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2016年6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创始人。他研究涵盖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培养出潘云鹤、吴朝晖等人才。

1928年,何志均入读上海万竹小学。1938年,他进入上海大公职业学校高中机械科。1941年,何志均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不久他确立了学习电机的方向,由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较有名气,他请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介绍,转学到浙大电机系就读。1942年,何志均从上海出发赶赴浙南的浙大龙泉分校电机系读二年级。1943年夏他又跋涉到贵州遵义浙大电机系电讯组读三年级。1945年夏,何志均在浙江大学以电机系电讯组的第一名毕业,到昆明中央无线电厂担任甲种实习员,半年后应聘回校,在电机系任助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何志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较早晋升了讲师。1957年,何志均筹建无线电专业并任负责人,1960年创建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62年牵头研制浙江省首台电子管计算机ZD-1。1970年初,何志均带头开始筹建计算机专业。1978年,计算机专业独立成系,何志均出任系主任。1983年,他创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并任所长。1984年至1988年,何志均担任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他获得首届浙江大学教师最高奖——竺可桢优秀教师奖。1988年,他推动成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及"863"计划CAD集成系统的研发工作。2000年,何志均主动通过海外校友联系道富公司,并于2001年11月与之合作成立浙江大学道富技术合作中心。2015年8月,何志均参加了“云惠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并上台致辞。2016年6月2日,何志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2017年,浙大计算机学院在院史馆大厅为何志均树立了铜像。

何志均先后创建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子学和计算机高级人才,为中国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诸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5月13日,何志均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何志均入读上海万竹小学。1932年日军侵犯上海,何志均随家避居租界,只得休学在家,其间读了许多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今小说和一些常识书本。他复学时,语文、算术成绩一直到毕业都保持在全班前两名,特别是自然和史地常识。在上海上海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知识统考中,四年级的他考出六年级的水平。1935年,何志均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初中。初三时他接触到平面几何课,为它的逻辑构架和推理的严密所吸引,于是脱离了课堂的进度,进行自学,不到一学期就学完了全书;在初三余下的时间里,他学完了高中全部数学课程一一平面三角、立体几何、代数和解析几何。1937年,日军大举侵犯上海市,他父亲生病失业,全家迁回原籍余姚市乡下,留下何志均独自寄宿于上海舅父家。1938年,他进入上海大公职业学校高中机械科,在高中一年级,他课外自学了大学理工科微积分和微分方程两门课程的英文版课本,并都顺利地做完了习题。在高二、高三,他继续自学大学的普通物理、高等代数和高等微积分等。

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何志均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不久他确立了学习电机的方向,由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较有名气,他请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介绍,转学到浙大电机系就读。1942年,何志均从上海出发赶赴浙南的浙大龙泉分校电机系读二年级。当时龙泉分校只办到两年级。1943年夏他又跋涉到贵州遵义浙大电机系电讯组(相当于电讯专业)读三年级。他利用浙大尚为丰富的图书资源,自学了德国的“理论物理”和“电动力学”教本。王国松、钱钟韩蔡金涛等名师讲课各有独自风格,何志均受益匪浅。

工作经历

1945年夏,何志均在浙江大学以电机系电讯组的第一名毕业,到昆明中央无线电厂担任甲种实习员,半年后应聘回校,在电机系任助教。中国解放初期,何志均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较早晋升了讲师。

1952年,浙江大学被调整为单纯工科大学,把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组连同师生调整出去,何志均被作为年轻教学骨干留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何志均曾兼任电机系秘书,以后兼任浙大科研科科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何志均的教学工作仍满负荷,担任3门课的主讲。1954年学校接受何志均等有识之士的提议: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无线电、电真空、半导体、自动远动等方面的人才,学校决定在电机系试办无线电技术专业。何志均试办无线电技术专业时困难很大,主要是师资严重不足。一开始只有他和十几位刚从电机系提前毕业的年轻教师。后来学校在何志均的推荐和请求下,陆续从海内外聘来了几位无线电电子专家,到无线电技术专业担任筹建工作。何志均自己担任脉冲技术和无线电基础两门主课的组长和主讲。1954年开始,何志均连续三年,每年从电机系别的专业转一个班级到无线电技术专业来,开办无线电技术专业试点班。这三届无线电技术专业试点班的毕业生中,很多品学兼优者都被留下来成为无线电技术专业的老师。这样就基本解决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大问题。当然,连办了三年试点班积累的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为浙江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公开向社会招生创造了条件。1957年浙大电机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正式向社会招生。1958年电真空器件专业正式招生。1959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自动与远动专业正式招生。

1960年,何志均创办浙江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担任系主任。他较注重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带头参加各类实践,培养师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无线电系师生帮助建立浙江省电视台,合作开办无线电厂、半导体厂和电子管厂,促进了浙江省无线电工业的发展。同年,无线电系光荣地被评为浙江省文教系统先进集体。

1970年初,何志均带头开始筹建计算机专业。1978年,计算机专业独立成系,何志均出任系主任。1984年至1988年,何志均担任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年,何志均晋升为教授。在计算机系成立的同时,何志均即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师资。何志均根据实际情况,把浙大计算机系的发展重点定在“人工智能”和“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1983年,他创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并任所长。1987年获得首届浙江大学教师最高奖——竺可桢优秀教师奖。

晚年生活

2000年,年近80岁的何志均主动通过海外校友联系道富公司,并于2001年11月与之合作成立浙江大学道富技术合作中心。

2015年8月,何志均身患重病,坐着轮椅参加了“云惠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并上台致辞。2016年6月2日上午6时55分,何志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3岁。6月5日,何志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2017年浙大计算机学院在院史馆大厅为何志均树立了铜像。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下达给大学的科研项目并不多,如浙江大学的国家级项目只有三项:980项目,光仪系承接的,拍摄核弹爆炸过程的高速摄像机的研制;971项目,也是光仪系承接的,核潜艇中的光学仪器的研制;400项目,土木系承接的,抗核爆炸的工程建筑结构研究。当时无线电技术专业开展的大多数科研是结合专业教学自筹的课题。记得当时无线电专业主要的科研是,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演示仪器、实验装置和电子测量装置的研制。几乎每位老师都参加了这样的科研。青年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无线电技术专业当时最有影响的科研课题是由何志均牵头,组织十几位老师,花了三年多时间研制的ZD-1数字电子计算机,属校级课题。当时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60年,中科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仿苏“BESM”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该机有3000多个电子管,机器占据了一整层建筑,冷却机房又占了一整层。这是国家级的大型科研工程。ZD-1是参考苏联M3计算机的性能指标,自己设计的,定位为中小型的电子管计算机。1966年5月,浙江大学的计算机ZD-1研制成功当时这台机器有两个比人还高一头的机柜,占了整整一个机房。机器有300多个电子管,1000多个半导体二极管,有100多个插件。1958年-1959年,何志均因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派出邓汉馨,张毓鹍,戚贻孙等带领青年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参与浙江省电视台的建台工作。他们同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共同完成了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选定和安装调试。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浙江电视台建成开播。当时,浙江是中国少数几个能开播电视节目的省份之一。

何志均从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向,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将对推动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他于1982年选定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作为第二个重点长远研究方向,并将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结合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之中,从而研制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研究生张宁在他的指导下,于1985年研制成功“二、3D软件生成显示软件包”,在图形裁剪、真实感图形处理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1986年,承担国家机械委“七五”重大攻关项目“VAX系列(UNIX)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系统的研究”,这标志着何志均和石教英等教授领导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国家计委于1988年在浙江大学建立了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重点实验室,由此,该实验室成为中国的重要研究点。与此同时,何志均将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用于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他指导的博士生陈纯经历5年的努力,于1989年研制成功“丝绸印染CAD/CAM系统”,达到了当时国际的领先水平,并在生产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国家机械委“七五”重大攻关项目的成功,何志均竞争国家“863”重大课题“CAD/CAPP/CAM集成系统软件研发项目”的招标获得成功。由此,他和董金祥把CAD的研究引向更高一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除了原有CAD需要进一步提高以跟上当时国外先进水平以外,CAM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都是要新开辟的,还要进行更先进的工程数据库和许多不同大型软件集成技术的研发。何志均让他的10多位博士生分别承担这些重大项目,并以40名硕士生组成团队。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CAD/CAPP/ CAM集成系统软件”于1997年研制成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CAD系列软件在400多家企业中得到应用,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为工程数据库研发的新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O0DB)的原型,也接近了国外OODB的指标,由此,浙江大学在数据库研究这一国际软件界的重要分支上迈进。此后,团队在董金祥的带领下,持续不断地研究并取得成果,成为中数据库研究的一个重要据点,承担国家“863”这方面的重大相关项目。何志均认识到,当时所瞄准的国外同类产品又有了大的拓展,而中国产品自身缺乏推广的后劲,这也是中国跟踪项目的通病。他认定,应该和国外企业在开发上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方能缩小差距,并能与世界的发展同步前进。为此,他积极寻找与世界软件最发达的美国企业合作的机会,终于由他牵线与美国第一大开放式基金服务公司一一道富公司进行合作。他让杨小虎、周波、孙建伶、李善平带领学生组成精干团队,于2001年年底组成“浙江大学道富技术中心”,由潘云鹤校长和何志均担任中方理事:技术中心”接受一个道富认为很艰难的任务,仅仅几个月,“技术中心”就很好地完成了软件的开发,并让道富银行投入金融交易实际应用,创造了很高的效益,由此大大清除了道富银行对浙江大学存有的顾虑;此后新任务源源不断而来,而加入“技术中心”的浙江大学学生,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由初始时的15人到2005年年底已近200人。2003年8月,美国CIO杂志以“一朵IT奇葩在中国开放”为题对“技术中心”进行了专门报道。科技部于2004年春召开会议以推动中国软件对欧、美出口事业,而此时浙江大学已经有所突破了。

重视教学

何志均不但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重视实践教学。他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每门专业主课都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分室,提倡年轻助教要以实验室为家,每门主课要开出三个以上的实验。实验说明书要教材化,学生在实验前要接受实验室老师的抽查提问,没准备好的同学不能参加本次实验,待日后补做。实验报告要上交批分。他也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他亲自跑到国家电子工业系统的著名大厂:如南京714通讯设备厂,武汉710通讯设备厂,成都741电子测量仪器厂以及上海亚美微波器件与设备厂等国家级的大厂签订长期厂校合作协议。这些工厂以及本省的多家无线电电子设备厂成了浙江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人才培养

1963年,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搬到六和塔旁的三分部办学。何志均住在二平舍201室,紧挨着学生的宿舍,他便常去学生宿舍串门。有一个冬天特别冷,他看到很多同学的床上没有床垫,只有一条单薄的棉被,他立即组织有关部门采购了稻草,分给学生们作床垫。在得知有不少同学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而现有的助金偏低后,他立马与系领导商量提高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解决后顾之忧。看到班里的同学对某门功课觉得特别吃力时,他就布置班级同学互帮互学。

1978年,何志均先生在浙江大学创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校训,四十年来先后培养了以潘云鹤、陈左宁、陈纯、吴朝晖四位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大批专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学科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获A+佳绩。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原校长潘云鹤是何志均在浙大计算机系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生。浙江大学时任校长吴朝晖的本科、硕士、博士论文都是何志均指导的。 1987年,何志均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杨涛和童学军两篇有关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论文,被国际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录用发表。2004年,何志均曾拿出积蓄,在浙江大学设立了“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何志均教育基金”,奖励浙江大学的优秀学子。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何志均热心公益助学。2015年11月23日,何志均、薛艳庄夫妇拿出他们一生积蓄500万元,作为浙江省云惠基金会的的启动资金,设立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学前教育的公益基金,致力于帮助杭州市以及浙江省内的外来务工家庭,为他们的子女在大学前教育阶段的求学提供支持。

家庭关系

获得荣誉

1987年,何志均获得首届浙江大学教师最高奖——竺可桢优秀教师奖。

人物评价

何志均不仅是学业和科研上的导师,更是我们精神上的人生导师,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何志均教授的学生、时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 杨小虎评)

参考资料

计算机科学家何志均逝世.搜狐网.2025-11-11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一个浙大计算机实验室与网新不得不说的故事.浙大网新.2025-11-11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断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缅怀学院创始人何志均教授和姚庆栋教授.微信公众平台.2025-11-11

何志均:创建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浙江大学.2025-11-11

无数浙大学子的老师何志均教授逝世.今日头条.2025-11-11

浙江大学何志均教授因病去世 他开创了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浙江新闻频道.2025-11-11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杭州大学校长薛艳庄逝世,享年96岁.澎湃新闻.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