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扬(1387—1449)字光训,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何君村人。其父吴节性,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曾任国子监助教。永乐十二年(1414),吴扬中京师(南京)乡试第8名举人,次年(1415)中陈循榜3甲第143名进士。永乐十五年(1417),拜工部主事。不久遭母丧,服阕,调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正统四年(1439),以少师杨荣荐,出任广东省左布政使。正统十一年(1446),其父吴节性卒,因职务之任不得回乡守制。召为兵部右侍郎,不及拜命而卒,享年六十三岁。葬何君深陂山乙辰向。其诗文经兵火多散逸,惟存《海甸随录》一卷藏于家。

基本介绍

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玉笥山下,坐落着一个千年古村,这便是何君。相传秦末有个叫何紫霄的在此修炼成地仙,后世为了纪念他,便把此地称作“何君”。宋时,有个医士名吴铁镜,自南平市(今福建南平)来到江西永丰县。“以医道来访永丰葛陂橙山之族,游其术于县判刘公之家,公贤之,遂以女妻焉。于是卜居于邑之西北隅,曰耸溪(一曰耸陂)。”仕宋为医学博士,加轻车都尉,卒后葬永丰。其子吴杏林继为太医院正。景德年间(1004—1007),为躲避唐小龙之乱,吴杏林与其子吴正道移家于新淦县玉乡何君石下,从此何君吴氏便在峡江县繁衍生息。吴正道,即吴扬九世祖。

位于仙人石下的吴姓始祖太医院正吴杏林墓

吴扬之父吴节性(1356—1446),名迈,以字行。邑生。洪武二十年(1387),中江西省乡试,征入国子监。后授处州龙泉市教谕,调婺州武义县教谕。不久升国子监助教,以清谨著称。洪熙改元(1425),赵祯朱高炽亲赐敕书:“文学老成,蹈履端静;冰之操,扬于士林。”以示褒奖。宣德二年(1427),以子扬贵封承德郎、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致仕归

吴扬家族画像

乡。正统二年(1437),加封奉政大夫、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正统十一年(1446)十月二十日卒,年九十一。奉祀乡贤,文行载郡邑志,与妻合葬张家州龟形。

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何君吴氏族谱撰写的序文(节选),解与吴节性为同年举人

吴节性有三子:昭训、谟训、光训(行三,即吴扬)。洪武二十年(1387)三月初三日,吴扬生于家乡何君村,这年其父正好考中举人。吴扬生而聪慧颖异,父亲吴节性曾说:“先世种德于医甚多,食其报以光大门闾者,必此儿也。”年龄稍长,吴扬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刻苦用功,日夜不倦。经史子集,从不死记硬背,却能通晓其中义理,异于常人;写文章也务求创新,从不蹈袭前人。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吴溥曾对吴节性说:“令子学识卓越,非常器也。”

吴氏大宗祠

永乐十二年(1414),参加京师乡试,中第8名举人。十三年(1415),登陈循榜3甲第143名进士。时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召见新科进士10人,高兴地说:“皆年少奇才也。”赐归。永乐十五年(1417),授工部主事。旋遭母丧,回乡守制。服阕,调任刑部浙江司主事。

宣德改元,封吴扬父刑部主事,其母、妻皆安人,复归乡省亲。任满,升为刑部郎中

正统四年(1439),正遇粤东发生大饥荒,饿遍野,朝廷急需干吏前往抚恤,以少师杨荣推荐,吴扬被委任为广东省左布政使。吴扬前往道谢,杨荣说:“荐贤为国,岂可谢耶?”实际上,当京官当然要比地方官威风舒坦,何况当时广东还属蛮荒之地,吴扬一下子从京师的正五品郎中外放为从二品的布政使,虽说官位升迁了,但是却身处蛮荒、前途也比不上京官。大学士杨士奇正好从家乡祭扫还朝,有点替他不平,便在朝中说:“吴扬勤慎富才识,宜留内用,岂可外补?”可见,吴扬很受朝廷重臣的赏识。赴任前,朱祁镇皇帝还亲自召见他,叮嘱他“修举荒政,保护生灵”。

吴扬任布政使时,在家乡何君建布政厅,现仍保存在何君古村

吴扬奉命星驰入粤,精选廉洁能干的属吏十余人,命他们殚心竭虑,务必施惠于民,处理好饥荒。吴扬还召集当地乡绅父老,晓以孝悌忠信之道,并承诺有肯向官府捐出粮食千石者,朝廷会下诏褒奖,并免其徭役。于是富民争相捐粟,官得以充盈。经过吴扬一番努力,“沟壑胥庆再生,流离尽归故土”。

正统九年(144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瑶族劫掠两广边境,当时吴扬正在海南省办公(海南当时属于广东省布政使司管辖,为处理民事,广东地区的官长需定期在海南办公),巡按御史便嘱咐留在广东的右布政使彭远处置,但彭远已年迈,无力进入蛮荒之地。吴扬回粤后,立即戎装前行,而且不忍心让同僚彭远随军,说:“水路崎岖,瘴毒尤甚,岂老者所堪?”一至瑶区,便召其族首,语重心长地劝以祸福,瑶民最终感化归顺。

吴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有一次经过梅岭古道时,见过往行人有烈日之苦,便仿照张九龄之故事,在道路两旁遍植松柏,南来北往者皆受荫庇,世人颂为“召公棠”、“莱公柏”。

吴扬虽位至方伯,却严于律己,对家人也严禁他们营私徇法。曾经写诫书给家族子弟们说:“家之隆替,系乎公私而已。不然幽有神遣,明有国法。”吴氏子侄皆畏服,一家大小百余口同居共无间言,乡邦称之。

正统十一年(1446),其父吴节性卒于家。吴扬上奏朝廷希望回乡服丧守孝,但朝廷正需能吏处理瑶乱,未批准。处于国事家丧之间的吴扬因“上不能裨益于君,下不能致孝于亲”,终日不,寝食悲叹,以至得疾。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三。葬何君深陂山乙辰向。所著诗文经兵火多散逸,惟存《海甸随录》一卷藏于家。政迹具载《粤藩碑记》,世祀名宦,并祀峡江县乡贤祠。

广东左布政使吴公杨墓表(张元桢

李世民皇帝时,有名助教曰吴节性者,道方行直,矩度端严,蔚为缙绅师表,公其季子也。讳杨,领永乐甲午京闱乡荐,明年登进士第,赐归。丁酉,拜工部主事。内艰服阕,调刑部浙江司。宣德改元,封助教以其官,母妻皆安人,复赐归省。满考,迁本部郎中。己未广东省左布政使。甲子广西壮族自治区蛮徭流劫边境,往抚捕之。丙寅,助教讣闻,乞归守制,朝廷方倚公抚辑,不听。戊辰,回司亲事而疾作矣,遂卒。距生洪武丁卯,得寿六十又三。

公新淦著姓,十一世祖仕宋医学博士,子杏林继为太医院正。九世祖正道始自吉之永丰徙今何均石下。曾大父贵伦,大父仲信,俱隐德弗耀,乡称长者。母某氏。公生有美质,助教先生异之曰:“先世种德於医甚多,食其报以光大门闾者,必此儿也。”比长,侍先生肄业大学,昼夜不怠,至忘寝食。与天下士交游,辉光日新,经传子史,不事记诵,而颖悟过人。为文章辞必己出,不蹈袭前人。司业吴公尝语先生曰:“令子学识卓越,非常器也。”领京荐时,第名前列。

赵祯以储贰监国,召前列者十人见,喜曰:“皆年少奇才也。”在刑部所司讼谍特繁,公门敏果断,且宅心平恕,人无冤难。他司有疑狱,移公之,辄一言决,大为秋官卿所器。治狱暇,手不释卷,或公复欲为进士耶,公曰:“学岂间於仕不仕,古人饰吏事以经术,为此耳。”及陟方岳,一以承流宣化为己任,先德政而後刑罚,设施不亟不徐,大利害必具以闻而罢行之。岭南之间,时和物阜,帖然宁谧焉。

朝廷尝虑岭南水旱,勑公处置,公奉上德意问民疾苦,恤穷困、理冤抑、劝农桑、兴学校,召父老语以孝弟忠信之道,有能捐粟千石者,如诏旌异,蠲其徭役。於是民争出私储,而官廪皆充溢。其抚蛮徭,观风使以公方在海南省,而属之右布政使彭公远,远年老矣。公还,即促装戒行,曰:“水陆崎岖,瘴毒尤甚,岂老者所堪?”遇同僚之有恩如此。公不避艰险,至则呼徭首,语以祸福,卒靡然从化区

父丧,不得归,公以上不能裨益於君,下不能致孝於亲,色甚戚,寝食悲叹,人与之言,不应。僚屡以慰释之,终不怿,以至於卒。公赋性仁厚,才德优赡,得失不动於中。居官简静寡默,未尝及人之过,或以语侵之,受之不校。阁老诸先生咸敬慕之。一日,少师石首杨公退朝引公,访以大才,公谦让未有知,强之,遂以某数人对,少师亲笔之册。未几,皆不次用。秋官贰卿杨公宁善品量人物,或以公问,曰:“钱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廊庙器也。”其陞方伯,以少师建安杨公之荐,公往谢焉。建安公曰:“荐贤为国,岂可谢邪?”陛辞,适少师西昌杨公祭扫还,扬言於朝曰:“吴某勤慎富才识,宜留内用,岂可外补?”

公历仕久,家政悉其兄昭训、谟训所综理。公友爱,尤笃子姓,有营私者,公作书戒之曰:“家之隆替,系乎公私而巳。吾幼时与二兄并力一心,未尝私一钱尺帛。汝曹生豢养,不知稼穑艰难,不务耕读,惟营私而妇言之惑,恨不执汝告县官。宜速改悔,不然幽有神谴,明有国法。”诸子侄皆畏服,一家大小百馀口同居共爨无间言,乡邦称之。有能业举子者,诱掖奖劝,恐其成之晚,复亲为讲析而课试之,乡族多经生学士,公为功为多——《国朝献征录。卷九十九》

参考资料

国朝献徵录.国学导航.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