座檀香紫檀九级佛塔进行了调换,慈宁宫大佛堂中留存的一座金丝楠木三层佛塔与承德殊像寺的两座紫擅木九级佛塔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组合,这个礼拜空间的意义随着文物的迁移发生了无声的改变,承德特殊像寺会乘殿内礼拜空间亦然。随着1973年年慈宁宫大佛堂文物迁居白马寺,原慈宁宫大佛堂的金丝楠木三层佛塔进入洛阳白马寺。今天,原慈宁宫大佛堂的金丝楠木三层佛塔与两座紫檀木九级佛塔陈列于洛阳博物馆内,这些原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却被移动了的木质佛塔,营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佛教美术空间。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3年6月,“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启动。故宫博物院遴选优秀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用技术服务方式,由企业派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师,进驻故宫工作。29日,慈宁宫文物修复工作室已经运作,工作进展顺利。

保护

慈宁宫花园历经多次修缮与整顿,与明朝初期的建造有所区别。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两种不同时期的和玺彩画,分别展示了龙凤和玺彩画以及龙和玺彩画两种类型。和玺彩画不仅在应用上较为精致,而且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历史上1932年、1951年、1954年、1955年先后对慈宁宫进行过小规模的修缮。2013年,对慈宁宫的修缮是其于乾隆年间改建落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此次修缮设计以及实施基本上按照文物建筑修缮原则进行,即:原法式、原材料、原工艺。就大木构件修缮方面,设计要求七架随梁、山面踩步金、下架柱等均是包镶做法。

截至2014年8月,慈宁花园修缮工程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安保设施、服务设施和陈列展览的布置。次年10月前,包括慈宁宫及花园、寿康宫等在内的故宫西部整体开放。同年8月,慈宁宫花园东院西侧进行高压线铺设工程,开挖一条南北向施工沟,在沟内发现大型砖砌建筑基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9月—11月,2015年4月到10月,2016年4月至11月,先后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4年开探方、探沟七个,发掘面积88平方米。2015年开探方18个,发掘面积288平方米。2016年年开探沟23条、探方11个,发掘面积364平方米。目前,发掘总面积达670平方米。按照大遗址考古理念,除T1501探方依靠原施工沟发掘至生土外,各探方采取﹁见面即停,微创发掘﹂的方法,最大程度保护文化遗产。2014年到2015年,发现两层砖铺地面,一处建筑材料施工坑,两条砖石混建排水沟,一处白灰硬面、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等遗迹。

陈设展览

2015年10月10日,慈宁宫区域设为雕塑馆,重点展示佛像陶俑陵墓雕刻等文物。慈宁宫雕塑馆展览共分为5个专题,共计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秦朝跨越到清代,包括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大佛堂、大佛堂西庑五个展室。慈宁宫正殿展厅为雕塑荟萃馆,展出45件文物,皆为故宫博物院雕塑类藏品中遴选出的精品,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东汉永和五年石羊北齐石佛像及菩萨像、唐开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绘贴金观音像、清代银鎏金六世班禅像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对于这些首次亮相的部分大体量文物,故宫博物院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进行呈现。慈宁宫东庑为修德白石馆,主要展出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慈宁宫西庑为汉唐陶俑馆,展品年代起自西汉,止于明朝,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陶俑为主。慈宁宫的后殿为大佛堂,大佛堂的明间及东暖阁为佛教造像馆,展示不同质地的古代佛教造像,有铜、泥、瓷、石、木、夹多种,展品年代始自十六国时期,止于清朝。大佛堂西庑为砖石画像馆,展品包括石像生、画像石、画像砖砖雕等。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包括耕种、狩猎、战争、车马出行、庖厨、宴乐、帝王将相、圣贤隐士、列女孝子、仙神异兽、建筑物、天体、自然景物、装饰图案等。当日首先开放的是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三个展厅,共展出文物191件。

相关事件

2015年10月,故宫首次公开回应慈宁宫区域“灵异事件”。所谓“灵异事件”纯属子虚乌有。之所以被歪曲、演绎,是因为人们对此区域并不熟悉。伴随此前一直尘封的西部区域的开放,非开放区域变为公共参观空间,这些传闻不攻自破。故宫专家介绍,历代“故宫人”从来没有在紫禁城中看到过、经历过什么灵异事件。广为流传的那些故事,都是人们在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编造而成。随着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的扩大慈宁宫、寿康宫所在的外西路区域,作为“女性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各大影视剧常常会提及的一个区域。开放后,这个区域向观众揭开神秘的“面纱”,以精美的展览陈设、雅致的庭院园林,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独具特色的西部区域。

相关景点

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为紫禁城四座花园之一,位于慈宁宫南,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30米。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增建,现有大小建筑11座(约占全面积1/5)。其中明代建筑咸若馆、临溪亭尚存余者多经清代改建,但花园总体布局仍明之旧。园内按轴线设计、左右对称,布局疏朗,环境优美。花园以咸若馆、临溪亭间横向通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佛事重地,南部为花园。

花园入口揽胜门,在园东墙中部,进门北望即北部建筑群。建筑群以咸若馆为中心,北有慈荫楼,东为宝相楼、西为吉云楼,东南有含清斋,西南有延寿堂。咸若馆位于花园北部中央,是园内主体建筑明代初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更名咸若馆,清乾隆先后大修,改建。咸若馆平面呈T字形,正殿五间,黄琉璃歇山顶,前接抱厦三间,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四周出廊。室内龙凤和玺彩画,顶部海圾花卉天花内间明柱按藏式佛殿装饰,馆内为佛堂口明间悬爱新觉罗·弘历御书“寿国香台”厦。慈荫楼,乾隆三十年(1765)建,为宫内藏经楼。楼上下二层,各面阔五间,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黄剪边。下层东梢间为过道、前后设门,可通慈宁宫,西墙开门通室内。上层明间开门,西梢间设楼梯,北壁设通壁的供经龛网。宝相楼和吉云楼,原为明咸若馆东西配殿、乾隆三十年改建为二层楼式建筑,为清代皇太后、太妃们礼佛之所。含清斋和延寿堂,分别位于宝相楼和吉云楼之南,各为一个小院,乾隆三十年建,曾为爱新觉罗·弘历侍奉太后和守制之所。慈宁宫花园南部地势平坦开阔,前花种树,叠石凿池,建筑亭台呈花园式布局。

临溪亭

临溪亭,北与咸若馆相对,是南部主体建筑。亭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称临溪馆,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更名临溪亭。亭建在矩形水池当中之券孔石桥上,平面方形,进深、面阔各三间,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施斗拱。四面皆明间开门,斜方格隔扇门各四扇,临水两侧门前设木护栏,两侧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黄绿琉璃花砖。室内花卉纹海堤天花,当心绘蟠龙藻井。亭南北出阶,池水养鱼植莲,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亭南北各有一高约1米,6.5平方米见方的砖花坛。亭东西两侧在明代有翠芳亭绿云亭,现为面阔五间庞房各一座,明代端化亭位置不明。花园东南隅和西南隅原各有井亭一座,绿云亭内流杯渠之水即从东南隅井内引出,光绪年间倒塌,流杯渠遗址亦不存。花坛南为湖石叠山,绕过叠山即花园南入口。慈宁宫花园之东,与慈宁宫花园相对为造办处

咸若馆

咸若馆位于园林中轴线的北端,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物。“咸若”一词取自《尚书·皋陶漠》中皋陶与大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大殿面阔五间,前出抱厦三间,平面呈T字形,汉白玉须弥座,黄疏璃瓦歇山屋顶,翘起的6个翼角各坠有铜铃,擎檐柱为梅花柱,望去十分轻巧,是供奉佛像及败藏经文处所。据《春明梦余录》载:"慈宁宫花园咸若亭一座,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内更咸若馆匾。”正殿上悬挂爱新觉罗·弘历所题“寿国香台”愿额,两旁楹柱上有御笔对联:“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

以咸若馆为中心,南有花坛一座,北为慈荫楼,东为宝相楼,西为吉云楼,都是供佛藏经之所。三座楼形制相近,皆为两层,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成“凵”形环抱咸若馆。慈荫楼为五间楼房,“慈荫”为“慈云环荫”之简称,有两层含义:其一,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其二,慈亦有母亲之意,慈荫表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慈荫楼底层东梢间作为过道,北墙开一小门,可达慈宁门前的院中,是花园通往北边慈宁宫的出口。宝相楼与吉云楼,均为七间两层楼房。两楼之南各有小院一座,名为含清斋与延寿堂,“含清”出自刘宋谢灵运《游南亭诗》:“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延寿,即延长寿命之意,出自《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以神通力延自寿量”。这两座建筑各为三间灰瓦卷棚勾连搭三进的房子,平面布局新颖。乾隆当年修建这两座小院之原意为“守制”期间居住用,《清宫述闻》中记载:“又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孝圣崩,奉安于慈宁宫正殿,爱新觉罗·弘历以含清斋为倚庐,颁大行皇太后遗诏。”含清斋应是乾隆帝为侍奉皇太后汤药并为苫次之用所建。乾隆帝为含清斋所写联中有“轩楹无藻饰,几席有余清”之句,因此它们的外观非常朴素,而内檐装修却极精致。

参考资料

《紫禁城中的寡妇院——慈宁宫》.《紫禁城中的寡妇院——慈宁宫》.2024-02-23

慈宁宫.故宫博物院.2024-02-2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23

大佛堂.故宫博物院.2024-02-23

故宫博物院四大区域于院庆日集中开放、开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2-23

还珠格格、甄嬛生活战斗过的慈宁宫 你了解多少?.中国新闻网.2024-03-08

故宫9月中旬试行14点后门票半价.人民网.2024-03-08

新京报:故宫慈宁宫明年首次开放.新京报.2024-02-23

《慈宁宫大佛堂内的三座佛塔》.故宫博物院.2024-02-27

企业技师助力慈宁宫文物修复.国际在线.2024-02-23

故宫首次公开回应慈宁宫区域“灵异事件”.人民网.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