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卫红,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1988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生物系细菌磷代谢分子调控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副所长。

姜卫红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包括在mBio、PNAS、Journal of 细菌学、Metabolic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她的研究涵盖了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多个方面,包括细菌次生代谢调控机制、生物能源及重要化学品产生菌的研究、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工业用酶的蛋白质工程研究等。

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1978年09月至1982年07月南京大学,学士。

1982年09月1988年02月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

1991年06月1995年07月 美国普渡大学生物系,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5年08月至1999年0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1999年03月至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2005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至201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副所长。

2011年至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

微生物代谢调控与代谢工程

致力于开展重要工业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和代谢工程研究,聚焦产溶剂梭状芽孢杆菌和产抗生素链霉菌属。在建立和完善分子遗传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发掘和鉴定与重要表型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解析其分子机制;并进行重要功能元件(结构元件、调控元件和信号响应元件)的作用适配和功能优化,从而为相关工业菌株高效合成化学品或天然产物提供分子改造的元件和策略。

科研成果

产溶剂梭菌的代谢调控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揭示梭菌新型双组分调控复合体感受木糖的分子机制

木糖是秸秆木质纤维素原料中除葡萄糖外最主要的糖组分,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五碳糖。如何使之为微生物高效利用并合成有用的化学品,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产溶剂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它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丁醇、乙醇丙酮等大宗化学品及生物燃料。尽管该菌可以利用一定量的木糖,但效率低下。在之前的研究中,课题组发现在梭菌属细胞内膜上存在一类保守的双组分蛋白复合体XylFII-LytS,用于感受环境中的木糖并调控其利用(Molecular Microbiology,2014)。这是木糖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其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为此,课题组和张鹏研究员课题组合作解析了拜氏梭菌中的木糖信号感应复合体XylFII-LytS周质空间结构域(XylFII-LytSN)在结合与不结合木糖状态下的三维结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木糖分子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在XylFII蛋白上,并诱导其N端和C端结构域由开启状态转变为闭合状态。这种构象改变进而诱导两个XylFII-LytSN二聚体形成异源四聚体,成为有利于信号传导的分子构架。因此推断,结合两分子木糖的XylFII-LytS异源四聚体是其活性形式,木糖信号经由这一四聚体中的两分子组氨酸的生物合成激酶LytS传导到膜内,通过激活应答调控蛋白启动木糖ABC转运蛋白XylFGH的表达来改善木糖的利用。进一步,研究团队利用生理生化及遗传学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目的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结合梭状芽孢杆菌体内实验和表型分析,证实了上述推断。该研究揭示了细菌感受重要五碳糖—木糖并调控其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为这一重要五碳糖的利用和工业菌株的分子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PNAS上,并被国家基金委推荐为亮点工作。

揭示革兰氏阳性细菌CcpA蛋白的调控新机制

CcpA是革兰氏阳性细菌中重要的全局性转录调控因子,参与控制细胞的多项生理过程。它通过识别并结合至靶基因的特定位点执行其转录调控功能,进而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这类结合位点被称为cre(catabolite response elements)序列。目前已发现的被CcpA识别的cre通常是14-16个核苷酸的反向回文序列,其基序在长度和核酸组成上均比较相近。

课题组前期以革兰氏阳性菌—丙丁醇梭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转录谱分析发现,大量受CcpA影响的基因在非编码区和编码区均不存在典型的cre位点,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些基因中是否存在受CcpA直接调控的新位点?如果有,这些调控位点的结构与功能如何?”为此,课题组以其中一个转录受CcpA显著影响的sol操纵子为突破口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了一种非典型的、具有特殊结构的结合基序。该基序与典型的cre差异较大,呈现高度可变性,即除了两端各6个核苷酸的保守反向回文序列(TGTAAA/TTTACA)外,其中间间隔区和向外延伸部分在长度和核苷酸组成上均是可变的,该新型结合基序被命名为cre-var。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re-var两端的保守反向回文序列和中央间隔区的核苷酸及长度变化会显著影响其与CcpA的亲和力,从而揭示了其“柔性结构”的功能。随后的全基因组搜索发现,丙酮丁醇梭菌中存在一百多个cre-var位点,它们既可以单独行使功能也可以与经典的cre协同发挥作用,使得CcpA的调控更全面、灵活和精细。尤其重要的是,cre-var在其它革兰氏阳性菌中也大量存在,包括致病型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肠球菌和乳酸菌等,具有普适性,也为在这些细菌中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工作揭示了革兰氏阳性细菌全局调控蛋白CcpA的一种新型、高度可变的结合靶基序cre-var及其相关分子调控机制,为认识和理解其调控的多样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mBio上。

化能固碳梭菌基因编辑系统的建立

糖基原料一直是工业微生物发酵的主要碳源。然而,由于资源和成本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新的更为廉价的原料配以高效的重组微生物来合成大宗化学品和燃料。一碳气体(如CO和CO2等)是重要的碳资源,其来源广泛,包括大型石化、冶炼企业的废气,由含碳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生物质等气化制备的合成气(syngas)等。因此,构建能够高效利用一碳气体的固碳微生物并发酵转化为目标产物,将为解决全球资源和能源问题开辟一条新路,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扬氏梭状芽孢杆菌梭菌属 ljungdahlii)是目前极少数接近工业应用的固碳微生物,可利用CO和CO2高效合成乙醇,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遗传操作系统尚不完善,分子元件尤为匮乏,因而无法被有效设计和改造。我们首先筛选鉴定了在C. ljungdahlii中适用的异源强启动子,以用于有效驱动酿脓链球菌链球菌 pyogenes)来源的Cas9蛋白以及向导RNA在该菌中的表达,并以此避免了使用其内源启动子所存在的非特异性重组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个关键基因的测试,证明该系统可有效识别和切割靶序列,继而快速完成目标基因的删除,五天可完成,效率达到50%-100%。此外,通过在无选择压力下的传代培养,突变株中的外源质粒可以迅速消除,从而用于后续的基因操作。

该基因编辑系统成功克服了现有扬氏梭状芽孢杆菌遗传操作方法的不足,给这一重要工业固碳菌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并为后续建立更多的精细分子操作技术奠定了基础。该工作在ACS Synthetic Biology杂志发表。

产抗生素链霉菌的代谢调控及合成生物学研究

链霉菌天然产物合成基因簇多拷贝整合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链霉菌可以产生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然而其产量往往较低,需进一步提升以利于其鉴定、开发或大规模生产。由始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ristinaespiralis)产生的普那霉素(Pristinamycin)是一种抗耐药菌抗生素,包含普那霉素I(PI)和 II(PII)两个组分,其衍生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G+耐药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在前期研究工作中,课题组通过组合代谢工程与发酵工艺优化,初步提高了普那霉素II(PII)的合成能力。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创新技术,建立了基于“一个整合酶-多个attB位点”理念的放射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多拷贝整合的新方法MSGE。运用该方法,实现了PII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高效、快速扩增,获得了多达5个PII生物合成基因簇拷贝的工程菌SBJ1005。该工程菌的最高产量达到2.2 g/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11倍。此外,基于MSGE理念,我们还构建了一系列含有多个外源ΦC31 attB位点的天蓝色链霉菌(S. coelicolor)异源表达底盘宿主,实现了氯霉素或抗癌小分子YM-216391合成基因簇多达4个拷贝的高效整合。与现有放线菌宿主相比,运用新底盘细胞测试的2种天然产物的产量提升了2-23倍。这些优秀底盘细胞的开发对于通过Genome Mining策略发现新型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上。

天蓝色链霉菌中双组分系统GluR-K响应谷氨酸并参与其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

通过突变体库的表型筛选,我们在天蓝色链霉菌中鉴定了一个差异调控抗生素合成的双组分系统GluR-K(SCO5778/5779)。有趣的是,该双组分系统只有在含有谷氨酸的基本培养基条件下才被激活。研究发现,GluR-K可直接感应谷氨酸信号,进而参与抗生素的合成以及谷氨酸转运子编码基因gluABCD的转录调控。在以高浓度(75 mM)谷氨酸为唯一氮源的基本培养基中,GluR-K不仅可以激活gluABCD的表达,进而促进谷氨酸向胞内大量转运,同时还参与放线紫红素(Actinorhodin, ACT)和隐性聚酮类抗生素(Cryptic polyketide, CPK)等抗生素合成的差异调控。而在低浓度(10 mM)谷氨酸条件下,GluR-K仅参与抗生素的合成,其具体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基因组中相邻的谷氨酸感应(GluR-K)及转运(GluABCD)模块在放线菌中广泛存在,具有普适性。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放线菌中参与谷氨酸感应及转运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现有认知。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细菌学上。

科研项目

( 1 ) 生物质合成气的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参与,国家级, 2015-01--2017-12。

( 2 ) 产溶剂梭状芽孢杆菌CcpA蛋白介导的碳代谢物激活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主持, 国家级,2016-06--2019-12。

( 3 ) 丙酮丁醇梭菌碳代谢物调控蛋白CcpA的功能域鉴定和结构优化,主持,国家级,2014-01--2017-12。

( 4 ) 微生物代谢生理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参与,国家级,2012-01--2017-12。

( 5 ) 利用合成生物学转化钢厂尾气生产大宗化学品,主持,国家级,2014-01--2017-12。

( 6 ) 产溶剂梭状芽孢杆菌中溶剂合成调控网络的解析与重塑,主持,国家级,2017-01--2021-12。

( 7 ) 运用合成生物学策略优化抗耐药菌抗生素-普纳霉素生物合成体系的研究,主持,省级,2016-06--2019-06。

专利成果

( 1 ) D-氨甲酰水解酶的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1110103271.6。

( 2 ) 一种解除丙酮丁醇梭菌葡萄糖抑制效应的方法, 发明,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0910297282.8。

( 3 ) 一种在丙酮丁醇梭菌中敲除基因的方法, 发明, 2014, 第 3 作者, 专利号: 201010600963.7。

( 4 ) 一种提高丙酮丁醇梭菌在混合糖发酵中糖利用率的方法, 发明, 2014, 第 3 作者, 专利号: 201210163123.8。

( 5 ) 手性单体L-扁桃酸的获得方法, 发明, 2014, 第 3 作者, 专利号: 201010570887.X。

( 6 ) 多效调控蛋白CcpA,及其在提升菌株发酵性能中的用途, 发明, 2016, 第 5 作者, 专利号: 201610008883.X。

( 7 ) 一种提高产溶剂梭状芽孢杆菌发酵性能的方法, 发明, 2015, 第 4 作者, 专利号: 201510746470.7。

主要论文

期刊文献

[1] 二氧化碳微生物转化与体外酶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叶伟;李芮;姜卫红;顾阳.合成生物学,2023(06)

[2] 微生物大片段DNA染色体整合技术研究进展. 吴雨薇;姜卫红;顾阳.生物工程学报,2023(03)

[3] 合成气的生物利用与定向转化. 李婉麒;杨凤娟;贾德臣;姜卫红;顾阳.化工进展,2023(01)

[4] 高通量分析技术在资源微生物及功能基因发掘中的应用. 张焕;姜卫红;顾阳.微生物学报,2022(11)

[5] 甲酸生物利用的研究进展. 徐蓉;邓王姝颖;姜卫红;顾阳.生物工程学报,2020(06)

[6] 雷帕霉素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的研究进展. 田进忠;姜卫红;芦银华.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01)

[7] 碱基编辑器的开发及其在细菌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 赵亚伟;姜卫红;邓子新;汪志军;芦银华.微生物学通报,2019(02)

[8] 食气梭菌的研究进展. 贾德臣;姜卫红;顾阳.微生物学通报,2019(02)

[9] 微生物细胞CO_2跨膜转运的研究进展. 张灿;杨高华;姜卫红;顾阳.生物加工过程,2017(06)

[10] 细菌双组分系统应答调控蛋白调控策略的多样性. 李雷;卫科科;姜卫红;芦银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05)

[11] 生物催化绿色制造精细化学品进展与实例. 陶荣盛;范文超;朱傅赟;原犇犇;姜卫红;杨蕴刘;蒋宇;杨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12] 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雷;姜卫红;覃重军;薛小莉;芦银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10)

[13] 地中海拟无枝酸菌“硝酸盐效应”的研究进展. 邵志会;赵维;王颖;丁晓明;王金;姜卫红;赵国屏生物工程学报,2015(06)

[14] 链霉菌属次级代谢调控相关的双组分系统研究进展. 芦银华;姜卫红.微生物学通报,2013(10)

[15] 产溶剂梭菌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顾阳;杨晟;姜卫红.生物工程学报,2013(08)

[16] DNA组装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雷;芦银华;姜卫红.生物工程学报,2013(08)

[17] 定点突变提高D-氨甲酰水解酶的可溶性表达. 袁野;蔡渊恒;姜世民;姜卫红.生物技术通报,2012(01)

[18] 微生物分解代谢物控制蛋白CcpA的研究进展. 吴艳;顾阳;任聪;杨晟;姜卫红.生命科学,2011(09)

[19] 细菌信号传导调控元件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芦银华;姜卫红.生物产业技术,2011(03)

[20] 枯草芽胞杆菌基因组混组方法. 杨俊杰;范文超;肖晗;关春鸿;曹传增;邵海峰;姜卫红;杨晟.生物工程学报,2010(10)

[21] 生物丁醇制造技术现状和展望. 顾阳;蒋宇;吴辉;刘旭东;李治林;李键;肖晗;沈兆兵;赵静波;杨蕴刘;姜卫红;杨晟.生物工程学报,2010(07)

[22] 合成生物学与工业生物技术 杨琛;姜卫红;杨晟;赵国屏中国基础科学,2009(05)

[23] 生物炼制中的科学难点——戊糖利用及其调控机制. 顾阳;杨琛;杨晟;姜卫红.中国基础科学,2009(05)

[24] 变铅青链霉菌内源线性质粒接合转移必需功能区的鉴定(英文). 许铭翾;朱颖旻;沈美娟;姜卫红;赵国屏;覃重军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10)

[25] 以技术集成促进生物催化技术转移. 杨晟;杨蕴刘;袁中一;姜卫红.生物加工过程,2006(01)

[26] 安普霉素的生物合成:辛二糖C7′-N上甲基甘氨酸来源. 许铭翾;朱颖旻;金志坤;武慧渊;李相丰;杨蕴刘;焦瑞身;姜卫红;吴厚铭;田威;白秀峰;赵国屏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6(01)

[27] 重组SARS冠状病毒M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张晓丽,王晶茹,张燕,陈茂林,张伟,杨晟,姜卫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12)

[28] 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染色体特性的脉冲场电泳分析. 马伟,姚玉峰,姜卫红,焦瑞身,赵国屏.微生物学报,2003(06)

[29] 头状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um caespitosus)ATCC27422染色体复制起始区(oriC)的序列分析与功能研究. 马伟,茅翔,卢捷,姜卫红,覃重军,赵国屏.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10)

[30]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of Cephalosporin Acylase from 假单胞菌属 sp. Strain 130. 丁怡,姜卫红,张淑平,茅翔,赵国平,子和.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04)

[31] 重组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表达和分离纯化. 俞浩,杨勇,张伟,谢幼华,秦峻,汪垣,郑华宝,赵国屏,杨晟,姜卫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08)

[32] 力复霉素产生菌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β-氨基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表达. 姚玉峰,卢捷,俞浩,赵国屏,姜卫红,焦瑞身微生物学报,2003(02)

[33] 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中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结构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录 卢捷,姚玉峰,姜卫红,焦瑞身.微生物学报,2003(01)

[34] 一株产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酰化酶菌株的筛选. 朱颂成,黄曦,赵国屏,姜卫红.微生物学报,2003(01)

[35] 除虫链霉菌复制起始区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 卢捷,马伟,茅翔,覃重军,姜卫红,焦瑞身.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06)

[36] 头状链轮丝菌染色体复制起始区的克隆和对变铅青链霉菌的转化. 马伟,茅翔,卢捷,姜卫红,焦瑞身,覃重军,赵国屏.生物工程学报,2002(06)

[37] 头孢菌素酰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规律. 王恩多,郑勇刚,李勇,姜卫红,杨蕴刘.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04)

[38] 利用同源重组建立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染色体的基因置换/中断系统. 丁晓明,张霓,田永强,姜卫红,赵国屏,焦瑞身.生物工程学报,2002(04)

[39] 伯克霍尔德菌 pickettii中D-乙内酰脲酶基因(dha)的克隆、测序及表达. 许祯,姜卫红,焦瑞身,杨蕴刘.生物工程学报,2002(02)

[40] 假单胞菌感染sp.130 GL-7-ACA酰化酶的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 茅翔,张菁,李勇,何宇炯,王恩多,杨蕴刘,焦瑞身,姜卫红,赵国屏.生物工程学报,2002(01)

[41] 原核生物中的信号传导与次生代谢. 高瑾,姜卫红,焦瑞身.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06)

[42] GL-7ACA酰化酶表达检测系统的建立. 李祥,张伟,茅翔,蔡煊,杨蕴刘,赵国屏,姜卫红.生物工程学报,2001(06)

[43] GL-7ACA酰化酶(C130)β亚基N端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及功能. 张霓,丁晓明,黄曦,王恩多,杨蕴刘,赵国屏,姜卫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06)

[44] 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中amrC/amkC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高瑾,王伟武,姜卫红,赵国屏,焦瑞身生物工程学报,2000(06)

[45] 蛋白质人为进化的研究进展. 戴明华,朱颖旻,姜卫红,赵国屏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04)

[46] Ca~(2+)和Mn~(2+)对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U-32次生代谢及激酶活性的影响. 邢小黑,姜卫红,王伟武,黄为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01)

[47] 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及其高效表达. 黄健强,陆雍涛,姜卫红,张菁,赵国屏,杨蕴刘.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01)

[48] 乙酸菌糖磷酸化作用的研究. 姜卫红,PattersonJohnA.微生物学报,1999(06)

[49] 青霉素酰化酶活性中心的定点突变. 戴明华,王恩多,谢雍,姜卫红,赵国屏.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9(05)

[50] 提高富含GC碱基DNA模板PCR扩增效率的方法. 邢小黑,姜卫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03)

[51] 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 刘洪波,姜卫红,杨蕴刘,赵国屏,焦瑞身生物工程学报,1999(03)

[52] 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的3-氨基5-羟基苯甲酸合成酶(AHBA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黄健强,姜卫红,赵国屏,杨蕴刘,焦瑞身.生物工程学报,1999(02)

[53] 微生物的自身耐药机制. 黄健强,毛应清,姜卫红,杨蕴刘.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06)

[54] 细菌磷代谢的分子调控. 夏琪,姜卫红.微生物学通报,1998(05)

[55] 大肠杆菌膦酸酯代谢途径中phnF基因的研究. 夏琪,姜卫红,刘扬,赵国屏生物工程学报,1998(03)

资料来源:

会议文献

[1] 热葡糖苷酶芽孢杆菌D型海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唐玮;黄鹤;陶荣盛;蒋宇;姜卫红;杨晟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2011

[2] 丙酮丁醇梭菌木糖代谢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途径优化. 顾阳;任聪;孙喆;杨晟;杨琛;姜卫红.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10

[3] 天蓝色链霉菌中参与抗生素合成及形态分化的孤立组氨酸激酶uHK01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芦银华;朱虹;何娟梅;郁珍瑜;姜卫红.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10

[4] 丙酮丁醇梭菌中多效调控因子CcpA的功能研究. 任聪;吴艳;顾阳;杨晟;姜卫红.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10

[5] 一种新型D-海因酶的发现及性质鉴定. 蔡渊恒;姜世民;杨晟;姜卫红.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2007

[6] 随机突变和高通量筛选D-氨甲酰水解酶耐热突变体. 余宏;李键;张大龙;杨晟;姜卫红;杨蕴刘.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2007

[7] 天蓝色链霉菌A3(2)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初步研究. 舒丹;王纬华;芦银华;姜卫红.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6

[8] 除虫链霉菌中阿弗菌素生物合成调控因子Avel的研究. 陈磊;芦银华;杨晟;姜卫红.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6

[9] 天蓝色链霉菌双组分调控系统JyA1/A2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芦银华;舒丹;王纬华;陈磊;姜卫红.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6

[10] 建设酶工程平台. 杨晟;袁中一;杨蕴刘;姜卫红.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2005

[11] D-氨基酸氧化酶和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的表达纯化和固定化. 郑华宝;王筱兰;陈军;杨晟;姜卫红;杨蕴刘.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2003

[12] 重组SARS冠状病毒M蛋白和3CL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王晶茹;张晓丽;杨晟;姜卫红.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2003

[13] 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工业用酶的研究进展. 杨晟;杨蕴刘;姜卫红.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2003

[14] 钩端螺旋体属2-甲基DL-苹果酸(Citramalate)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徐海;张玉臻;任双喜;缪有刚;郭晓奎;张怡轩;胡宝瑜;姜卫红;赵国屏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2002

资料来源:

社会职务

2007年1月1日,姜卫红担任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获得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6)

参考资料

姜卫红.中国知网.2024-10-29

姜卫红.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