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岘(1819-1896)是清代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和诗人。他的字是庸斋、见山,号季仇、藐翁,自署迟鸿残叟。他出生于浙江归安(今湖州市)并且是举人出身。他曾担任常州市和松江等府知府。杨岘以精研隶书而闻名,是吴昌硕的老师。他的著作包括《庸斋文集》和《迟鸿轩诗钞》。
人物生平
咸丰五年(1855)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
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市,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
主要成就
杨隶
从日本雄山阁出版的,北川博邦编的《清人家隶字汇》里,汇集220位著名书家墨迹的巨著。其中收集786个“杨隶”字就是一例。今谈“杨隶”,先从他在光绪七年(1881)62岁所书“陆心源”匾额说起。“千亭”隶书匾额现藏于杨岘家乡——湖州月河街千甓亭内。“千甓亭”三字苍劲古拙,舒展宕逸。落款短跋行书为:“潜园主人躯汉晋砖,网罗逾千,可谓豪矣。吾乡自陈褒之先生后无此古趣。至桐城吴晋明府多而不精,未足方此。辛已孟取,庸斋杨岘揭此饷之。”行笔瘦劲清雄,极富神采。这是他留在湖州市的一幅以豪纵见胜的佳作。“千甓亭”是清代著名学者陆心源宅院中的一座建筑,因藏有汉、晋砖近千块而得名(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岘还为陆氏《千甓亭砖续录》写了序文,指出了它对历史、书法、治印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还对汉、晋砖铭文书法作了论述:“点画奇肆,偏旁增损,足于见篆分(隶书又称八分书,简称分书)之始”。
《易林语四条屏》光绪十年(1884)杨岘65岁时作。此作神韵与《礼器碑》相似,行密势逸,很有特色。
《太室铭四条屏》书於光绪是十八年(1892),结体以长方取势,用笔方笔兼其,以园为主,神采宕逸见日本《书道全集》。
《南山有高稜北极羁羽》五言联隶书载日本《书道全集》,光绪二十年(1894)书,是年又作《狂次公应未怪诗如东野不言寒》七言联隶书(故宫博物院藏)。上款仲雅老贤侄居,下款七十六叟杨岘。此两联,皆有简古宕逸之气,用笔富有意。
《声华满冰雪述作凌江函》五言联隶书(日本《明清书道图说》)上艺二兄大人教正,下款庸斋弟岘。此联运笔如秦篆,其风格豪迈清新,纵横有致,不离古法而有生意,是件创新妙品。
《水市华船诗轴》(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笔势遒劲,一股清淡气息,含包着丰神绝俗的神韵,通篇以情性为上,以豪纵见胜。
《杨岘临汉隶四种》
杨岘一生好隶书,对东汉碑碣多有探求。论者说他“于汉碑无所不窥”,可知其在研究汉隶上是下过大工夫的。他的隶书为时人所重,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即出自他的门下。杨岘的传世作品较为丰富,这副隶书七言联(见右图)是其晚年之作。作品为纸本,纵142.5厘米,横3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联在书写上迥异于书家早期横平竖直、循规蹈矩的一贯作风,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信笔挥运,更显老英雄本色。此作用墨浓重,行笔矫健,兼以枯笔,粗细相间,大小变化一任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别有用心。一般来说,隶书字取横势,最易产生横画平板雷同的现象。此联横画变化诡异,包括最为突出的波与,均无一笔雷同。联中撇、捺笔画,左右伸展,波挑飞扬。杨岘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打造成一种犀利峭拔的面貌,难怪有人称他是用草法写隶书。最为得趣的是此书在放纵之外掺以颤笔捻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笔触更加古拙、生涩,与丰腴、浓重的肥笔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看似率意,实则于对比关系中见匠心的处理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容易接受的,并已经得到普遍运用,但是在当时却遭到很多质疑——人们认为他晚年书风流于“颓唐”。殊不知,这正是杨岘实现“衰年变法”的刻意之举。
诗文
杨岘书法之余,还攻古诗文辞,著有《庸斋文集》《迟鸿轩诗钞》等。其《安吉施氏遗著序》一文,入湖州市王义儒编著的《续古文观止》,颇受传诵。据载吴昌硕曾随俞樾(俞樾故居)在姑苏结识杨岘,从其学艺,情在亦师亦友之间。可谓同声相应,同心相知,这在艺术史上不多见。吴昌硕曾将旧藏《彝器款识册》请杨岘题辞,二人各抒己见,颇有玩味。
参考资料
杨岘(1819─1896).书法空间.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