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阿兴,研究员,男, 1962年生,浙江省长兴县人。现任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学会理事、《资源科学》编委等职。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79 年9月-1983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学士

1985年9月-1987年7月于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地理系获硕士学位;

1989年9月-1994年5月于多伦多(Toronto)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

1994年8月-1995年12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地理系工作任助理教授;

1996年1月-2003年9月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onsin-Madison)地理系并获终身教授资格;

2003年10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4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选拔。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曾任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主席,美国地理信息科学大学联盟(UCGIS)威斯康星首席代表,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美国农业部资源普查署新技术开发委员会主席,威斯康星大学地理信息科学联盟主席,曾是美国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白皮书的编写者之一。

研究方向

朱阿兴教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人工智能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集成和这些方法在流域生态模拟方面的应用研究。

朱阿兴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模糊理论等)的开发及其这些技术在自然地理过程模拟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建立精细尺度下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情景模拟的工具。主要研究内容有:精细尺度下地理现象的空间渐变的定量技术和体系;环境条件与某地理要素或现象之间关系专家知识的获取方法;建立精细尺度下地理过程定量模拟的模式和模型;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信息不确定性的描述和表达,以及不确定性对地理过程模拟的影响。这些科研工作要求研究人员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熟练地掌握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必须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牢固地掌握自然地理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的知识,并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对自然地理过程(如水土流失过程和水循环过程等)能从定量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在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方面,应从这些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的根本(即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着手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不仅能应用这些技术,而且能发展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数学理论和它们在地球科学应用中的特征(如各种假设和条件)的基础上,有机地将这些技术结合到对地理过程的定量描述中去。

主要贡献

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自然资源详查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绩,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建立了一套精细尺度下地理现象空间渐变的表达模型和土壤资源详查的方法体系,在解决地理现象描述中的概括问题、地理分类误差和不确定性的描述方法、地理专家知识挖掘和提炼及快速详查自然资源等方面有突破性的贡献。研究成果获得美国遥感和测量学协会数据标准最佳学术论文奖;并被美国地理学报和英国的自然地理进展列为新地理学的新发展之一,得到了同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所研制的基于GIS、人工智能和模糊数学理论快速详查自然资源的技术,已列为美国农业部土地资源详查的标准技术,被评为美国地理信息科学对美国国民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六大项目之一。主要论文有35篇(其中SCI 16篇,EI 9篇)。重要著作章节有: 6篇。

研究生的培养

从建立扎实的自然地理基础和掌握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两个方面来培养研究生,希望他们成为既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知识又有很强的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的新一代地理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地理过程在精细尺度下的定量描述培养人才。欢迎有自然地理基础的、对计算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或对自然地理学感兴趣的、有良好数理基础的同学报考。朱阿兴教授曾带18名硕士生(其中在美国带的15名),11名博士生(其中在美国带的有8名),2 名博士后。

学术著作

A.X. Zhu, B. Hudson, J. E. Burt, and K. Lubich, 2001. “Soil mapping using GIS, expert knowledge and fuzzy logic”,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Vol. 65, pp. 1463-1472.

A.X. Zhu and D.S, 2001. Mackay. “Effects of spatial detail of soil information on watershed modeling”,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 248, pp. 54-77.

A.X. Zhu, 1999. “A personal construct-bas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 for natural resource mapping using G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13, No. 2, pp. 119-141.

A.X. Zhu, 1997. “Measuring uncertainty in class assign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maps using a similarity model”.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u0026 Remote Sensing, Vol. 63, pp. 1195-1202.

A.X. Zhu, 1997. “A similarity model for representing soil spatial information”. Geoderma, Vol. 77, pp. 217-24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