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羊,又称为山驴子、苏门羚、大岩羊等。属偶蹄目,洞角科。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等地区。为国家红皮书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习性
大山羊主要栖息于森林茂密的山区。分布高度达4400米。蹄适于在悬崖峭壁间活动。能在陡峭的山坡快速奔跑,跳跃,依靠岩石的棱角登上悬岩。嗅觉、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早晚活动频繁,白天主要躲在高山悬岩下或山洞中休息。一般大山羊都是单独活动,很少集群,善于游泳。以禾本科杂草及木本植物的枝叶为食,也吃少量果实。有定点排粪的习性。两性有自己的领域,用粪和分泌物标记领域。秋冬是它们交配的季节,经过7个月左右的妊娠期,次年5~6月产仔。每胎1仔。但也发现有在冬季产仔的情况。在饲养条件下,寿命超过10年。
特征
大山羊体型中等,外形似羊,略比岩羊大,体长95~140cm,肩高60~70cm。颅骨狭长,泪窝大而深,鼻骨狭长,其前侧与前颌骨后端分离,眶下骨脊甚厚,其前端延伸且与眼眶下缘近在同一水平线上。额骨中央接缝处有明显凸出的脊突且较平坦。大山羊的牙齿特征与绝大多数洞角科动物相同,所有上臼齿外缘的前后角,都具有不太明显的纵棱,上臼齿外缘的前角与中央以及第三臼齿之后外角有发达的纵棱,第一、二上前臼齿齿面有不完全的纵沟,第三上前臼齿及臼齿面均有完全的纵沟。耳似驴,狭长而尖,耳廓发达,耳长16~17cm。吻端裸露,唇周有髭毛,具球囊状眶下腺。其开口处有一撮丛毛。自角基至颈背有长约10cm的鬣毛,甚为明显,故称“明鬃羊”。雌雄均具角,横切面呈圆形,两角平行并呈弧形向后伸展,角尖斜向下方。头后、颈背具长的鬣毛,尾较短不及10cm,鼠蹊部具有乳头2对,四肢粗壮,蹄较大。大山羊上体褐灰、灰白或黑色。腹部棕褐色,尾基和腹面棕色,尾背面和尖端黑色。沿背脊有一条明显的黑纹。胸部黑褐色,腋下和鼠蹊部呈锈黄色或棕白色。四肢膝关节以上外侧黑色,内侧棕褐色,膝关节以下外侧赤褐色,内侧浅棕色。四肢腿部外侧为黑灰锈色或栗棕色,蹄黑色,蹄短钝结实。粪粒较麂类的大,每次排数十粒,散堆状,岩脚常集大堆。
分布范围
大山羊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型,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大部分省区以至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中国西南地区,国外见于南亚及东南亚诸国。
濒危原因
大山羊是典型的林栖兽类。随着森林被大量采伐,大山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化;人为的猎捕,使大山羊生存存环境更加峻。在中国大山羊的野生数量日趋减少,被国家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在大山羊的活动区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杭州市临安区委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2024-09-01
鬣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