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进入皖南山区,入南陵县境,这座山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因为从南看,它那参差屹立的三个巨大峰峦确象一个无比壮观的笔架。

简介

芜湖进入皖南山区,入南陵县境不久,便可远远看到一座山峰突兀在路西绵绵的群峦之中。这座山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因为从南看,它那参差屹立的三个巨大峰峦确象一个无比壮观的笔架。也有人叫它“破头山”的,大约是那三个石峰形似那面目狰狞的“破头夜叉”的缘故吧?

事实上,这座山原名“射的山”。这是一个显得深奥的名字。射的,就是箭靶子,别小看这座山,它在乐史编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连它的命名,书中也为它作了注释,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射候,是古代用布帛做成的屏风样的箭靶。用它的形状为山命名,确也相似。射的山所以成名并非仅仅形状奇突,还因为它是一座藏有宝玉的山。《太平寰宇记》记载说:“山有玉,在石壁内,取之者遇风雨而止。”山中果真有玉?藏于何方?一次我问随我同行的一位乡领导,他就在山脚下住。听到我的询问,他把我带到屋后,指给我看大山中间巨大石壁上的一小点白点,说那可能就是传说藏玉的所在。那一小块白虽然很小,在青黑色的石壁上却十分显眼。可惜离得远,无法看清。想靠近,已被山脚阻挡。几近垂直的石壁那样高那样大,徒手或借助绳索是无法接近去探索的。那位乡领导是个文化人,据他估计那小块白壁是长年堆积的鸟粪,因为上方的山洞中栖息着不少山鸟。传说中的玉可能静静沉睡在一个无人知晓的石壁中呢!多少次从山下过,我总想登攀看个究竟,但都未成行。我不由得想,不管山中是否有玉,就这藏有玉的记载就是射的山的一“宝”。它包含着一个哲理:你要得到宝玉,就要战胜风雨。它似乎也在嘲笑我:天晴时你尚望山兴叹,风雨中你必然寸步难行。没有决心和毅力,何必来山中寻玉。

笔架山的闻名还在于它是座卜占丰歉的神灵之山。县志记载道:“居人常于春节旦以山色占岁,射的白,霍山石斛(十斗)百;射的去,米千。”即是说元旦这天看石壁,颜色发白兆丰年,一斛米只卖一百钱。山岩发黑则兆歉收,一斛米卖一千钱。由这典故薄太后陵便有了“射的占丰”一景。“射的占丰”有无科学根据呢?我想前人的总结总有一定的道理。那巨大的山头是裸露的岩石,草木不生只覆盖着苔鲜,苔的发白发黑又与空气中的水分有关。立春之际,云气春讯萌动,又和当年气候相关。大自然是综合的生态,射的山头的颜色和气象肯定是有联系的。至于是否果真“射的白,霍山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自然又当别论了。这句民俗音乐只是旧时代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只能依凭山来卜占年成的真实写照。

日月飞驰,江山变迁。昔日的射的山今天已称为笔架山,用它卜占丰歉的古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解放后农民用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笔架山下的桂山乡,建起了杨村湖水库(又称“洪湖”),使库下几千亩良田旱涝保收,就是生动的证明。如果真有山神的话,射的山神也可以不必为自己的失名和古谣的被遗忘而抱怨了。

历史文献记载

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霍山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丹顶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丹顶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射的山《郡国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传云,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望似有白处,曾有胡人来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得。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射的山观梅

[南宋]陆游

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仙。

坐收国士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

此去幽寻应尽日,向来别恨动经年。

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

射的山观梅

[南宋]陆游

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照溪尽洗骄春意,倚竹真成绝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应笑走京尘。

即今画史无名手,试把清诗当写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