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镇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西南,东倚泰山,西傍黄河,是济南市通往华东、华南的重要门户,自古就有“齐国咽喉”之称,农业、工业发展迅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马山镇地处长清区南部山区,交通便利,位置重要,是古齐鲁两国的重要通道,是古齐国伸向中原的触角。104省道穿境而过,并与毗邻马山而过的104国道、220国道、北京-台北高速公路、津沪铁路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以辖区内历史名山——马山(《左传》载格马山、隔马山)命名,镇政府驻地郭庄,在长清区南21公里处。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三个办事处,53个行政村,总户数9268户。南至张家老庄与泰安市肥城市接壤,西到马山与双泉乡搭界,北抵小河东村与归德镇毗连,东逾大东山、砣曰,分别与五峰山街道办事处、万德镇为邻。

境内古迹文物璀灿荟萃,有中国古代谋略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隐居的通明洞大街,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文化遗址保存完好,有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纪念堂。旅游资源丰富,马山海拔512.3米,与五岳独尊泰山、鲁中仙境五峰山并称姊妹三山,山上有世界基尼斯之最“毛主席万岁”植物标语、森林公园、马山神丰施候庙等“五泉、十洞、四十八景”,令海内外游客留连忘返。早于固阳秦长城遗址490多年的齐长城遗址环拱在马山群山之上,长达30多公里。中华圣桃、中华雪桃享誉全国,每年举办上巳节山会暨雪桃赏花节、雪桃采摘节等文化特色活动。矿产资源丰富,马山素有“建材之乡”的美称,花岗石木鱼石、石英石、正长石等20余种,储量大,质地优。

药材资源独特,马山有“栝楼之乡”美誉,栝蒌是《本草纲目》记载的地道原产名贵中草药,野生灵芝丹参、何首乌、湘蕾金银花、野菊花、北柴胡等遍及马山山麓。2011年,全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取得重大成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基本实现“人均半亩药,增收一千元”前期目标。新引进环球医药控股集团等三家中药材企业进行公司化运营,同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不断深化,已真正形成校、地、企深度合作的良好格局。马山栝篓“地理性标志产品”荣获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马山镇还被列为济南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示范基地。林果业发展迅速,雪桃面积突破8000亩,核桃面积突破5000亩。新引进了济南乐生园有机黑猪养殖等三个大型养殖基地项目,并积极发挥他们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去年以来共引进规模企业11个,投产5个,在建4个。济南长虹高科技复合管有限公司、济南暖风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城镇面貌不断完善,投资1600多万元实施了城镇建设行动,通过城镇建设,使马山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大大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观,综合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将给马山带来更多的发展资本和发展机遇,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镇村干部考核制度,形成了“一线二纲”科学考评体系,马山干部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2011年全镇重点项目,分别是山区综合开发项目、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共计投资2000多万元。

马山镇旅游资源魅力四射,境内马山主峰海拔512.3米,与泰山五峰山并称“三姐妹”。山上悬崖百丈,古树参天,森林茂密,景色秀丽,有建于春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建筑,东坡有面积达276.9亩的被大世界基尼斯命名为世界之最的大型植物标语“毛主席万岁”。加之马山“丰施候庙”、“五泉十洞”、“四十八景”引来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早于固阳秦长城遗址490余年的齐长城遗址环绕在马山群山之上,长达30多公里,是在齐长城过镇里程最长的一段。药材资源独特。

近年来,马山镇党委、政府“立足南部山区、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构建生态型乡镇”,以长虹铸管为首的工业正在崛起,长虹科技园规模日趋扩大,2007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马山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番薯等;主要果品有桃、核桃、板栗、杏等,其中雪桃面积达5000亩,优质雪桃产量达60万公斤。以北李为中心的雪桃精品园位于马山脚下,为马山森林公园的一大靓点,是马山农业生态旅游的中心。马山三产发展迅速,特别是以马山景区旅游、雪桃园观光为内容的旅游业日趋活跃,游客日渐增加,知名度越来越高,马山已成为长清区“六大景区”之一。

目前,马山加大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引进、大开发、大发展的力度,紧紧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等巨大优势,制订了生态农业区、商贸住宅区、旅游风景区、行政文化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五大功能分区开发建设规划,本着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管理的原则,广交天下朋友,诚招四海客商,采取多元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建设新突破。并且进一步弘扬“明礼诚信”的风尚,全方位搞好服务,努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人气、商气、财气汇集的洼地效应。

名称溯源

马山县本名格马山,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侧2公里处,面积3.6平方公里,东南西北走向,海拔512.3米。山上植有侧柏刺槐等树木,森林覆盖面积占60%,悬崖百丈,大树参天,森林茂密,景色秀丽。《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年)十一月初一日,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攻克齐国的防门重地而进占平阴邑,然后沿着今孝里经义合、土屋至崮头的山涧谷地尾追溃退的齐军。时齐军负责殿后的阉人夙沙卫,为了阻挡追兵,将战车拴成一排堵塞道路。大夫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紫姑先乎!”夙沙卫为了报复,就在小路的狭隘处杀掉几匹战马,堵住隘口,将殖绰、郭最挡在后面,晋人追来,俩人被俘。夙沙卫杀马塞路的隘口,即今马山与归德结合部的石门,马山与石门隔河相望,此后遂称此山为“格马山”。后讹为隔马山县,省作马山。马山还有“山形似马,故又称马山”之说。

1986年,镇政府驻地只有镇机关办公大楼和供销社大楼。至1993年,先后建起了成教中心楼、财税楼、马山中学教学楼、卫生院门诊楼。1994年制定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建设一个工业区、一条商业街、一个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先后投资2500万元,建成了供电大楼、郭庄商业群楼、马东村商业群楼、供销营业楼、邮电营业楼等10大工程,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1996年,投资40万元建起了马山商场,营业面积1700平方米,被评为全市市场建设和网点建设先进单位。1997年,投资80万元,建起了新华书店总店楼和计划生育服务大楼,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2年来,新修、拓宽、改造道路50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2.5万平方米。城镇面积扩大至3平方公里,辐射7个行政村,0.8万人口。1996年,投资90万元对通讯线路进行了改造,全镇电话装机容量增至500门。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镇共有篮球场6处,乒乓球室4处,门球场1处,晨练点14处。1986~1997年,投资20多万元用于购置体育器材,发展体育事业。1990、1996年举办了两届全镇农民运动会。1997年3月举办了首届马山山会登山活动。是年10月,通过了省级体育先进乡镇达标验收。

教育

1986年,全镇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陈旧。12年来,通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986~1987年,先后投资57万元,使全镇48所中、小学全部实现“六配套”。1988年,投资2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的成人教育中心教学楼。是年,对全镇7所小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建、扩建,其中投资20万元为北站和南李小学新建教学楼,建筑面积分别为234平方米和198平方米。1989~1996年,先后投资200万元为马山中学新建教学楼两幢,建筑总面积达4740平方米。1993~1996年,共投资100万元,按义务教育的配备标准为全镇中、小学配齐了音、体、美器材及图书和教学仪器,达标率为100%。1994年,顺利通过了市政府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验收。至1997年,全镇中学由1986年的5所调整为1所,在校生1383人,教职工93人;小学由1986年的42所调整为25所,在校生2456人,教职工165人;幼儿园由1986年的34所调整为15所,在园幼儿411人,教职工40人。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72%、100%和90%。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升初中率均为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为97.6%。1986~1997年,初中向高中、中专学校输送1309人,实施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入学率为100%。1990年,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先进乡镇。1991、1992年,镇教委连续两年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镇教研会于1992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1996年,荣获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竞赛团体二等奖。镇成人教育中心于1988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济南市扫盲与农村成教先进集体。

荣誉记录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自然资源

马山镇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源于马山脚下的宾谷河蜿蜒25公里流入黄河,国家中型二级水库崮头水库容量达2000万立方米,星罗棋布的杨土水库、东褚水库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药材资源独特,马山栝蒌是《本草纲目》记载的地道原产名贵中草药,野生灵芝丹参、何首乌、湘蕾金银花、野菊花、北柴胡等遍及马山山麓。

行政区划

经济

农业发展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畜牧、林果和花菇产业化。现已发展旱作小麦4000亩,地膜花生、番薯1.5万亩;苹果、玉杏、雪桃、板栗、核桃等林果10000余亩;牛、羊、兔存栏量分别达到5000头、4万只、5万只。

特色农产品:

树参,药材,中草药,灵芝,山参,何首乌,金银花,菊花,柴胡,梧桐

1997年,马山镇辖3个办事处,5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9270户,327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0人。总面积87.4平方公里。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405万元,农业总产值6678万元,工业总产值61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526%、226%、2486%、773%。1997年人口出生率为14.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7‰,分别比1986年上升了1.25个千分点、0.23个千分点。农业1997年全镇共有耕地3241公顷。1986~1997年,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86~1990年,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小型配套,当年见效”的原则,全镇重点抓了改造原有水利设施和修复配套为主的水利工程。投资343万元,投工90万个,新打机井68眼,配套、维修机井92眼,建塘坝6座,修生产砂石路41条,铺设地下防渗管道28公里,扩大水浇地面积420公顷。1991年,全镇开始实施“黄淮海”开发工程,历时3年,投资361万元,投工290万个,搬运土石方294万立方米,完成大元、崮头、老庄中低产田改造各33.33公顷。1994~1996年,投资620万元,投工49万个,动用土石方41万立方米,修建水库1座,新打配套机井20眼,埋设节水管道5000米;对南大沙河进行治理,修筑拦河坝6座,顺河堰2500米;建成大河东20公顷果园微滴灌工程,完成小城镇拆迁工程,整改土地130公顷。全镇水浇地由1986年的633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1025公顷。1996年粮食总产2108.5万公斤,比1986年增长25%。

工业发展

镇驻地规划建设了占地150公顷的工业开发园区,已实现“四通一平”,并制定了在工业区内投资的优惠政策,广招客商投资开发。区内现已形成建工建材、机械加工、搪瓷化工、特种锅炉、建筑安装五大主导行业,固定资产4830万元,从业人员6500人,拥有市级以上先进企业6处,合资企业2处。市级先进企业济南宏源特种锅炉集团,是省劳动厅“E”级锅炉首批定点企业,生产资格为E2级。成立了济南市特种锅炉研制开发推广中心。研制生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角管式锅炉,荣获中国首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质奖。立式强化燃烧炉、双功能带循环装置燃烧炉分获中国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优秀奖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000万元,增长6.2%;农业及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555万元,增长14.8%(农业增加值达到10435万元,增长19%;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120万元,增长20%);人均农业及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111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9万元,占年计划的10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642万元,增长4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00万元,增长0.4%;个体私营经济实缴税金达到270万元,增长9.8%;出口总值达到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5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达到6200万元,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29元,增长11.1%。

1986年,马山镇共有镇村办企业168家,其中镇属企业21家,村办147家,拥有固定资产439.8万元,从业人员2887人。自1986年起,通过积极与省、市政府驻地大企业攀亲结缘搞联营,努力推行“产学研”工程,广招贤才,先后建起了压力机配件厂(现为金马机械制造总厂)、搪瓷厂、化工厂等。还先后与全国、省、市30余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引进高中级专业人才186名,开发新产品153个。1987年,建成了立德粉厂。到1991年,济南宏源特种锅炉集团(原济南特种锅炉厂)、金马机械制造总厂、建材公司已发展成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镇办企业,年产值均过千万元。冲压件厂(原农具厂)于1994年被锅炉厂兼并。到1997年,全镇工业形成了耐火材料、精密机械、化工、建材、食品、搪瓷、特种锅炉、建筑安装和金属编织等9个门类的主导产品。同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226家,从业人员1.4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61887万元,比1986年增长2486%;实现利税6268万元,比1986年增长2634%。其中镇属企业10家,拥有固定资产1192万元,从业人员857人,完成产值13277万元,实现利税1134万元;村办企业92家,从业人员7400人,完成产值33083万元;个体企业124家,从业人员5750人,完成产值15527万元。到1997年,全镇建筑队伍由1986年的700人发展到1500人,安装队伍由300人发展到1000人。1997年,全镇完成建安产值2363万元。

私营经济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实行领导、政策、资金倾斜,鼓励农民放心、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全镇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224家,其中私营企业19家,投资百万以上企业6处,从业人员已达3000多人,有利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

1986年,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各1处。1989年,投资70万元建起电视差转台1处,可收看亚洲二号卫星电视频道的电视节目。到1997年,全镇陆续建起村级文化大院53处。每年的元宵节举办花灯展、踩高跷、玩旱船等艺术活动。逢重大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表演。1997年,全镇放映电影近500场次。马山镇卫生院是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86年,镇卫生院占地1.07公顷,建筑面积2536平方米,设有内、外、妇等25个科室,医务人员43人。全镇53个行政村均建有卫生室,其中甲级卫生室占66%,共有56名乡村医生。1992年7月,提前8年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并通过了省级验收。是年9月,投资40万元建成新门诊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94年8月,恢复合作医疗制度。1994年12月,镇卫生院通过达标验收,达到乙等一级卫生院标准。1996年5月,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建成“三制五统一”的15处中心卫生室,卫生室甲级率达到100%。是年,与省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联合开办专家门诊,实施疝气、子宫肿瘤、甲状腺癌切除等手术42例,手术成功率达100%。全镇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保障了妇幼保健及儿童免疫。12年来,镇卫生院先后购置了X光机、万能手术床、洗胃机、无影灯和救护车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增加到112万元。1997年,镇卫生院科室增至35个,床位增至29张,医务人员增至40人,全年门诊量2.69万人次,年收入增至60万元,比1986年增长750%。是年,全镇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室)54处,人口学校54所,计划生育协会55个,协会会员4888人。1996年,被评为济南市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先进乡镇。1986~1997年先后7次获市级表彰,连续12年获得全县计划生育综合评比一等奖

旅游

景点

马山东麓开阔的斜坡上,由百万株松柏组成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每个字长235.2米,宽142.6米,五个大字共占地276.9亩。它们是1959年3月由马山当地数万名工、农、兵、学、商所栽植,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2001年8月,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市总部经审核后,正式宣布这五个大字为植物标语“世界之最”。2002年3月,当地政府筹资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观山亭,亭内立碑以示标志和说明,亭柱上有篆体匾额“观山亭”和“南鲁北齐一山似骏马奔腾,东岱西河长城如卧龙盘踞”的竖联。

龙象山:海拔422米,东与五峰山、南与马山相望,在古代曾为一处山寨,寨墙、寨门、三宫殿、观音阁等遗迹尚存,民间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目前已建起三个观赏亭,铺设了登山台阶,硬化了环山旅游路;对上泉进行了改造,泉水清澈见底,让人留连忘返。

丰施候庙:丰施候殿是马山的主体建筑之一,此殿始建年代不详,内塑马山圣母神像,是马山一带的地方神。据山顶碑文资料记载,应早于元代,现保存完好的元代碑文为“重修丰施候庙”碑记佐证。传说中此庙为春秋战国时,某将军奉旨东征被困于马山脚下,得一老妇人食水相济而获救,朝拜时觉得马山圣母塑像与老妇相似,随回朝禀报皇上。皇上即封马山圣母为丰施候,并拨款重修殿堂,再塑金身。

印台山:在马山主峰西天门下有一巨石,状似印台,又似官帽,人们称此为印台山。传说这就是当年鬼谷先生送学生孙膑庞涓下山时赠别之地,也因此赋予了印台山灵气。凡到马山烧香拜佛、求取功名、旅游观光的人无不来摸一摸这印台山,沾沾这印台山的光。现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马山是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仅革命战争年代马山就有二十多位在省厅级重要岗位上任职,现在就更多了,经多年印证,诚心诚意来马山求签许愿的,莫不有求必应。

蛤蚌洞:蛤蚌洞,其洞口形似蛤蚌而得名,又像两个亲密的恋人在接吻,所以也称情侣洞。洞口虽然小了点,可洞里边很宽阔,大约走一支烟的功夫,里面又变小了,只能容下一个人趴着往里去。最里边向下有一口深井,扔一块石头试试井深,一个时辰后才能听到回音。这洞内井水与北边六里地以外的二朗山的泉眼相通,如果在洞内水井里撒一把麦糠,第二天就会漂浮在二朗山下水库的水面上。听老人们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省里来过地质勘察队,后来,听人说马山有大蟒,就藏在这蛤蚌洞内,人们就再也不敢到洞里去了。

鹰嘴峰:很早以前,天宫里有一只玉兔来到人间,广袤无边的原野、崇峦叠嶂的群山峻岭、鲜美可口的美味佳肴,深深的吸引了它,不愿意再回到天宫去。一天,它看到有很多嫩绿的禾苗,就嘴馋地吃起来,久而久之对人间的庄稼造成很大损害,老百姓对它很反感。此事传入天宫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降旨,派一天兵变成一只雄鹰来到人间要把玉兔带回天宫。那鹰来到人间,从南向北搜寻着,当这只雄鹰到了马山北边时,看到玉兔在东面的山坡上香甜地啃着地里的庄稼。神鹰心想:这会儿可找到你了。鹰是兔的天敌,只要让鹰看到,那还有个跑。神鹰和玉兔对视着,相距不过五里路,忽听得马山上“轰轰隆隆”山响和残烈的撕打声,振得整个大地都在动,原来是碧霞元君赶着金马车轧马山,神鹰那受过这种惊吓,这一惊,就定在原处不动了,形成了现在的鹰嘴山状,而在距鹰嘴峰东边五华里处的螃蟹沟,那只玉兔正想再啃庄稼苗时,看到雄鹰在朝它观望,更是吓得不能动弹,就形成了现在的玉兔山。现在两处景点正在建设之中,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马山古迹:马山上有春秋以来历代古建筑丰施侯庙、玉皇殿、碧霞元君祠后土娘娘殿、马山圣母影堂等。古代宗教文化发达,其主神为隔马神君。李儇中和二年(882年),国子祭酒御史大夫李公瞻,在马山构筑隔马神君庙,祀齐国大夫殖绰和郭最。宋时封丰施侯。故马山主神庙或称丰施侯庙、隔马丰施侯庙。该庙在宋大观三年(1109年)、元至元三年(1266年)、延佑六年(1319年)、明弘治十年(1497年)、万历八年(158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多次重建和维修。金元以来,为全真教盛地,道教名山。据康熙长清县志》及山巅万历碑刻载,马山是战国鬼谷子隐居之山,有鬼谷洞。马山西麓的学城,是战国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从师鬼谷子之所。

2003年6月,马山景区被命名为市级森林公园,每年到公园游览者达数万人。马山山麓农业综合开发区也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观光生态公园

泰州泰山行宫,与马山县相对而望,坐东面西。今马山山坡林间,遍布一种宛如烙熟的饶饼样的石头,扁圆形,深褐色,面光滑,文脉十分丰富,颇有收藏和观赏价值。民间传说,古代有个大将奉命东征,来到马山脚下,被敌军人围困,兵将已又渴又饿,精疲力尽。无计可施之际,将军抽出宝剑就要自杀。这时有个挎篮子、提瓦罐的老嬷嬷从山上下来说:“将军不能寻短见啊,你还要为国家做大事呢。俺给大伙送点儿干粮、饭汤充充饥吧!”老嬷嬷分开了朱云峰,一人一个,一匹马两个。只见她从篮子里一个劲儿往外拿,里边的烧饼并不见少,饭汤即喝即有。将军正想致谢,老嬷嬷已不见踪影。只见山坡到处是油酥烧饼,拿起来再吃,都变成烧饼样的石头了,放瓦罐的地方有一洼水,成为后来的“饭汤泉”。兵将们吃饱喝足,个个来了精神,像猛虎一样冲杀出来,敌人四下逃窜。仗打完了,将军到山顶奶奶庙休息,抬头一看奶奶塑像,与送烧饼的老嬷嬷一模一样。将军回朝后禀报皇上,皇上诏刻封马山县奶奶为丰施侯,为她修庙塑像。传说今山顶石碑尚有记载。

旧时马山奶奶庙香火极盛,上巳节庙会期间,信众来自方圆百里之内,当地素有“千里泰山、百里马山”之说。山会戏曲表演一连进行6天,戏场设在官园子里,由11村庄香会轮流坐庄,出钱雇戏班子演出。旧时有“十一庄会首到一处,商商量量把戏雇”一说。戏班、舞狮、舞龙、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扮神像、二人摔跤等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1980年代始,每年农历三月三恢复了传统庙会,会期6天,每届山会都有多达数十万人次参加。

“毛主席万岁”巨幅植物标语

由百万株柏树栽植而成的“毛主席万岁”巨幅植物标语位于马山县东侧35°至60°开阔的斜坡上,平均每字长235.2米,宽142.6米,南北总长764.8米,总占地面积达184584.9平方米(折合276.9亩)。近观苍松翠柏,青山掩映;远望字体苍劲,气势恢宏。

该植物标语于1959年3月栽植。当时,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怀着对共产党的崇敬和爱戴,由时任公社副书记张广林、齐秉祥同志组织抽调周庙小学的美术教师张毅、石凤仙、杨兆庚、王玉香四位同志策划设计,在张毅老师的带领下,运用米尺、绳子等较原始的工具丈量,写出字的范围,先后用生石灰、秫秸做标记,几易方案,最后用几千张白纸按笔划用石头压住,铺设在山坡上,人在3公里以外观察、调整,然后划线定穴,完成了栽植设计。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59年的农历3月底,组织公社53个村的村民和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员二万余人上山栽树,调集了马山公社苗圃和五峰公社林场的百万余株侧柏树苗。据当年参加过植树的老同志介绍:除老人和小孩以外,能动的全部都上了山,有很多人是自发去的,因为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共产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能够上山亲自栽上几棵树是对共产党恩情的最好报答。

植树那天,天上碧空万里,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群布满山坡,按预先分工,两人一组,一字一群,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干起来。运树苗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山脚下埋锅做饭,炊烟袅袅。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响彻马山大地,传出十数里。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百万株树苗全部栽完,“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组成的巨型大字巍然镶嵌在马山上。

“毛主席万岁”五个松柏大字,长在了马山山坡上,也留在马山人民的心里。如果说这项绿化工程是政府的组织,领导的智慧,群众的心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大杰作,而后来衍发的种种事件,又带有一定的与自然挈合的神秘色彩。

栽树的目的当然是要保证树的成活率,数百万棵柏树栽在35至60°的斜坡上,浇水是不可能办到的,栽树的那几天,天空出奇的晴朗,正当人们担心的时候,两天后,天空突然飘来了几块云彩,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雨后人们到山上去看,百万树苗竟一棵也没有枯萎。

60年代中期,上级有关部门指示:清除建在路边的毛主席的语录牌、画像、雕塑。马山公社院里毛主席的画像牌坊和山上的“毛主席万岁”标语也在清理之列。县委专门派工作组到马山来限期清理。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任文教助理员的李祥云同志身上,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上级的命令要无条件的执行。公社院里的主席牌坊很快被清理了,但山上的树“清理”起来很不容易,把树砍掉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要背上砍伐树木、破坏绿化的“罪名”,虽然不违背“上级”的指示,伐树却从人们的心理上接受不了,李祥云同志考虑了好几天,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他提议:不砍树也能解决问题。等到明年春天,用树把“毛主席万岁”的字空补起来,让人们看不出字迹就行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工作组的认可。后来树虽没栽成,但“毛主席万岁”免遭了一次浩劫。“上级”的命令虽然要执行,但执行者的智慧却有意无意的发挥了作用,有时连当事者也说不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笔宝贵财富,2001年5月中旬,马山镇正式向世界基尼斯大全上海市总部提出申请,经上海总部审核批准后于8月中旬正式命名为“植物标语‘中国之最’”。并在山下建立碑亭以示纪念。

马山名贵中药材

马山镇是名贵中药材栝蒌的原产地,野生灵芝丹参湘蕾金银花北柴胡远志遍布全境。

马山农产品

马山农产品品种众多,种植面积广。以雪桃、板栗、核桃、玉杏最为出名。马山雪桃属桃中的晚熟品种,每年的中秋节前后上市,具有色艳、味美、形端的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

马山镇矿产资源丰富,正长石、铁矿石、花岗石木鱼石等储量丰富,品种多、质量优,素有“建材之乡”的美称。

马山特色村庄

北李

位于郭庄北1.25公里处,鹰嘴子山东脚下,北近小崔庄,205户,797人,耕地1016亩。

据传,元至正间(1341-1368),李姓洪洞县迁来建村,命名李家庄。爱新觉罗·旻宁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南仓.马南保李家庄”。1952年为区别村南李家庄,更名北李庄。

本村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种植业,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引进了中华圣桃。现已成为长清区名优特产品。

北站

位于镇政府南6.1公里处,东邻王家庄,方形聚落,250户,997人,耕地1715亩,104省道经村西。

该村是个古老村庄,以地处肥城市城北,又是古驿站地,命名北站。《尹氏族谱》载,明崇祯间(1628—1644),尹氏八世祖进财,由肥城县蔡村迁居此地。以村中故有圣佛寺,更名圣佛站。爱新觉罗·旻宁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南仓·马南保圣佛站。”清代末年名神佛站。民国间复名北站。

崮头

位于镇政府北4公里处,崮头水库北岸,东距漩庄0.5公里。方形聚落,东西向街2条。1984年改崮头大队建崮头村民委员会,489户,1937人,耕地1884亩。农历逢五、十日集,马双路经村北。

明洪武间(1368—1398)赵姓、高氏相继迁来该村南北定居,名赵家行、高家行。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南仓·马南保赵家行、高家行。”后来,合为一村,以村处山顶凹平的鹰嘴子山北脚下,命名崮头街,今名崮头。该村连续两年被区委评为纳税先进村。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31321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