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园(英文名:Kungming Botanical Garden ),始建于1938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立足云南省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脉南段,地址为云南省昆明北市区黑龙潭畔。园区开放面积44公顷,分为东、西两个园区,全园共收集保存活体植物10406种(含品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昆明植物园位于东经E102º44’15.2”—E102º44’47.3”,北纬N25º07’04.9”—N25º08’54.8”,属于中亚热带内陆高原气候。昆明植物园主要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特有及重要经济植物,以资源植物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研究方向。

1944年,昆明植物园开始温室建设;解放后,昆明植物园于1951年修建了271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温室;1959年,昆明植物园加修了侧边温室,温室扩大到400m²,引进兰科秋海棠科仙人掌科景天科热带植物。1983年,昆明植物园西园开始修建新的展览温室群。1986年竣工后,吴征镒院士沿用典故将其题名为 “扶荔宫”。昆明植物园于2001年建成了中国首个面积320m²植物科普馆。2011年,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迎来提升改造,次年6月竣工验收。2015年,昆明植物园小型自动气象站在园区内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次年,植物配置及配套工程完毕,重新开放。2020年6月,昆明植物园植物科普馆完成升级改造。2023年9月,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首次开花。

昆明植物园作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积极推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成为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中心,引领全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建园以来,昆明植物园承担各类项目1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培育新品种150余个,出版专著90余部。昆明植物园曾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普研学联盟十佳品牌基地”“国际杰出茶花园”等17个荣誉称号,每年吸引80余万人次前往开展各类活动。

历史沿革

园区发展

1938年,昆明植物园始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44年,昆明植物园开始温室建设,俞德浚老先生用引种秋海棠的经费500美金建成了最早的温室,当时叫“暖房”,面积12平方米。解放后,昆明植物园于1951年修建了271m²的砖混结构温室,位于今山茶园。

1959年,昆明植物园加修了侧边温室,温室扩大到400m²,引进兰科秋海棠科仙人掌科景天科热带植物,初步形成特色。1983年,在昆明植物园西园开始修建新的展览温室群,1986年竣工后,吴征镒院士沿用典故题名为“扶荔宫”。20年后,扶荔宫变化不大,门口的植物已经长得很大。昆明植物园于2001年建成了中国首个面积320平方米植物科普馆。

2011年,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迎来提升改造;3月,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改造项目获中国科学院基建批复并在修缮专项立项,获国家财政部经费支持,总投资2190万元。4月,根据荷兰专家方案由云南省设计院完成细化设计;5-7月,完成勘察、拦标价及招投标。7月26日开工建设,2012年6月13日竣工验收。施工全程有监理和审计。完成主体温室面积4025m²,包括Ⅰ、Ⅱ号温室及观光走廊等,并对部分区域进行改造或装饰。

2015年3月9日,昆明植物园成立“扶荔宫”温室群景观建设项目部。2015年12月,昆明植物园小型自动气象站在园区内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2016年,植物配置及配套工程完毕,重新开放。2020年,扶荔宫温室群进行了更新,大门处如果细心查看,老门头和老纳凉亭依然存在。2020年6月,昆明植物园植物科普馆完成升级改造,2021年,昆明植物园新建种子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书吧。

2021年8月,昆明植物园内五针白皮松首次结实,标志着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初步成功。2021年11月8日至21日,昆明植物园西园临时闭园进行管养维护,11月22日恢复正常开放。2023年9月,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首次开花,标志着毛果木莲在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对其迁地保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办公地点变迁

1938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成立,下设苗圃(即昆明植物园的前身),行引种和栽培功能,办公地点就在隔壁黑龙潭公园黑龙宫里。1940年,昆明植物园的山茶园周围的土地划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用地,办公室也盖起来了。

1955年以后,昆明植物园迎来大发展时期,园区面积扩大,工作渐渐从东园移到西园。改革开放后,开始修建了办公区。左为办公楼,右为学术报告厅。2017年,新的昆明植物园大楼投入使用。

大门的变迁

1951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被人民政府接收,改组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昆明植物园建设起来,大门是设在今东园山茶园侧边,研究所2号门对面。改革开放后,昆明植物园迎来了发展的春风,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加。1987年,昆明植物园东园大门的位置改到了研究所的1号门遥遥相对。

1996年,昆明植物园正式对公众开放,昆明植物园西园的北门成了植物园主入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北门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2009年,借着建设昆明植物园羽西杜鹃园的机会,改造了昆明植物园西园出入研究所综合区的大门出入口。2011年,昆明植物园东园大门纳入山茶园提升改造工程,进行了翻修。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昆明市植物园立足云南省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脉南段,地处云南“植物王国”首府昆明北市区黑龙潭畔,位于东经E102º44’15.2”—E102º44’47.3”,北纬N25º07’04.9”—N25º08’54.8”,海拔1914~1990米。昆明植物园园区开放面积44公顷,分为东、西两个园区。

气候情况

昆明植物园属于中亚热带内陆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1006.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3%。

植物资源

截至2022年5月,昆明市植物园共收集保存活体植物10406种(含品种)。截至2023年10月,昆明植物园昆明园区收集保育全球特别是我国中国西南地区重要植物资源8840余种及品种。昆明植物园丽江市园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通过就地保护保存原生植物2300余种,通过近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保育横断山脉地区重要植物900余种。

园区分布

昆明植物园含两个园区,分别是位于滇中高原的昆明园区和位于滇西北高原的丽江园区。昆明园区位于昆明北郊黑龙潭风景区,占地面积1018亩。丽江园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西南山地”东南部及滇西北核心区域,占地4073亩。

昆明植物园昆明园区已建成山茶园、岩石园、竹园、单子叶植物园、中-乌全球葱园(昆明中心)、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百草园、蔷薇园、木兰园、金缕梅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壳斗园、樟园、裸子植物园、醉鱼草园、名人名树园、秋海棠园、扶荔宫温室群(包括主体温室、隐花植物馆、青苔地衣馆、兰花馆、食虫植物馆等)、报春凤仙溪流区、禾草区、高山植物区及自然植被区共28个专类园和展示区。昆明植物园丽江园区已建成乡土树种专类园、玉龙本草园、高山特色花卉专类园、珍稀濒危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及自然植被区共5个专类园和展示区。

运营情况

昆明植物园2022年度园区经营收入总金额达919.05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扶荔宫讲解收入占比约44%,开放方式为人工讲解,每天限流200人;东西两园门票收入占比约56%;科普活动、文创产品、草木百兼馆咖啡、停车场等收入占开放总收入比例的16.5%。

主要景观

裸子植物园

裸子植物是指种子无果皮包被、种子成熟时裸露的种子植物,人们常见的苏铁、银杏、松柏等即为裸子植物。全球现存的种类虽不多,约1100种左右,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造林、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裸子植物园(Gymnosperm Garden)始建于1979年,占地35亩,已栽培展示有裸子植物10科40属200余种。其中有银杏(Ginkgo bilob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 云南龙蜥)、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等国家级保护植物30余种及大叶南洋杉(Araucaria bidwillii)、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等国外种类50余种。此外,本区还展示了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世界五大园林树种之一的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等观赏树种。

扶荔宫

扶荔宫是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昆明植物园 “温室群” 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后由吴征镒院士命名为 “扶荔宫”。因多年失修不能适应对外开放需要,2011年获中科院财政部修购专项经费支持进行改扩建,2015年与植物医生合作。改扩建后的 “扶荔宫” 由多个场馆组成,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温室群,成为植物多样性研究、展示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

中乌全球葱园

中乌全球葱园(China-Uzbekistan Global 葱属 Garden,简称:China-Uzbekistan GAG)由位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的昆明中心(China-Uzbekistan GAG-Kunming Cente)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塔什干中心(China-Uzbekistan GAG-Tashkent  Center)组成,主要进行葱属(Allium)植物的收集、保护、研究和展示。中乌全球葱园昆明中心和塔什干中心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建成对外开放。

蔷薇园

蔷薇园占地30亩,收集展示蔷薇科植物25属100余种,有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及秋季果实妍丽的植物,还有具保健药用价值的野生果树。蔷薇园是植物园中花量多、色彩丰富的景色,春天多种花交替开放,构成绚丽多彩的野蔷薇世界。

百草园

百草园因“神农尝百草”而得名,始建于1979年,是一个收集、保育和展示中国西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专类园。园区占地45亩,已收集三七(Panax notoginseng)、滇重楼(Paris pophylla var . 云南龙蜥)、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等重要药用植物171科592属1000余种。该园按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设计,通过曲径通幽的游览步道、休息曲廊、景观水池将园区自然分割成“神农本草” “滇南本草”  "传统药用植物”、 “芳香药用植物”“牡丹芍药” 等10余个风格独特的药用植物定植区。

山茶园

山茶园(Camellia Garden)始建于1950年,占地面积66亩,是昆明植物园建立的第一个专类园,也是最具特色的专类园之一,是我国收集云南山茶花品种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专类园,园中栽种的大部分云南山茶花树龄均超过70年。山茶属植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Camellia sinensis)、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C. oleifera)、世界著名的花卉山茶(C. japonica)、云南山茶(C. 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都是山茶属植物。山茶园分为八大展示和收集区:华东山茶区、茶梅区、云南山茶区、精品茶花区、国际友谊茶花园、野生种质资源收集区、山茶专类苗圃以及以金花茶(C. nitidissima)为代表的热带山茶保育温室。山茶园先后获得了国际杰出茶花园(International Camellia Garden of Excellence)和昆明市花科普精品基地等称号。春节期间,在昆明植物园观赏昆明市花(山茶花)成为了市民的一种例俗。

岩石园

岩石园(Rock Garden)始建于1999年,历经3次改造,面积约1400平方米,共由7个展示小区组成,是以岩石及岩石植物为主,模拟展示云南省境内的溶洞金沙江河谷丹霞地貌和古河床沙砾鹅卵石地貌等为主题的专类园。园区利用水生植物区旧建筑废弃地建设而成,主体采用石灰岩、红砂岩、鹅卵石、风化石等几种石材堆砌而成,其间收集展示以滇中地区耐旱的岩生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如蔷薇科(Ros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蓼科(Polygonaceae)、龙舌兰亚科(Agavaceae)的一些种类,现已收集展示各类植物300余种。这里的植物利用物种本身天然特性,在园艺上进行了适当的修剪和整形,虽经雕琢但浑然天成,与古朴厚重的岩石形成了相得益彰、温馨静雅、朴实大气、风格别致的搭配组合。

竹园

竹园(单穗旱莠竹 Garden)位于昆明市植物园东园内,与岩石园、葱园相邻,面积约3亩,包含竹类展示区和周边环湖带。目前竹园收集展示竹亚科50多种,有丛生竹散生竹,有的竹子高大如乔木,如慈竹(Bambusa emeiensis);有的竹子低矮如地被,如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i);有的竹子观秆,如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lacrima-deae)、龟甲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有的竹子观叶,如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等。

羽西杜鹃园

靳羽西杜鹃园(YUE SAI 杜鹃花属 Garden)建成于2009年3月,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国高档化妆品牌羽西合作共建。以天然药用植物成分独树一帜的羽西品牌自2008年起,荣誉赞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支持其在美容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

羽西杜鹃园是独具云南高原特色的专类园,园区占地面积33亩,以游道和溪流分割成多个自然和谐、色彩缤纷的杜鹃花保育展示区。目前,栽培了205种及品种,其中野生杜鹃62种。此外,还展示了昆明植物园培育的‘喜临门’、‘流光溢彩’、‘金踯躅’等6个新品种,是集科研试验观察、物种保育、科普展示为一体的杜鹃花专类园。

观叶观果园

观叶观果园是中国第一个隶属于园艺学范畴的、以观赏植物的叶片及果实形态和色彩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专类园。始建于2005年,占地面积42亩,用游道、人行栈道及观景台、人工溪流分割为:银杏黄叶区、槭漆红叶区、忍冬荚蒾观果区、蓝果树油橄榄色叶区、水景飘叶溯流区、盘木瓜品种收集区、种质保育区等7个功能区。已定植了70科160属的观叶观果植物400余种。在园区内游客不但可以领略到多彩的植物世界,同时还可在人行栈道、观景台、溪流两侧等场所进行漫游品赏、登高远眺、摄影留念、驻足休憩。

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物种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简称 PSESP)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因长期受到自身因素限制和外界因素干扰、破坏,呈现出种群退化和个体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单元,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种群数量少、受人为干扰严重是极小种群植物最显著的特点。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占地21.3亩,始建于2015年。这里展示都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的明星物种,如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滇桐(Craigia 云南龙蜥)、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等,还有观赏性较好的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广西火桐(Firmiana kwangsiensis)等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国家级保护植物(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5种,对其开展长期的科学管护、生长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建立完整科学档案;同时研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活植物栽培保育规范,指导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工作。另外,整个园区配置了槭树科漆树科芸香科苦楝木科等色彩丰富的物种作为上中层的景观树,芝樱(Phlox subulata)、紫娇花(Tulbaghia violacea、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as)、石蒜石蒜属 radiate)等开花艳丽的草本作为地被,共栽培植物近80种,整个园区既能很好展示研究、保护的成果,又可以反映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美、具有的深刻教育意义。

木兰园

木兰科植物是植物学界瞩目的原始被子植物门,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作为资源植物,多数种类具有芳香、药用、木材、绿化等多种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云南是木兰科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种类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达12属78种。木兰科植物树形美观,花朵硕大、芳香,为云南八大名花之一。木兰园(木兰花 Family Garden)始建于1975年,本园占地23亩,共收集该科植物12属115种,其中有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中华木莲(Manglietia decidua)、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yunnanensis)及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等20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木兰园是国内收集栽培木兰科植物最多的专类园之一。

金缕梅园

金缕梅园是昆明植物园最具特色的园区之一,是春城昆明靓丽的一张名片,收集了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马蹄荷马蹄荷属 populnea)、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水丝梨水丝梨属 sinensis)等金缕科特色植物。沿着主干道栽培了788株枫香树树(枫香树属 formosana),形成了著名景点枫香大道。枫香树曾是金缕梅科植物,也是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林”,每年10月至12月中旬间叶片变色,并与周边的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植物、二球悬铃木悬铃木属 × acerifolia)、梧桐(Firmiana simplex)等彩叶树种交相呼应,霎时光彩流离、色彩斑斓、落叶缤纷,充分体现中国西南山地“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季的特色。

壳斗园

壳斗园(壳斗科 Garden)位于整个昆明植物园最高的位置元宝山顶,占地面积25亩,为最近才划分出来的园区。它原先是一片滇中高原常见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以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黄毛青冈(C. delavayi)、白柯(Lithocarpus dealbatus)、化香树化香树属 strobilacea)为优势的森林植被。这种群落在昆明周边的山区极为常见,如果没有人为破坏,那么将成为当地最好的森林,如昆明西山、筇竹寺、黑龙潭。在历史上,这片林子人为干扰极为严重,后来植物园建立后实行保育,逐渐恢复成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化香树、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并大力引种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锥栗(C. henryi)、白穗柯(Lithocarpus craibianus)、白柯西畴青冈(Cyclobalanopsis sichourensis)、毛斗青冈(Cyclobalanopsis chrysocalyx)、滇青冈槲栎(Quercus aliena)、灰背栎(Q. senescens)、锥连栎(Q. franchetii)、高山锥(Castanopsis delavayi)、大叶锥(C. megaphylla)、元江锥(C. orthacantha)等壳斗科植物,杂以银杏(Ginkgo bilob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榛(榛属 heterophylla)、直干蓝桉(Eucalyptus globula subsp. maidenii)等树种。林下粗放式管理,仍保持着原貌,形成了半野生半人工的幽闭环境,吸引众多的鸟类和小动物在此栖息、取食。

以上仅为昆明植物园部分景观。

文化活动

原创传统大型综合性科普活动

2022年1月22日—2月28日,昆明植物园“山茶展颜春光润流年笑掷景气新”——昆明植物园第十九届山茶展举办,山茶展期间各类茶花竞相绽放,游人如织。还定期推出“猜灯谜、对古诗”科普活动六场,约有2.6万游客参与。

2022年5月1-31日,昆明植物园“郁郁葱茏荟春城生物多样萃华夏”第四届葱属植物文化艺术展举办,有传统展览、科普视频展示,还有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云南青少年交响乐团多场次草坪、鲜花音乐会,线上线下近40万游客参与。

2022年7月24日,昆明植物园建所84周年之际举办“栉风沐雨新征程奋进喜迎二十大”——第三届植物家园开放日,活动由扶荔宫优惠讲解、SCA科普讲坛、植物科普馆和所史馆免费讲解、党员先锋岗科普咨询服务、文创产品售卖优惠等组成,吸引2500余人入园参与。

科技周等惠民型综合科普活动

2022年5月21日,昆明植物园参加2022年“云南省科技周”开幕式科普集中示范活动,昆明植物园科普团队赴大理白族自治州,普及园区课题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系列文创产品及最新科普研学教具等。

2022年5月23日,丽江生物多样性国家站/丽江高山植物园应邀参加丽江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展示宣传手册、标本及活体植物,讲解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知识。

2022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云南省植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昆明植物园等多家单位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开展科普联展活动,约4.4万人在线参与互动。

2022年10月22日-12月31日,“枫叶飘红万物知秋”昆明植物园2022年枫叶季科普活动,昆明植物园启动枫叶季活动,推出枫叶主题花艺美学体验课、咖啡系列主题体验课、SCA科普讲坛——家庭绿植栽培与养护系列、学生秋季研学任务单、“秋色”摄影比赛、枫林音乐会等活动,约有11.48万人入园参观游览,线上活动也受到0.32万余人关注。

“引进来、走出去”特色科普活动

2022年7月28-8月18日,“昆明植物园开展2022年“暑期去哪儿”系列科普活动,连续开展三期“暑期去哪儿”系列科普活动。前两期活动招募51位6-12岁小朋友,围绕自然游戏、科学观察、自然体验和亲子夜游夜宿展开;最后一期活动有20位10-15岁的小朋友参与,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明星物种为探秘对象,学习野外科考攀树技能和植物组培初级技能等。

形象标识

昆明植物园形象标识。

参观信息

门票收费(2020版)

参考资料

开园时间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综述

昆明植物园从1944年开始开始温室建设,经过70余年,几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与发展,“扶荔宫”温室群以其独特的造型、合理的布局、多样的种类、丰富的景观、科学的内涵,已成为中国国内外独具特色的现代展览温室群,成为了开展物种保育、科研试验观察、知识传播与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

科研价值

昆明植物园作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昆明植物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研究,成为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中心,引领全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科学拯救与有效保护。

昆明植物园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发表大量论文,获授权众多发明专,培育植物新品种,出版专著,制定国家行业标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昆明植物园内的科研平台,如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丽江森林生态系统站等,为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和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9月,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首次开花,标志着毛果木莲在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对其迁地保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保护价值

昆明植物园以迁地保育该区域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植物保育。例如,建成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温室,重点收集保育不能在昆明露天进行栽培,原产热带、南亚热带和需要高温高湿环境条件的极小种群野生物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建成滇西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体系,通过就地保护、近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保育了大量原生植物和重要植物。

昆明植物园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扩繁,如对云南梧桐旱地木槿藤枣属等极小种群植物进行繁育,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在全球变化下背景下,丽江园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和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长期野外观测和研究,并重点开展横断山脉地区重要植物的迁地保护、引种驯化、资源发掘利用试验示范工作。昆明植物园已通过就地保护,保存了原生植物2300余种,通过近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保育了横断山地区的重要植物900余种。

科普教育价值

昆明植物园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拥有中国首个面积320平方米植物科普馆,并于2020年6月完成升级改造,2021年新建种子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书吧。开展各类型科普活动,包括原创传统大型综合性科普类、科技周等惠民型综合科普类、“引进来走出去”特色科普类、合作示范型科普类等,惠及大量线上线下受众,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昆明植物园每年吸引大量人员到昆明植物园开展科研合作、教学实习、科普活动和观光休闲,为科普教育做出了贡献。

生态价值

昆明植物园立足云南高原横断山脉及邻近地区,面向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收集保育来自全球、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植物资源,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昆明植物园丽江园区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西南山地”东南部及滇西北核心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野外观测和研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化和旅游价值

昆明植物园拥有多个专类园,如山茶园、岩石园、竹园、水生植物园等,为人们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去处。每年到昆明植物园开展科研合作、教学实习、科普活动和观光休闲人数达80余万人次。昆明植物园成功创建AAA级景区,开放运营探索多元化,在履行社会公益效益的同时,对内对外拓宽创收途径,如开展科普门票/讲解/活动、园区增设充电宝及自动售货机、电瓶车观光游览服务、苗木、文创、科普书籍、咖啡售卖等业务,以及承接各大银行及政府机关的团建、党建活动、草坪婚礼、夏季草坪音乐会、秋季枫香林音乐会、盛夏老年公益健身走、草坪营地帐篷租赁、植物铭牌制作等业务,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主要成就

建园以来,昆明植物园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省部级重点项目等1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120余项,培育植物新品种150余个,出版专著90余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个。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以上仅为部分荣誉)

参考资料

昆明植物园形象标识.昆明植物园.2024-10-20

第一季 | 假如老照片可以穿越时空,昆明植物园会是怎样的呢?.昆明植物园.2024-10-20

2014年报.kxyj/zlxz/wxzl.2024-10-20

开放时间(2020版).昆明植物园.2024-10-20

专类园(区).昆明植物园.2024-10-20

园区简介 昆明植物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成长历程.昆明植物园.2024-10-20

昆明植物园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1-06-2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毛果木莲迁地保护初步成功.中国新闻网.2024-10-20

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首次结实-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2021-08-11

昆明植物园闭园改造 西园22日恢复开放.今日头条 都市时报.2021-11-08

2022年年报.kbg.kib.cas.cn.2024-10-20

2022年昆明植物园年报.昆明植物园.2024-10-20

裸子植物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扶荔宫简介.昆明植物园.2024-10-20

中乌全球葱园(昆明中心).昆明植物园.2024-10-20

蔷薇园(最新版).昆明植物园.2024-10-20

百草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山茶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岩石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竹园(最新版).昆明植物园.2024-10-20

羽西杜鹃园(最新版).昆明植物园.2024-10-20

观叶观果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木兰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金缕梅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壳斗园.昆明植物园.2024-10-20

门票收费(2020版).昆明植物园.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