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纲(1897年12月4日-1943年8月3日),河南项城人,字震三,号雨辰,中国抗日将领。
1919年,黄维纲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20年8月,边防军因直皖战争解散,他返回河南省,在河南省军中任排长。1922年5月,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黄维纲因仰慕其声望,与部分基层同僚共同投效,此后逐步升任西北军营长、师参谋处长、团长等职。1930年8月,他任新编第1师第1旅少将旅长。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第38师奉命开赴喜峰口阻击日军,黄维纲率第112旅主力负责构筑撒河桥预备阵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维纲率部驻守小站镇,参与策划进攻天津日军的战斗。平津沦陷后,第38师扩编为第59军,因军长张自忠被困北平市无法归队,黄维纲接任第38师中将师长,率部在津浦铁路沿途阻击日军。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命黄维纲代理第59军指挥权。张自忠阵亡后,第33集团军总司令由冯治安接任,黄维纲以“众望所归”正式升任第59军军长。1941年初豫南会战中,黄维纲率部在南阳市以西阻击日军,并于2月6日夜成功收复南阳县城,成为此次会战中的重要亮点。长期军旅生涯与战场劳顿使黄维纲积劳成疾,被迫赴重庆市疗养一年。后因前线医疗条件落后,其病情逐渐加重,1943年8月3日病逝于南漳县安家集金华寺防地,年仅46岁,后迁葬河南省原籍项城范营。1943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追赠黄维纲为中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维纲出生于耕读家庭,为家中独子。幼年时喜好读书,聪慧过人,学业成绩常名列前茅,深得师长赏识。但他未选择传统文人道路,立志以武力兴国,16岁时投考河南陆军小学堂,由此开启军旅生涯。
此后,黄维纲先后就读于清河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步兵科,系统完成民国时期“陆军小学堂—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的三段式标准军官养成教育,为其军事生涯奠定专业基础。
早期军旅生涯
初入军界
1919年8月,黄维纲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前夕,主动申请加入边防军第3师,任见习排长,后升任中尉排长。1920年8月,边防军因直皖战争解散,他返回河南省,在河南省军中任排长。
投效冯玉祥部
1922年5月,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黄维纲因仰慕其声望,与部分基层同僚共同投效。起初,冯玉祥对军校毕业生存在顾虑,仅授予黄维纲教官名义,派往学兵团任职。在学兵团期间,黄维纲中等身材、体格结实,常以光头装束与学兵一致,生活中烟酒不沾、无不良嗜好,作风勤俭节约,摒弃旧军队军官陋习,不仅在学兵团内获良好声誉,亦引起兼任学兵团团长的冯玉祥关注。此后,冯玉祥以第11师为基础扩编三个混成旅,调任黄维纲为第8混成旅上尉连长。相较于同期投效的多数军校生仍任参谋或教官,黄维纲凭借实绩成为冯玉祥部中少见的军校生出身部队长,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后逐步升任国民军营长、师参谋处长、团长等职。任内,他坚持与士兵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指挥有方,深受部属爱戴。
北伐与军阀混战时期
1927年4月,已是旅长的黄维纲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在河南省、江苏省等地与张宗昌军阀部队作战。1928年1月,他奉命配合友军进攻徐州市,战斗中亲率部队冲锋,臂部负伤后仅稍作包扎便继续作战,所部官兵受其鼓舞奋勇冲锋,最终突破敌军阵地,助力友军光复徐州。战后,黄维纲“勇略”之名传遍西北军,获颁西北军最高奖励“革命奖章”。北伐战争胜利后,黄维纲所属部队被裁撤,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步兵监。蒋冯战争爆发后,调任冯玉祥身边任参谋官,期间参与作战计划制定,并多次赴前线协调部队作战,展现出“亦战亦谋”的能力。
中原大战与归附第29军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黄维纲随部参战,同年8月任新编第1师第1旅少将旅长。该旅虽有官兵千余人,但多为新兵且装备匮乏。同年10月,反蒋联军战败,冯玉祥、阎锡山下野,黄维纲率部随主力退往晋西南,在此期间与张自忠建立深入联系。晋南西北军接受南京国民政府改编为第29军(初称东北边防军第3军)后,黄维纲所在的新编第1师缩编为第38师第112旅第223团(初称第2师第4旅第7团)。当时部队缩编导致高级军官大量编余,黄维纲却获第38师师长张自忠举荐任团长——张自忠曾兼任学兵团团长,知晓黄维纲的声望与能力,且重视其军校背景与丰富部队指挥经验(西北军中行伍出身者居多,军校生任部队长较少)。此后,黄维纲感激张自忠信任,专注练兵备战,不久升任第112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
长城抗战与察东戍守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第38师奉命开赴喜峰口阻击日军,黄维纲率第112旅主力负责构筑撒河桥预备阵地。4月12日,日军猛攻滦阳,他率4个营在松树胡同阻击,面对日军火力优势,第112旅伤亡渐增,营长杜国邦阵亡。为提振士气,黄维纲赤膊亲赴一线督战,组建特别行动队发起反突击,激战中再次负伤仍坚守阵地,经两日战斗终将日军击退。此役第112旅伤亡600余人,为稳定喜峰口防线发挥重要作用。此后,黄维纲率部在秋户峪、景隆寺至柴庄子一线布防,承担第29军防线中央地段守备任务,直至奉命撤防。喜峰口战役后,第29军成为全国知名的抗日部队,黄维纲因战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此后他率部戍守张家口市,曾在察东击退日伪军袭扰,稳定当地局势,获授四等宝鼎勋章。
全面抗战初期作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维纲率部驻守小站镇,参与策划进攻天津日军的战斗。平津沦陷后,第38师扩编为第59军,因军长张自忠被困北平市无法归队,黄维纲接任第38师中将师长,率部在津浦铁路沿途阻击日军。
临沂保卫战与台儿庄大捷
1938年3月,黄维纲奉已归队的第59军军长张自忠命令,率部驰援被日军包围的临沂。为快速解围,他率部连夜急行军,借夜色强渡沂河,对日军发起突袭。日军迅速组织防御,第38师连攻数日伤亡较大,黄维纲再次亲临前线赤膊督战,督促部队奋勇进攻,最终以惨重伤亡突破日军防线,与第180师协同解除临沂之围。不久,日军为打通台儿庄区会师通道,再度进攻临沂。黄维纲率第38师与临沂守军第40军配合,不计伤亡奋勇抵抗,使日军进攻受挫,被迫留一部牵制中国守军、主力绕道而行。此役,第38师从1.5万余人减至6000余人,缩编为1个旅,但有效拖延了日军会师台儿庄的进程,成为台儿庄大捷的关键助力之一。
后续正面战场作战
徐州会战结束后,黄维纲率部先后参与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及百师大战,武汉会战期间,他督率所部在潢川县顽强阻击日军;随枣会战与冬季攻势中,两次助力部队取得“鄂北大捷”,其中1939年冬季攻势的“第二次鄂北大捷”尤为关键——当时日军抽调1个联队绕袭中国军队后方补给基地长寿店,若基地失守,第5战区右翼集团将因补给断绝陷入危机。黄维纲奉张自忠命令率第38师连夜回援,在友军防线即将崩溃时抵达,与友军前后夹击击退日军,保障长寿店安全,后配合援军反攻恢复战前态势。战后,黄维纲晋授三等宝鼎勋章,同时奠定在第59军中的“二号人物”地位。
接掌第59军
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命黄维纲代理第59军指挥权。黄维纲率部在宜城市作战期间,张自忠所率总部人员陷入日军包围,最终壮烈牺牲。黄维纲虽抽调部队回援,但未能挽回局势,后派遣特别行动队夺回张自忠遗体。张自忠阵亡后,第33集团军总司令由冯治安接任,黄维纲以“众望所归”正式升任第59军军长。任内,他严格操练部队、严明军纪,使第59军保持第5战区主力部队战力。1941年初豫南会战中,黄维纲率部在南阳市以西阻击日军,并于2月6日夜成功收复南阳县城,成为此次会战中的重要亮点。
病逝
长期军旅生涯与战场劳顿使黄维纲积劳成疾,被迫赴重庆市疗养一年。但他心系前线战事与部属,在病体未愈时便返回防地。因前线医疗条件落后,其病情逐渐加重,1943年8月3日病逝于南漳县安家集金华寺防地,年仅46岁,后迁葬河南省原籍项城范营。黄维纲遗体从防地转运至邓县(途经武镇、宜城市、襄阳市、老河口市)时,沿途驻军及地方各界均设路祭,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派参谋长徐祖诒在老河口主持路祭。1943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追赠黄维纲为中将。黄维纲病逝后,第59军军纪每况愈下,甚至在抗战胜利前夕发生了南漳东巩乡乡民代表曾子勋、蔡东生等人向国民政府控诉驻军“纵兵殃民”事件。时人有云,“如震三将军仍在,必不如此”。又有人认为假如黄维纲仍然在世的话,必定是张自忠统帅的第33集团军的理想接班人。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后世纪念
祀典
黄维纲的遗体在经过武镇、宜城市、襄阳市、老河口市至邓县时,沿途驻军及地方各界都纷纷置以路祭,时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也派遣参谋长徐祖诒在老河口路祭。1944年1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准许入祀台湾忠烈祠。
墓葬
黄维纲将军墓位于项城市郑郭镇张堂行政村范营村西北隅,直径约1.8米,高1.3米,墓前立石碑一通,高约3米,墓四周有仿古墙保护。
人物评价
陆军第五十九军军长黄维纲,秉性忠贞,优娴战略,北伐之役转战南北,懋着勋劳,参加长城、临沂、潢川县、随枣、襄河诸战役,无不身先士卒,所向有功,乃以积劳致疾,殁于防次,良深悼惜,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彰忠荩,而励来兹。此令。(国民政府在给黄维纲的褒扬令 评)
黄维纲为人刚正,富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中华龙都网 评)
参考资料
抗战名将︱黄维纲:接班张自忠,拖延日军促成台儿庄大捷.澎湃新闻.2025-08-22
37封“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红色文化网.2025-08-22
文物保护单位诠释厚重周口.中华龙都网.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