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龙区聂泰路,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2007年11月,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洛阳市启动建设新馆,2009年3月竣工,2011年4月16日,新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新馆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鼎立天下”。
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一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两大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为“河洛文明”,专题展览包括“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
洛阳博物馆是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在2021年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洛阳博物馆荣登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影响力排名第9名。
历史沿革
建馆初期
1957年,以洛阳市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展为契机,洛阳博物馆开始筹建。1958年5月,洛阳博物馆始建,原址位于洛阳洛南关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由于财政紧张,暂定关林庙为馆址,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博物馆合署办公,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辟为展厅。
196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解放军某部接管关林庙。博物馆人员返回后,暂住西关,业务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博物馆借王城公园的一座简易花棚,举办《文化大革命时期洛阳出土文物展》,这个花棚也成了洛阳博物馆的第二个临时馆址。
迁建时期
1972年,洛阳市政府批准建设博物馆新展楼。展楼由洛阳市设计院李传泽设计,分期施工建设。馆址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西段北侧,占地面积为35亩,文物库房3141平方米,办公楼1550平方米,展厅大楼展览面积为2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为攒尖、顶、双阙对称式仿古建筑,顶覆琉璃脊售瓦,古色古香,雄伟壮观。1974年5月,展楼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1974年10月馆址落成迁此。1975年,洛阳博物馆负责白马寺的修复,对外开放。白马寺成为博物馆的下属单位。
1980年,解放军某部将关林庙交还博物馆,博物馆将关林庙改造为墓志、石刻陈列。进入80年代,文物事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1年10月,根据职能分工,洛阳博物馆一拆为三。展览楼归洛阳博物馆,西关博物馆办公地划归新成立的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关林庙成立了洛阳古代艺术馆。洛阳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陈列、宣教和收藏保管。事业编制15名,下设陈列股和行政股。
建设新馆
2007年11月,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新馆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3月建成。2011年4月16日,新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2008年5月,洛阳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4月,举办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10月,先后成功举办大遗址保护洛阳市高峰论坛国际性大型展览。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古都洛阳的深厚底蕴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和特点。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主楼长230米、宽140米。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市建都的13个朝代,通过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揭示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洛阳博物馆2016年获得河南省当代最美建筑一等奖。
馆内布局
洛阳博物馆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内总体布局主从有序,展厅集中布局形成两层的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等辅助用房集中成为三层辅楼,布置于展馆北侧。在形体处理上形成展馆为主体、辅楼为陪衬的格局。展馆一层按年代顺序布置通史基本陈列,二层布置专题陈列,可按顺时针组织环形连续的参观路线,亦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路线。将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并将大厅及主入口偏向西侧,在大厅东、北两侧环绕一个L型布局的过厅以延伸空间。
展览陈列
基本陈列
河洛文明展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一层,展出面积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陈列围绕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以洛阳出土的历代典型文物为主体,以历史时间为顺序,串联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史迹、重要历史人物、科技发明等,展现古都洛阳文明变迁的历程,突出河洛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此陈列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
专题陈列
唐三彩展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展厅总展览面积为800平方米,分为“惊世发现”“人文风采”“丝路印记”“精神家园”“流彩天工”五个单元,共展出各类唐三彩文物近百件,从人文、贸易、宗教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唐代洛阳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折射出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的发展高峰,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周,时代多属武则天至李隆基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
洛阳文物珍宝展
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洛阳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延续1500余载,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洛阳文物珍宝展”呈现了从洛阳出土数十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20件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文化内涵的珍品。有夏朝铜爵、商代玉戈、西周公国兽面纹方鼎、曹魏正始石经等,其中有一件残缺的泥塑佛面,为20世纪80年代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是出土数百件佛教造像中最大的。它残高25厘米,仅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挺秀美,双唇紧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含蓄柔和的笑容,既有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温和可亲的人间世俗意味,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和佛教趋于本土化的生动写照。此展希望参观者从中感受到古都洛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宫廷文物馆
该馆位于博物馆二层,有1800多件文物,系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以宫廷佛教器物为大宗,有佛造像及佛龛、法器、供器和礼佛用具等;以宫廷生活用具为辅,有宫廷生活家具、装饰用的插屏、挂屏、字画、瓷器等;质地有金、银、铜、玉、螺钿、琉璃、象牙、陶瓷、漆树酸等;展览分为三世佛和众佛、一代藏传佛教宗师--宗喀巴、禅祖达摩和众佛、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四个部分,展出文物为宫廷佛教和生活用具中的精品。其镇馆之宝是一座清代的金丝楠木塔,是1973年从故宫调拨到洛阳市的2000多件文物中的一件。塔高约6米,雕刻手法多样,为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汉唐陶俑馆
该馆展出的200余件洛阳汉-唐陶俑,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汉俑、晋俑、北魏陶俑、唐俑的不同风采,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陶俑用作古代陪葬的冥器,是为了使死者在冥世继续过着和生前在人间一样的生活。这种以偶人送死的风俗源于盛极一时的人殉葬俗。人殉葬俗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到了商代人殉之风更加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转型,用人殉葬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以法令的形式得以禁止。然而与人殉制度相应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却根深蒂固,人们极力寻求殉人的替代品,于是俑器的使用逐步推广开来,以俑随葬逐渐成为了一种制度。
书画馆
该馆位于博物馆二层西侧,洛阳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以宋、明、清及近现代作品为主,藏品涉及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张宏,清代的王铎、赵之谦、查士标、恽南田、康有为、吴昌硕、任伯年、翁同龢、何绍基等,近现代的齐白石、溥心畬、于右任、郭沫若等。他们学养深厚、笔墨精湛,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在世界绘画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石刻馆
该馆位于博物馆一层,展览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它石刻三个单元。
洛阳市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迄唐宋明清而不辍。造像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汉白玉和砂岩石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清奇丰腴,或线条遒劲,或灵巧狞悍。虽风格各异,但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
临时展览
2019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洛阳博物馆引进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展览,举办“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藏丝绸之路文物展”,展现了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产生的重要历史性影响。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承办大型文物展“天下无双品 人间第一花——故宫博物院藏牡丹题文物特展”,让故宫牡丹题材精品文物与满城盛放的洛阳牡丹交相辉映。还与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谁调清管度新声——丝路之路音乐文物展”,与大同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院历时两年多时间共同策划大型原创展览“融合之路——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交融”。
馆藏精品
母鼓铜方罍
母鼓铜方为商代晚期的器物,通高50厘米,肩宽33厘米,1963年洛阳市北窑出土。
罍是用于盛酒的器物,这件方罍由盖、腹两部分组成,盖子成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内有铭文“母鼓”,据考证是商代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两侧有附耳及环,纹饰分三层,衬底的是云雷文,云雷文上装饰有兽面纹、蕉叶文、龙纹等,腹部前后还装饰有突出的兽头,纹样繁丽精美。商代晚期目前发现的青铜方罍数量较为有限,此方罍铸造精湛、器型硕大、纹饰繁复,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中的代表之作。
叔牝方彝
叔方彝为西周王室重器,高32.6厘米,重7.75千克,1960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
叔牝方彝呈长方体,全身刻满三层半浮雕花纹,细密云雷纹为地,威猛纹分布于器腹和器盖上,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铸造精细。它的边角和每面正中都有凸出的扉棱,如同龙脊暴突,令全器立体感顿生,又如刀如戈脱颖,有锐不可当之杀气。盖及腹内铸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姬发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周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郕叔武。叔牝方彝是铜与锡的合金,铸器花纹绮丽,坚韧耐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冶炼、铸造工艺,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
泥塑人面像
泥塑人面像年代为北魏,残高25厘米,1980年洛阳偃师永宁寺塔基出土。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宣武灵皇后在洛阳市建永宁寺,这是当时首都内规模最宏大的官办寺院,寺中的木塔被誉为“古代最高的佛塔”。公元534年木塔遭雷火焚毁,原本供奉在木塔中的佛像也毁于一旦。20世纪80年代,永宁寺塔基出土数百件佛教造像,这件泥塑佛面是其中最大的,仅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根据面部推测,头部应有40厘米~50厘米,如取立姿,身躯有可能达3米之高,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挺秀美,双唇紧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含蓄柔和的笑容,既有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温和可亲的人间世俗意味,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和佛教趋于本土化的生动写照。
三彩黑釉马
三彩黑釉马高73厘米,器型高大、造型生动,身躯健硕、肌肉线条极富张力。马背鞍俱全,以褐色革带为装饰,革带上有15枚浮雕垂饰,垂饰上有人与马的形象。马尾部短翘,展示的应是人们在参与马球运动时,为避免马尾与球杆缠绕,而束起马尾的场景。
三彩黑釉马1981年出土于洛阳市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夫妇合葬墓。墓主人名为安菩,来自西域安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他的父亲系利是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首领,在李世民贞观年间,唐军攻灭了东突厥,系利随之归附了唐朝,被封为五品定远将军。系利逝世后,他的儿子安菩沿袭了父亲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和果断,曾为保卫唐王朝浴血奋战,成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番将。
乳钉纹铜爵
乳钉纹铜爵年代为夏朝,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杯身为细腰瘦腹的筒状,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一侧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为三根扁长尖足。杯口窄长流、尖长尾,斟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钉状双柱矮小,既好看,又实用。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完整青铜酒礼器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青铜爵年代久远,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为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错金银铜鼎
错金银铜鼎年代为战国,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2厘米。1979年出土于西工区小屯村的一座地窖。
该鼎盖、身合二为一,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钮旁边是一对对称的鎏金蟾蜍;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该鼎通体以青铜铸成,器型小巧玲珑,外层以金银为饰,其中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及鼎腹饰以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饰三角云纹。
石辟邪
石辟邪年代为东汉,高1.9米,长2.97米,宽90厘米,重达8吨,1992年12月出土于孟津油坊村 。石辟邪以躯颈和四肢五个S型组成整体造型,以四肢和曳地的粗壮长尾形成5个支撑点,S型弯曲,是力量迸发的前奏;5个支撑点,给人以稳定矫健之感。硕大的头部,增强了威猛的气势,欣长瘦劲的身躯,亦似善于疾驰追逐的雄师。2004年12月,石辟邪曾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白玉杯
白玉杯年代为三国曹魏时期,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1956年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白玉杯系新疆和白玉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与雕刻,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曹魏时期的玉杯,目前中国仅此一件。
唐三彩灯
唐三彩灯年代为唐代,通高44.5厘米,座径22.6厘米,1987年出土于洛阳吉利区唐墓。由座、柄、盘、盏四部分组成。其底座为圆形覆盆式,外壁贴宝相花和力士;柄为圆柱状,上下饰小圆圈纹与凸弦纹;盘浅腹,平底,盘中有仰莲,其上置盏。它颀长挺拔,造型周正规矩,装饰丰富。
金丝楠木塔
楠木塔为清代建造,通高6米,重4吨左右,为三层八角攒尖顶式佛塔,共有佛龛304个,里面存放了304尊鎏金无量寿佛。佛像面容庄重慈祥,结坐于四方座台上,铸造精美。佛座下方,有“大清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敬造”等字样。除了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艺,塔的材质也极为难得,采用了中国历代宫廷御用的名贵木材——有“帝王之木”之称的金丝楠木。金丝楠木生长期极长,木质坚实,防虫耐腐,木纹中带有天然的金色纹理,十分稀有。
学术研究
洛阳博物馆建馆以来取得的学术成果有: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博物馆早期创建人之一蒋若是主编的考古学报告《洛阳烧沟汉墓》,成为指导研究北方两汉墓葬的基本参考资料。1971年,贺官保等完成了《洛阳北窑西周墓》报告的初稿,1999年4月张剑等主持修改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西周考古的重要研究成果。
出版论文集主要有:《西周文明论集》《西周青铜器研究》《洛阳古都史》《洛阳文化论丛》《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论文集》《洛阳汉代彩画》《魅力洛阳—河洛地区考古成果精华》《河洛文明》等。此外配合陈列展览,出版的大型图录如《洛阳唐三彩》《文物精粹》《古都洛阳》《洛阳出土铜镜》等数十部。
文化活动
文创设计
洛阳博物馆本着“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方针,依据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形象,开发出“辟邪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辟邪牛角梳、辟邪优盘、辟邪红包、辟邪汉服、辟邪脚踏垫、辟邪抱枕等辟邪系列文创产品,并于2016年12月荣获“全国十大最佳文博传承奖”。2022年中秋节之际,洛阳博物馆推出首款文创月饼,文创月饼的设计结合了白云杯、石玉貔貅、三彩黑釉马、兽面纹铜方鼎等4个洛阳博物馆代表性文物元素,分别对应4种不同口味的月饼,能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体验文创产品背后的特色文化内涵。洛阳博物馆深挖文物内涵,还开发了三彩马、北魏永宁寺泥塑佛面等各类3D打印文化创意产品及“舌尖上的文物”零食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社教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功能,洛阳博物馆实施了《河洛文明展数字化保护》《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对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并在展厅内进行触控展示,还制作了互动小游戏,增加参观趣味性。项目的数字化成果还在洛阳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线上平台展示,让公众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网络欣赏精美文物。
洛阳博物馆按照“文明中心、丝路起点、运河枢纽、客家族源、民族熔炉”的文化定位,发挥古都文化优势和藏品优势,加强对外交流,传播丝路精神,每年都引进或输出不少精品展览。洛阳博物馆还走出国门,在韩国、日本、瑞典、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举办有关丝路文化的展览。2019年,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最具影响力综合类博物馆排名中,洛阳博物馆进入前十名,并在丝绸之路对外交流专题展览中排名全国第五。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洛阳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依托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复原了25套古代装束,展示了战国至宋代千余年间的服饰文化。
所获荣誉
洛阳博物馆基本陈列“河洛文明”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6年12月,洛阳博物馆获“全国十大最佳文博传承奖”。
2018年10月,洛阳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永恒的文明——洛阳市文物精品陈列”,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陈列。
2021年,展览《吉玉永年——随州、洛阳出土西周玉器精粹》荣登2021年3月“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洛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成就展》入选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
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09—2019)评审结果公示 洛阳博物馆上榜.河南日报网.2023-05-16
洛博大事记.洛阳博物馆.2023-03-28
洛阳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国家文物局.2023-03-28
河南文物之窗 | 洛阳博物馆.河南省文物局.2023-05-10
“鼎立天下”何以脱颖而出.洛阳日报.2023-05-16
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03-28
他曾筹建洛阳博物馆 对文物考古贡献巨大.洛阳日报.2023-05-10
博雅事业 创新未来--洛阳博物馆五十年.洛阳博物馆.2023-05-10
洛阳博物馆.华夏经纬网.2023-05-10
洛阳博物馆新馆.洛阳网.2023-05-24
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5-2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24
沿着黄河看宝贝,亲,一起开启博物馆奇幻之旅吧丨看黄河边上的“黑宝马”“教科书”…….大河网.2023-05-24
探访洛阳博物馆 翻开古都千年华章.百度.2023-05-24
博物馆观光塔“天枢”顶部雕塑安装完毕.洛阳日报.2023-05-24
【做博物馆 · 读懂建筑】洛阳博物馆.博展联盟.2023-05-10
河洛文明展.洛阳博物馆.2023-05-09
翻开古都千年华章(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百度.2023-05-10
洛阳博物馆唐三彩专题展厅全新“升级” 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河南日报网.2023-05-24
唐三彩馆.洛阳博物馆.2023-05-09
珍宝馆.洛阳博物馆.2023-05-09
今天,洛阳博物馆宫廷文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镇馆之宝金丝楠木塔等1800多件文物再现真容.洛阳综合广播.2023-05-10
宫廷文物馆.洛阳博物馆.2023-05-09
汉唐陶俑馆.洛阳博物馆.2023-05-10
洛阳博物馆书画馆重新开放.洛阳网.2023-05-24
书画馆.洛阳博物馆.2023-05-10
河南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汉魔兽石辟邪.今日头条.2023-05-10
石刻馆.洛阳博物馆.2023-05-10
临时展览.洛阳博物馆.2023-05-16
母鼓铜方罍.洛阳博物馆.2023-05-10
博物微观之“母鼓”铜方罍.洛阳博物馆.2023-05-10
叔牝方彝.洛阳博物馆.2023-05-10
叔牝方彝:西周青铜器典型之作.洛阳网.2023-05-10
泥塑人面像.洛阳博物馆.2023-05-10
微博人气文物榜评选:洛阳博物馆馆藏泥塑佛面像.新浪收藏.2023-05-10
(走进新馆读洛阳)观泥塑造像 触摸草原民族的脉动.洛阳网.2023-05-10
河洛文物叙事 //三彩黑釉马 .搜狐.2023-05-10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三彩黑釉马亮相央视.洛阳网.2023-05-10
乳钉纹铜爵.洛阳市文物局.2023-05-16
洛阳国宝档案:错金银铜鼎 华美典雅.洛阳网.2023-05-10
错金银铜鼎:东周王室用品 工艺精美绝伦.洛阳日报.2023-05-10
洛阳文物精品之白玉杯:折射曹魏光芒.洛阳网.2023-05-10
唐三彩灯:映照盛世光华 .洛阳日报.2023-05-10
金丝楠木塔.洛阳网.2023-05-10
洛阳博物馆文创产品受欢迎.洛阳网.2023-05-16
洛阳博物馆获“全国十大最佳文博传承奖”.洛阳网.2023-05-16
洛阳博物馆首款文创月饼正式亮相.洛阳网.2023-05-16
洛阳博物馆.河南省文物局.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