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生(1921年12月29日-2013年3月5日),中国探空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航天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高中毕业后,杨南生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3年,他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7年,他赴曼彻斯特大学深造,选定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1950年,他博士毕业后回国,工作于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1958年秋,杨南生开始负责运载火箭的设计。几年中,他率领团队先后研制成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T7M、T7、T7A探空火箭,与导弹研制部门并行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1964年,杨南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一T7A的发射。

1964年,杨南生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工作,获6次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1965年,杨南生攻克了药柱发生裂纹的技术难关。随后,他主持了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其中有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两级发动机。1984年,杨南生任技术顾问。同年4月,中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年,杨南生荣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他被国际宇航科学院选聘为院士;1989年,他又被授予名誉教授称号。2013年,杨南生逝世,终年91岁。

杨南生作为技术负责人,他领导研制了十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还主导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同时,他还主持了一系列为固体火箭技术预研项目。杨南生的主要作品包括《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力学与弹塑性断裂》等论著。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杨南生1921年生于仰光市,祖籍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县),其父任仰光中学校长。他1岁多随父母回国,因父亲求职无着,长期往返于北京和福建省两地,直到1929年上小学后,才在北平市安定下来。七七事变前夕,父母又南迁福建,为不影响他的学业,留他在北平就读,寄居在舅父家中。

受父亲和二舅父(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知名教授萨本栋)的熏陶,杨南生中学时期就立志要学好科学,为祖国效力,在全北平市高中生数理化会考中得了第二名。七七事变后,北平日伪政府令学校开设日语课,杨南生抵制,不参加日语学习;还退出参加多年的校排球队。在汉口失守后,北平的汉奸政府组织“庆祝”游行,他拒绝参加。学校给他记大过惩处,他也不在乎。

辗转西南联大与英国深造

1939年,北平市已完全被日军统治。杨南生即将高中毕业,大舅父力劝他留北平升学,杨南生则决意去大后方。高中一毕业,他离开北平去上海市,取得一份英国护照,才得以通过日军封锁,从海路到越南,再辗转进入昆明市,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就读。杨南生爱科学,尤迷航空,所以选择航空为志愿。但是,当他了解到国民政府的航空业只修不造,就转入西南联大机械系学习。1943年暑期,杨南生修完了机械系课程,受聘到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工务员。1945年,他又回母校任材料力学助教,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南生于1946年夏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市,为刚回国的钱伟长开设的现代应用力学问题新课程当助教,受其影响,坚定了他从事力学研究的志向。在昆明市求学和工作期间,他参加过一二一运动和“反饥饿”游行。

1947年,杨南生考取公费留学,赴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出国前,他征询了钱伟长的意见,选定了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到英国后,杨南生参加了左派学生的反蒋活动,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支德喻等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留英分会”(简称留英科协),旨在介绍新中国,促进留英学生学成回国参加建设。1950年,他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社会主义者协会”主办的活动中,作了“新中国概况”的报告;在留英中国学生会曼彻斯特分会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主办的“中国艺术展览”活动中,作了报告,用幻灯片介绍了北京。经过3年的学习,他于1950年以《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论文获取博士学位。学业刚一结束,杨南生便准备回国。经过斗争,他与妻子及同学数人,才得以持一份“无国籍人士”护照离英,转经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50年10月回到中国。

国产汽车材料开发

回国以后,杨南生谢绝了几所院校的聘请,选择了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的工作,并被任命为汽车材料试验科科长。1953年10月,他又转到中国一汽,任中央实验室主任。他给实验室和设计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金属材料机械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学等课程,并自编了10万余字的讲义。在工厂基本建设时期,他除了实验室的自身建设工作以外,还配合开展全厂基建用材选配工作。工厂投产后,他领导中央实验室全体人员投入生产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的紧张工作,千百种材料都需由他们试验分析,决定取舍,或者确定代用材料;或者提出性能指标去试制。他们从材料方面保证了这第一台汽车的顺利诞生。在此期间,他被选为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于1956年9月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开创中国火箭事业

1956年9月,杨南生调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高温塑性力学研究,曾发表《三七黄铜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等论文。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遵照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组建卫星研制机构,杨南生被委任为第一设计院负责人之一,负责运载火箭的设计。同年11月,该院南迁上海市组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杨南生任副院长。几年中,他率领科技人员和生产工人,先后研制成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T7M、T7、T7A探空火箭,与导弹研制部门并行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调整了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决定首先把重点放在探空火箭研制上。上海机电设计院的任务遂转入探空火箭研制。在杨南生的主持下,先设计了一种有控制的T5火箭,但因条件限制,仅试制出模样弹,随后就下马了。在总结了T5火箭的经验教训后,1959年四季度开始研制无控制的T7火箭。

1960年2月,杨南生团队自行研制的T7M这一试验型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它使用液体主发动机、固体助推器,起飞重量190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同年9月,又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实用型探空火箭T7。它是在T7M的基础上研制的,也是由液体主发动机和固体助推器串联成的两级无控火箭,起飞重量1138公斤,飞行高度约60公里。由T7火箭改进设计后的T7A火箭不久也研制成功。它作为中国液体探空火箭的基本型,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上天以前进行高空探测的重要工具。以T7A为基础改装的气象火箭于1963年12月发射成功,其起飞重量1145公斤,飞行高度在60—115公里范围内变动,携带探测仪器重量最大可达40公斤。

1964年7月19日,杨南生亲自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一T7A的发射。在火箭起飞前,由中科院生物所送去的一批白鼠,以及装有各种生物的试管,被放入火箭头密封舱内。火箭带着这批生命,到达70公里高空后,又随着降落伞返回地面,揭开了中国火箭生物试验的序幕。

攻克固体火箭技术难关

1964年8月,杨南生再次接受调动,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今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任副院长,担任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四分院的固体发动机被选为“长征”一号火箭的第三级,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没有入轨发动机,火箭第三级就需要承担起入轨发动机的任务。为此,该院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杨南生被任命为组长。为了解决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试车及冲击、振动等试验,1965年7-8月里,他们取得了6次飞行试验全部成功的佳绩。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有能力自行研制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发动机,这是固体火箭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杨南生带领几位助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对于工作时内外壁温差很大的探空火箭液体燃料主发动机燃烧室壁,进行了应力分析研究,解决了液体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的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以《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内壁应力分析》为题,发表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内部刊物《研究与学习》1964年第10期。

1965年,该院建制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从大西南搬迁到塞外,展开了大中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又发生了药柱加大后发生裂纹的技术难题,杨南生带领有关技术人员,运用粘弹力学理论,结合试验数据,提出一种经验的计算方法,把固体复合推进剂药柱看作粘弹体,进行了它的受力分析计算,确定推进剂力学性能不良是药柱发生裂纹的根源,从而由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着手,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随后,在杨南生的主持下,相继开展了多种大中小型实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其中有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两级发动机。

助力航天事业腾飞

长征1号末级发动机1967年展开研制。杨南生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先后解决了药柱脱粘、燃烧中氧化铝沉积等关键技术问题,多次试车获得成功。1967年,国防科委下达水下发射固体推进剂火箭研制任务。杨南生主持两级发动机的研制。这两级发动机均采用超高强度钢壳体、新型复合推进剂、新型耐烧蚀金属喷管喉衬、带保险机构的新型点火系统、摆动喷管推力向量控制机构(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推力向量控制系统(二级),二级发动机还采用了反向喷管推力终止装置。由于不少原材料要由其他工业部门同步研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初期的研制工作步履维艰。1968年1月26日,发动机第一次做旋转试车,飞出了试车台,杨南生组织力量检查、分析。当他指导工作人员先后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后,之后的19次试车,均获成功。

1970年4月15日,杨南生起草的“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的报告,与任新民起草的第一、二级报告和戚发轫起草的卫星部分的报告,被一起呈送到周恩来的案头。党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份报告。1970年4月24日,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长征”一号送上天宇,第三级发动机的最后一推,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从此传遍全球。1971年8月,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1974年底完成。1975年初,杨南生转入地处秦岭山麓的三线基地。主持开展了大批预先研究课题。自1975年首次使用以来,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多次提交返回式卫星使用,全部获得成功。

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

1978年,杨南生承担了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任务;这一年,他接受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开设了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以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为方向,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0年底,水下发射固体火箭两级发动机获得成功。1983年3月,杨南生改任该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完成研制,开始交付产品。

1984年,杨南生任技术顾问。同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在太空运行了数天的远地点发动机按地面发出的指令点火工作,成功地把卫星送入精确的准同步轨道,为中国又一次大型航天活动作出了贡献。这一远地点发动机,在以后年月的多次通讯卫星发射中,都完成了使命,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少有的记录。这一年,杨南生荣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一等功,正式被聘为兼职教授。1985年,他被国际宇航科学院选聘为院士,成为国际火箭专家。1989年,杨南生又被授予名誉教授称号。1991年5月,杨南生兼任航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顾问。

逝世

2013年3月5日,杨南生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杨南生出生在仰光的一个中国福建籍华侨家庭。祖父辈从厦门市流落到南洋一带,父亲杨允修为仰光华侨中学校长,母亲萨本祥则生于中国福州的闽侯萨氏家族。杨南生有过一个姐姐,因病夭折;他还有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婚姻生活

杨南生的第一任妻子莘耘尊从事城市规划、建筑方面的工作,1980年底,莘耘尊查出肺癌晚期,五个月后病逝。

杨南生的第二任妻子张严平曾是新华出版社高级记者,1986年,已年逾花甲的杨南生和张严平跨越了30多岁的年龄鸿沟,走到了一起。

个人爱好

杨南生喜欢收集汽车模型,家里陈列着近百辆各种样式、五颜六色的小卡丁车。他还收藏了近400盘各国古典音乐的CD和盒式录音磁带,他还把百位外国音乐家按姓氏及其作品,全部用英文编排成目录,记在一红一黄两个大本子里。本子的扉页上,用英文艺术字体,似字似画,绘着“Music”字样。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许多低温发动机研制的最新资料,旁边放着一个高倍放大镜。除了不间断地跟踪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他喜欢听音乐和阅读各种英文原版书籍,可以脱口背出《约翰·克利斯朵夫》《荆棘鸟》等世界名著中的许多经典名句。

主要成果

杨南生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成功领导研制了包括中国第一代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在内的十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此外,他还主导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同时,杨南生还主持了一系列为新型战略导弹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固体火箭技术预研项目。

主要论著

以上信息来自

社会职务

个人荣誉

以上信息截至2025年2月

人物评价

杨南生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钱学森誉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他是固体火箭队伍当之无愧的波特兰开拓者队、领军人,为后人树起一座科学的高峰、一座人性的高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去攀登。(中国航天报 评)

杨南生为中国火箭事业,尤其是固体火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1年之后的十多年,他先后担任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博士生导师,在力学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中国航天报 评)

杨南生是中国著名的探空火箭、导弹和力学专家,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是“两弹一星”研发的帅才之一。(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评)

中国固体火箭事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神秘的王国,为固体事业的发展竭尽心智的杨南生,自然也成了谜中之谜。这一领域解禁后,他仍然固执地拒绝任何采访,拒绝让自己的名字连同功勋,变成一排排大大小小的铅字。(中国航天报 评)

杨南生对四院的贡献是根本性的。他从不居功,不突出自己,总是把年轻人推到前面,他的为人是我终生效仿的榜样。(原航天部四院副院长阮崇智 评)

后世纪念

纪念碑

在上海东海之滨的那座纪念碑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T-7M火箭是由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杨南生副院长、王希季总工程师以及百名科技人员共同自行设计、制造完成的,整个过程历时3个月之久。

书籍

2021年,正值杨南生诞辰100周年,由他的妻子张严平撰写的回忆录《君生我未生》正式出版发行。

纪录片

在2022年11月的时候,《国家相册》播出了名为《谁是杨南生?》的内容,由杨南生的妻子张严平来讲述杨南生的相关事迹。

参考资料

紫牛荐书|“记忆力会减退,但灵魂会记住一切”,张严平《君生我未生》回望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的一生.yzwb.2025-02-23

中国固体火箭的开创者.wchtc.2025-02-25

致敬科学家|杨南生:情系太空,中国固体火箭第一人.百家号.2024-04-10

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妻子张严平回忆录《君生我未生》出版.澎湃新闻.2025-02-25

统一检索.重庆图书馆.2025-02-24

固体火箭专家杨南生:他从神秘王国走来.新浪网.2024-04-11

第一届理事会(1957-02-01 —— 1982-05-01) .中国力学学会.2024-04-11

杨南生,我的爱人科学家.百家号.2024-04-11

第二届理事会(1982-05-01 —— 1986-07-31) .中国力学学会.2024-04-11

杨南生:“我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这一天!”.中国军网.2025-02-26

第三届理事会(1986-07-31 —— 1990-08-31).中国力学学会.2024-04-11

杨南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1

缅怀杨南生|与党同龄 奉献一生.澎湃新闻.2024-04-09

科苑名人:固体火箭专家杨南生.新浪科技.2024-04-09

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妻子张严平回忆录《君生我未生》出版.澎湃新闻.2024-04-09

这四位老人,不简单!.澎湃新闻.2024-04-09

《国家相册》:谁是杨南生?.凤凰网.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