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英生卒年不详,东都使臣、外交家,字崇兰。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推动中国和罗马的丝绸贸易,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甘英出使,是古代中国人最远的一次西行探险,是东方文明主动寻求西方文明的尝试。
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作为西域都护班超属吏,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进一步加强了东汉政府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首都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而抵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到达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受安息阻挠,没有渡海到达大秦就返回了。甘英返回时,先向北然后转向东,走了60余日到达安息腹地,然后取道木鹿和吐火罗东还。
甘英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也拓展了丝绸之路,延伸了东汉的贸易路线,为东西方的使者往来和商队贸易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使节和商队传输的信息,使得罗马帝国和汉朝互相之间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罗马帝国和汉朝建立直接联系创造了可能性。甘英获得的罗马帝国的信息,丰富了汉族对远西地区的知识。
人物生平
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国(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首都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而抵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对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一二岁者,故入海皆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爱慕,数有死亡者。”安息国王一口咬定说到罗马必须渡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并且各种危险。甘英听罢放弃西行。甘英返回时,转北而东,行60余日抵安息,然后取道木鹿和吐火罗东还。从西方历史上来看罗马历朝历代和安息之间的战争就没停过,罗马王朝除了稍后的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皇帝对安息战争中取得局部性胜利,之前的罗马皇帝对安息国的战争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汉朝出使罗马时期,算是安息最衰弱最危险的时刻,安息对岸罗马也进入五贤帝时期,安息忧虑罗马联合汉朝发生直接关系,害怕两个强大的邻居左右夹击自己,甘英回去不久图拉真就对安息发动战争。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也是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重要争议
到达波斯湾的实际行程
甘英被认为是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但关于他实际到达的地点存在争议。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甘英通过陆路和海路,经过帕提亚(今伊朗),最终到达波斯湾。然而,一些学者质疑甘英是否真的到达了波斯湾,认为他可能只到达了帕提亚的东部边境。这一争议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历史记载不够详细。
出使的动机和目的
甘英出使的动机和目的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甘英的出使是为了促进汉朝与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然而,一些研究指出,甘英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和开拓新市场,同时也为了了解和监视帕提亚的军事动向。甘英的出使是否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是有更深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对中西交流的实际影响
甘英出使被认为是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其实际影响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甘英的行程促进了中西之间的丝绸贸易,增强了汉朝对中亚地区的认识。然而,一些现代学者质疑甘英出使的实际效果,认为其对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限制了更大范围的交流。
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关于甘英的史料记载也存在争议。由于甘英的生平和行程主要记载于《后汉书》中,而《后汉书》成书较晚,其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一些学者认为,《后汉书》可能夸大了甘英的成就,以彰显汉朝的国力和外交成就。
人物评价
甘英出使大秦,丰富了东汉对中亚和西亚各国的认知,有开眼界、正谬误之功。虽然甘英最终并没有到达大秦,但是这次前无古人的出使,让他的名字彪炳史册,使他成为继张骞之后又一个功勋卓著的使者,又一个中西交通史上的伟大先行者。(嘉峪关长城研究院 评)
甘英虽然最终未能抵达罗马,但他成为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段,把这条宝贵的商路延伸到了波斯湾沿岸和东地中海地区。(环球人物 评)
甘英为班超掾属,出使长期追随班超左右,是班超开拓西域的得力干将之一。(国家人文历史 评)
轶事典故
海妖塞壬
据《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传》记载,甘英奉命出使大秦,行至条支临海处,欲渡海却听闻海中风浪险恶,需带三年粮食,且海中有善诱人思乡的海妖塞壬。甘英因此心生恐惧,于是止步未渡,其使命就此终结。此时刘肇刘肇亲政,东汉国力鼎盛,甘英之行体现了汉对西域的重视。然而,甘英究竟在何处海边止步,至今仍是悬案。他因此错过了与西方交流的重要机会。
蒙奇兜勒
《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年间,西域蒙奇兜勒两国遣使归附,并获赐金印紫绶。随后,五十余国皆纳贡归顺,远至海边的诸国也遣使朝贡。其中,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到达前所未有的西海之地,记录风土人情,传回珍奇异物。此后,远国蒙奇兜勒等亦来归服。范晔在《后汉书》中总结,西域风土前所未知,张骞、班超等人立功西域,使外域归服。商贾使者络绎不绝,甘英更抵达条支、安息,临近西海。而蒙奇兜勒并非指“蒙奇”“兜勒”,而是指罗马属下的Macedones(今译马其顿)。
偶遇梅斯
古罗马地理学家马林在《地理学导论》中提及,马其顿王国巨商梅斯在甘英出使安息期间(约95—97年)与之相遇,并了解到中国的情况。大约两年后(99年11月左右),梅斯组织了一个由罗马帝国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推罗城人组成的商团,他们从交通路线交汇点阿蛮出发,最终于100年11月抵达洛阳市。在洛阳,他们受到刘肇的接见,并被赐予“金印紫绶”,这一事件被东汉宫廷史官记录并后来由范晔编入《后汉书·和帝本纪》。
史籍记载
《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传》记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爱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看到汉朝的甘英出使罗马,安息人心里有些不安:如果让东边和西边两个大怪兽手牵上了线,那自己夹在中间,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于是他们就想办法阻止甘英去罗马。安息人很热情地给甘英带路,来到了波斯湾的岸边。他们对甘英说,大海对面就是大秦了,但是这个海不好过,运气好要三年才漂得过去,运气不好就直接喂鱼了。其实从安息去罗马根本不用跨海,直接往西走到叙利亚,就是罗马和安息的缓冲区。就算要跨海,波斯湾风浪也不大,可以轻松过去。可惜甘英受了安息人的骗,原路折返回去了。汉朝和罗马两个大帝国之间的直接对话没有发生。从这之后安息国还是汉朝与大秦交易的中转点,将汉朝的丝与丝织品与大秦交易,从中获取垄断的暴利快速恢复国力。也许是考虑到若汉朝直接开通了与大秦的商路会损害其垄断利益,于是安息人没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经叙利亚的陆路,而是备陈渡海的艰难,以传说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此语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却步返还,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甘英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有学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说的“海中善使人思土爱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腊神话中以歌声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
《晋书·四夷传·西戎传附大秦国传》中有略为不同的记载:
汉时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其国。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甘英出身于内陆,回国后甚至报告海水不可饮用:“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晋书》)也许正是因为对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对航海危险的夸张描述,止步于安息。
《后汉纪》记载:
刘肇永元中,西域都护班超遣掾甘英临大海而还,具言帕米尔高原西诸国地形风俗,而班勇亦见记其事,或与前史异,然近以审矣。自敦煌市西出玉门、阳关,涉楼兰,通伊吾五千里。自伊吾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北通后部五百里,是匈奴西域之门也。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葡萄。其北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与匈奴争车师、伊吾郡虚之地,以制西域。故自鄯善国治欢泥城,去洛阳市七千一百里。北通车师前、后王及车且弥、旱陆、蒲类、条支是为车师六国,北与匈奴接。前部西通耆北道,后部西通乌孙。汉欲隔绝西域、匈奴,必得车师,屯田伊吾。焉耆治河南城,去洛阳八千二百里。东南与山离国接,其馀危须、尉黎、龟兹、姑墨、温宿、疏勒国、休修、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秦、乌弋山离、罽宾、莎车、金玉国、且弥诸国转相通。是秦为西域,大月城,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其东南数千里通天竺。天竺,一名身毒,俗与月氏同。临大水,西通大秦。从月氏南至西海,东至盘越国,皆身毒地。又有别城数十,置王,而皆总名身毒。氏俗修浮图,道不伐杀,弱而畏战。本传曰:西域郭俗造佛陀,本佛道,故大国之内众数万,小国数千,而终不相兼并。及内属之后,汉之奸猾与无行好利者,守其中,至东京时,作谋兹生,转相吞灭,习俗不可不慎所以动之哉。西域之远者,安息国也,去洛阳市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南与乌弋山离、山离相接,其地方数百。西至条支,马行六千日,临海,暑热卑湿,出师子、犀牛、美洲野牛,孔雀卵大如瓮。与西海接,自安息西关西至阿蛮国三千四百里。自阿蛮西至斯宾国,渡河西南至于罗国,有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其南乘海,乃通大秦,或数月岁云。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汉使皆自乌弋还,莫能通条支者。甘英逾悬度乌弋、山离,抵条支,临大海。欲渡,人谓英曰:广大,水咸苦不可食。往来者逢善风时,三月而渡;如风迟则三岁。故入海者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爱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具问其土风俗。
参考资料
甘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2
83西方与东方同心(二).洛阳日报.2024-04-06
《后汉书》列传·西域传.古诗集.2024-10-24
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4-06
丝路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9-17
甘英望海止步之谜.搜狐网.2015-06-04
丝绸之路人物故事 | 甘英:穷临西海第一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1
王国维咏史诗二十首(中).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1
第一个抵达波斯湾的中国人,是谁?.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1
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这可能是大汉距离罗马最近的一次.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1
汉使甘英在哪里错过了海妖塞壬的歌声.深圳报业.2024-06-09
两汉与马其顿之间的关系.陕西省图书馆.2024-06-09
如何理清中国各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是否能把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联系起来?.知乎.2017-03-13
汉使臣甘英到没到过罗马帝国?.凤凰网.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