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志,男,云南昆明人,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系,获得经济学学士。他曾在云南财经大学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学习应用伦理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他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评论部《新闻调查》栏目任策划,2003年任《焦点访谈》栏目副制片人兼主编,2009年任新闻中心策划部新闻统筹组制片人。2014年5月,他辞去央视新闻中心策划部新闻统筹组制片人一职,现就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和硕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 1984年9月—1988年7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系读本科;
• 1988年7月—1993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管理系任教员;
• 1993年6月—1999年11月:云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任宣传部部长;
• 1999年11月—2003年6月:新闻中心评论部《新闻调查》任策划(其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学习应用伦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 2003年6月—2009年9月:新闻中心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任副制片人兼主编;
• 2009年9月1日至今:新闻中心策划部新闻统筹组任制片人。
• 2014年5月:辞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策划部新闻统筹组制片人一职,成为一名新闻教师。
担任《新闻调查》策划期间,参与策划了《揭秘东突恐怖势力》、 《北京:非典阻击战》等节目,主笔起草《调查手册》,多次获最佳选题奖和新闻中心先进个人称号,为《新闻调查》专业精神的传承作了一定的贡献。
担任《焦点访谈》副制片人兼主编期间,从选题、报道角度、编排等方面全力推动调查报道,并多次参与组织“两会”报道,参与组织了十七大报道、5·12汶川地震报道、奥运会报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报道。2006年以总策划和总编导身份制作的有关商业贿赂的4集系列报道居于典型事例又不拘于单一个案,尝试剖析案例背后的普遍规律,该系列节目获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个人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个人获中国广播影视协会“百优理论人才”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先进个人和岗位标兵称号。
担任策划部新闻统筹组制片人期间,认真维护新闻中心指挥系统DESK的日常运行,积极向值班中心主任就选题审批、报道重点和角度、记者部署、播出安排等提出参考意见,组织并作为核心人员参与311日本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以及国庆六十周年、上海世博会、中共成立九十周年、十八大、两会、“中国梦”、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项目的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发起并推动关爱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等,多次获新闻中心优秀策划一等奖,个人获2009年度台先进个人称号。
个人生活
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每周看《新闻调查》、《新闻周刊》、《面对面》、《世界周刊》,看节目、开会占据了他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现在他除了继续看这些报道,更要看VICE、The Huffington Post之类的新闻,他订阅了325个各类微信公众号,iPad里安装了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FT、《21世纪经济报道》等新闻客户端,每天阅读海量的资讯、接触最新的新闻。
论文和评论
1、《电视媒体如何对创新进行管理》
——《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
2、《<焦点访谈>何以失焦》
——《青年记者》2013年7月号
3、《“茶水发炎”三问》
——《青年记者》2012年9月号
4、《媒体报道的“公约数”》
——《中国记者》2011年第2期
5、《电视新闻:先别奢谈创新》
——《青年记者》 2010年8月号
6、《2003/2009:迟滞中前行》
——《新闻大学》 2009年冬季号
7、《被建构的奥运——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
——《新闻大学》 2009年春季号
8、《寄望央视新闻改革(一)、(二)、(三)》
——《青年记者》 2009年8月、9月、10月号
9、《请谁做央视评论员》
——《青年记者》 2009年7月号
10、《<铭记>:对抗宏大叙事》
——《青年记者》 2009年6月号
11、《<电影传奇>:铭记文化创伤》
——《青年记者》 2009年4月号
——《青年记者》 2009年2月号
13、《我不是陈虻的朋友》
——《青年记者》 2009年1月号
14、《新闻如何进入历史》
——《青年记者》 2008年12月号
15、《谁来为黎家明做手术》
——《青年记者》 2008年11月号
16、《如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青年记者》 2008年10月号
17、《<财经>:奥运报道的冠军》
——《青年记者》 2008年9月号
18、《奥运何曾离开政治》
——《青年记者》 2008年8月号
19、《当心那个F打头的词》
——《青年记者》 2008年7月号
20、《灾难报道中的同情问题》
——2008年6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震撼——5﹒12汶川大地震备忘》
21、《新闻人,还是新闻官?》
——《青年记者》 2008年5月号
22、《<小崔会客>:中国式议会报道的TALK SHOW》
——《青年记者》 2008年3月号
23、《<南方都市报>,这才叫评论!》
——《青年记者》 2008年2月号
24、《<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变化》
——《中国编辑》2008年第1期
25、《目的、手段、结果与抉择——隐性采访的伦理问题再探讨》
——《亚洲传媒研究·2004卷》
开设课程
电视新闻采访和新闻高级采写的课程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庄永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12-14
庄永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