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自我瓦解》作者许纪霖、罗岗等。1990年代后期,国内知识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论争影响深远,它构成了今天知识界思考公共问题的一个基础和出发点。《启蒙的自我瓦解》是关于这场思想论争的一个专题性研究。该书本着客观、无偏颇的立场,整理收录了当下中国知识界中对于此一时期思想论证状态的各种角度的思考。

基本资料

书名: 《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

类别: P.综合文化类

书号: 978-7-80720-709-2

作者:许纪霖、罗岗 等

版别: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 2007年10月

开本: 16K

价格: ¥39.00

书籍简介

1990年代后期,国内知识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论争影响深远,它构成了今天知识界思考公共问题的一个基础和出发点。本书是关于这场思想论争的一个专题性研究。该书本着客观、无偏颇的立场,整理收录了当下中国知识界中对于此一时期思想论证状态的各种角度的思考,其中,不免有相互抵的观点和价值判断,亦存在和编者相左或某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但无论怎样,这些思考都是中国当下学术界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成就在不同侧面的折射。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启蒙的自我瓦解》书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主要内容

原本统一的中国思想界,究竟为什么会逐步趋于瓦解呢? 《启蒙的自我瓦解》的第一作者许纪霖先生给出了这样几点解释:

首先是利益的分化。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样的分化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在知识分子内部,文化市场的精英和学院顶尖精英与一般知识人和文化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在知识分子的外部,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也发生了分化;这种双重的分化,导致知识界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走向的理解也分化了。

其次是知识结构的分化。如果说1980年代的思想界对中国和西方文化传统的了解是整体主义的、混沌笼统的话,那么,到1990年代,随着国学热、新的一轮翻译西书、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加入到中国思想界和知识体制的专业化、学科化,知识分子们对中国文化和西方知识内部异常丰富的思想传统和知识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互相冲突、皆以“新”为标榜的思潮,知识分子的理论背景也迅速发生分化,形成一个个不同的思想“山头”

最后是目标诉求的分化。现代性是所有启蒙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但到了1990年代,由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和知识结构的分化,问题变成了不是要不要现代性,而是要什么样的现代性?中国的改革目标究竟是一个个人权利优先的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还是一个优先考虑各社会阶层平等的激进民主的社会?或者是自由与公正兼顾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思想界也由此分裂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面对中国思想界的分裂,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思想究竟可以分为哪几座“山头”?国内外舆论习惯于简单地将中国思想界分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两大阵营,并且按照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为众多知识分子重新站队。但在许纪霖看来,这却是一种具有相当误导性的“化约主义”,它将中国知识分子对改革的分歧,化约为两种非黑即白的思想倾向,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许纪霖认为,到1990年代末,中国思想界所呈现的,不是对比强烈的二极图景,而是远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光谱,可以概括为5种思潮:发展主义、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新左派、社会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

发展主义的代表者主要是一批目前在中国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渊源主要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发展主义以发展至上为中心,将中国改革定位在企业创新、私有化改革和落实私有产权的合法化这几项经济目标上,至于社会的分配不平等问题,他们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可以等到经济发展以后再来解决;

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的代表者则奉哈耶克的新古典自由主义为自己的理论圭,主张中国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市场和宪政民主制度;新左派是从1980年代启蒙运动分离出来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曾在国外留学,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的影响。他们将上述的发展主义和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统称为“新自由主义”,认为这是一种为全球资本主义中国化辩护的意识形态。新左派强烈批评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资源再分配中,少数权贵成为最大的得益者,而广大平民却成为被剥夺的牺牲品。他们认为这一分配极其不公的国有资产掠夺过程,正是打着“自由经济”“私有产权”的旗号进行的。新左派进而主张,要进一步落实能够保障一般平民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自由”和“直接民主”,并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保证广大平民享受普遍的生存权和福利权,真正落实自由与民主的基本条件;

社会自由主义是在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大论战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他们虽然也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但与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对新左派虽然有批评,但也有部分的同情性了解;

新保守主义思潮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曾经以新权威主义的形式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善治主义的威权政治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并且也内化到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使得新权威主义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有影响的改革思潮。本书虽然是一本思想理论专著,但由于脉络清晰,梳理得当,所以读起来并不枯燥。对初读者来说,“总论”是理解全书的一把钥匙。作者在“总论”中,详述了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由来,以及其同一性和内在分歧,并分析了启蒙思想界分裂的原因,概述了其过程,因此“总论”可以说是“导游图的导游图”,读通了总论,再读本书的其他部分,自然也就会事半功倍。

《启蒙的自我瓦解》的第一作者许纪霖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这本书也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需要强调的是,许纪霖教授本人也是1990年代以来的多次论争的当事人之一,了解这一事实应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作者简介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区东海农场,任图书管理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

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师从周子东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989年,调入华东理工大学(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期间组织学者编写《中国现代化史》。

1993年,担任上海历史学会秘书长。

1997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访学。

2002年,回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

书籍目录

总论(1)

第一章 难以挣脱的困境——关于激进与保守的论争(43)

第二章 知识分子的认同与分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72)

第三章 多重焦虑下的阐释——后现代与后殖民文化的论争(91)

第四章“鲁迅风波”——关于鲁迅的论争(111)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认同——199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主义的论争(138)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的再想象——关于市民社会的论争(166)

第七章 如何认识转型中国——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194)

第八章 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251)

第九章 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话语分析——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诸种符号斗争为例(280)

第十章“现代化”的期待,还是“现代性”的忧思——从“马克斯·韦伯翻译”看90年代以来的“西学想象”(325)

附录一:重大论争代表性文章(362)

附录二:资料文献(377)

附录三:参考书目(386)

后记(399)启蒙的自我瓦解出版说明

书籍评价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启蒙的自我瓦解》 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启蒙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对现代性的理解。何为现代性?马克斯·韦伯将之解释为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从中世纪的神魅世界中脱魅,由人自己主宰自我的命运,人的理性代替超越性的意志,成为最终的行动合理性的过程。----《启蒙的自我瓦解》

现代性是一种态度,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是特定的人群所做的自愿的选择,一种归属关系并表现为一种任务。----福柯

书籍影响

中国思想界是一个庞杂、宏大的体系,各种论文、专著等汗牛充栋,一个非专业的读者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以最低的学习成本快速地把握中国思想界的全貌呢?在我看来,许纪霖、罗岗撰写的《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争论研究》一书,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本书称得上是“一张中国思想界的导游图”,只要一册在手,便可对中国思想界历史与现状大体上做到心中有数,一旦看到某某学者又在传媒上发表某某言论,由于你已预知其观点和立场,便会会心一笑,知道他属于哪个流派,对政策的影响可能有多大。

在体例上, 《启蒙的自我瓦解》基本上是以时间为脉络,概述了从19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历次论争,包括“关于激进与保守的论争”“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后现代与后殖民文化的论争”“关于鲁迅的论争”“关于民族主义的论争”“关于市民社会的论争”“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等等,最后几章,则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思想界论争的特点,总的来说,读完了本书,就会对中国思想界的各个“山头”及其来龙去脉,有一个整体宏观的印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