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河南尉氏人,1945年出生于兰州,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9年,赵园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赵园前往河南省农村插队,1978年,33岁的她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师从王瑶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对小说、美术、电影抱有浓厚兴趣,订阅相关刊物,观看美展,参与电影界讨论并撰写影评,后期因被邓友梅汪曾祺的小说文字吸引,结合自身对老舍的研究,将当代京味小说与老舍串联,动笔撰写《北京:城与人》,该书写作心态松弛、风格相对好读,其中包含对自身缺乏老北京人生活趣味的反省,八十年代末《北京:城与人》完稿。1999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相关著作《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该部作品获得了首届“长江读书奖”著作奖和第五届思勉原创奖。接着在十几年中,她又有《易堂寻踪》《聚合与流散》《制度·言论·心态》《想象与叙述》等诸种新作问世。同时作为散文作家出版了《独语》《红之羽》等散文、随笔集,还曾为研究生开设“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女作家”等课程。2019年,她参加“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论坛。赵园曾任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2025年1月,赵园的作品《岁月》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中国文学年度档案(散文类)。2月,赵园获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11月12日,赵园的作品《灯火》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赵园,1945年生于兰州市,原籍河南尉氏。1964年赵园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工作经历

大学毕业后,赵园前往河南省农村插队,期间仅携带《辞海》文学艺术分册,常在同伴睡熟后点煤油灯研读,插队结束后任教于某中学;1978年33岁的她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师从王瑶先生,同学包括钱理群吴福辉凌宇等,入学前她几乎未读过《子夜》《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经典,仅接触过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无发表文章经历,文字训练依赖写信和文革中起草大字报,但对文字向来字斟句酌,研究生期间她过着宿舍—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的辛苦生活,寒暑假极少休息,同学间相互较劲又彼此投缘,常围绕学术兴奋讨论至忘情,也曾约定春游秋游“只谈风月”,避免提及学术话题,在此期间她对学术“本身”产生兴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赵园思维极其活跃,书桌、床头随处放置纸片记录灵感,即便睡下也会起身记录稍纵即逝的想法,专业之外对小说、美术、电影抱有浓厚兴趣,订阅相关刊物,观看美展、参与电影界讨论并撰写影评。后期因被邓友梅汪曾祺的小说文字吸引,结合自身对老舍的研究,将当代京味小说与老舍串联,动笔撰写《北京:城与人》,该书写作心态松弛、风格相对好读,其中包含对自身缺乏老北京人生活趣味的反省。

八十年代末《北京:城与人》完稿,赵园对学术研究产生厌倦,认为有兴趣的题目已做完,不愿炒冷饭,甚至考虑转行,之后撰写《地之子》,该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后一本书;九十年代以后,在陈平原夏晓红夫妇建议下她转向明清之际研究,初期缺乏古代文学与古代文献的专业训练,读线装书曾有断不了句的情况,无导师指导全靠自身摸索,研究过程比现代文学研究更为辛苦,此后多年深耕该领域并持续从事相关后续研究;从学校毕业后,她不再有当年与人讨论学术的冲动,认为学术只是书斋里的事,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希望其覆盖全部生活,与丈夫、友人的话题多围绕社会、人事,偶尔也会讨论学术,生活中仍保留对音乐、电影的爱好,常与朋友聊天,避免被学术“榨干”。1999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相关著作《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该部作品获得了首届“长江读书奖”著作奖和第五届思勉原创奖。接着一鼓作气,十几年中又有《易堂寻踪》、《聚合与流散》、《制度·言论·心态》、《想象与叙述》等诸种新作问世。同时作为散文作家出版了《独语》《红之羽》等散文、随笔集,还曾为研究生开设“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女作家”等课程。2019年,她参加“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论坛。赵园曾任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学术成果

赵园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后将研究领域延伸至中国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追溯至明清,从事明清之际的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她即以敏锐的思想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她的第一部专著是《艰难的选择》。1986年,此书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之一种出版后随即引起震动,在学界及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文学科研究的力作。此书于200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再次证明了这部研究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以《艰难的选择》及后来的《论小说十家》(198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地之子》(1993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为代表,赵园与其他学者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和范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赵园开始由文学延及城市文化研究,出版了《北京:城与人》(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此书将地域、城市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在数年之后出现的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研究热潮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此书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再版。20世纪90年代之后,赵园潜入古代文学领域,从事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经多年耕耘,收获颇丰。所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反响强烈,并很快重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书评广场》《读书》杂志、香港特别行政区《二十一世纪》等多家重要报刊先后予以介绍评论,此书最终获得“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赵园自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即致力于经由文学探究中国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艰难的选择》是这一方向上的最初成果。此书意图通过对五四以来文学史及文学形象的考察,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并由此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特征。书中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热情,显示了这一时期对个性主义新文化传统的认同;而对于五四以来知识者心灵的探讨,事实上也是作者自我的发现与展示。这种寻求总体性的思路和个人融于研究对象的方法,较为典型地体现出了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精神。

地之子》是一部经由文学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与乡村、与农民文化关系的专著。该书以“文学——知识分子”为基本线索,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品中“大地”“乡土”“荒原”等意象中的知识者意识,论述了相关作品中“农民”形象的文化意蕴,对农民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土地意识、性文化等)进行了概括与诠释,书中还将“知青作者与知青文学”设为专章论述。

北京:城与人》看似转向了城市及地域文化研究,实质上作者并没有离开自己探寻知识者心灵的主题。如果说《地之子》自乡村文化角度阐述中国知识分子,那么《北京:城与人》在一定程度上则是“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寻找知识者的“心灵史”。此书由北京这样一个特定的城市出发,以老舍与当代京味小说为基本材料,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中阐述人的精神方式,这无疑更为具体和深刻。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是上述研究的延伸。这是一部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及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下编为明遗民研究。作者依据明清之际思想、言论活跃这一事实,在本书上编对其时士人的若干话题进行了分析,所涉话题包括士人对于与“易代”有关的某些重要经验的反省、关于某些文化现象的论说,以及明初重大事件“建文逊国”作为话题在明末清初语境中的展开;部分地作为对上述言论现象的解释,还梳理并分析了其时与“言论”(如“言路”“清议”等)相关的论述。下编作为明遗民的专题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明遗民有关“遗民”“遗民史”的论说;以遗民的自我述说及遗民传状为材料的遗民生存方式分析;关于“遗民”作为时间现象的探讨;与“遗民学术”(包括经学、历史学、文论等)相关的研究。此书所涉课题具有思想史意义,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又使其著作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心态史内容,其中对于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史、学术史人物(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从此书所设角度的论述,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赵园主要从事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的后续研究,她的学术视野相当宽泛。除上述研究之外,她还曾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完成论文3篇,及研究室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海峡两岸文学比较》的一章),发表过若干篇电影评论,其中对于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评论尤具功力。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赵园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出版过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羽》。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参考资料

论文集

论文集有《赵园自选集·自序》《昔我往矣》(2011年出版)《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

随笔集

随笔集《独语》《红之羽》《世事苍茫》《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等。

主编作品

赵园的主编作品为《沈从文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

发表论文

参考资料

担任职务

赵园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才培养

赵园曾为研究生开设“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女作家”等课程。

获得荣誉

2025年1月,赵园的作品《岁月》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中国文学年度档案(散文类)。2月,赵园获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11月12日,赵园的作品《灯火》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授奖词评价该作品是"用随笔形式完成的寻根之作,学术研究与随笔写作的深刻关联,萧条异代的历史反思与个人遭际的深度融合,理性与情趣的深切会通,赋予赵园随笔独异的美学风骨"。赵园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领奖,由出版社代表代领并播放其获奖感言视频。

参考资料

赵园.赵园.2025-11-14

绝版名作终于再版,这样的书AI永远替代不了.百家号.2025-11-14

陈冲获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本人发声:《猫鱼》的写作让自己感受到作为初学者的兴奋和激情.百家号.2025-11-14

一批湖南作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中国文学年度档案”.百家号.2025-11-14

赵园:学术不是一切(图).搜狐网.2025-11-14

赵园:一位古稀学者的学术气象.中国作家网.2025-11-14

这位宝藏女学者的代表作,终于迎来全新再版.澎湃新闻.2025-11-14

朋友及学生眼中的赵园——“敬授赵园女士‘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颁奖仪式暨座谈会”实录.朋友及学生眼中的赵园——“敬授赵园女士‘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颁奖仪式暨座谈会”实录.2025-11-14

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赵园研究员访谈录.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赵园研究员访谈录.2025-11-14

登录豆瓣.豆瓣.2025-11-14

洪子诚:80年代赵园印象.中国作家网.2025-11-14

昔我往矣.昔我往矣.2025-11-14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增订本).豆瓣读书.2025-11-14

沈从文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豆瓣读书.2025-11-14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中国知网.2025-11-14

战时文化语境与 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pku.edu.2025-11-14

南京政府初期的社会改造与巴金《家》的书写意义.南京政府初期的社会改造与巴金《家》的书写意义.2025-11-14

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知网空间.2025-11-14

返璞能否归真——论《菜园》的思想主题.返璞能否归真——论《菜园》的思想主题.2025-11-14

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赵园研究员访谈录.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赵园研究员访谈录.2025-11-14

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知网空间.2025-11-14

赵园:以别样文字写历史之重.中国作家网.2025-11-14

大众文化的发生与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以珠江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为例.大众文化的发生与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以珠江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为例.2025-11-14

京味小说与北京人“生活的艺术”.知网空间.2025-11-14

论“京味儿”.论“京味儿”.2025-11-14

赵园.维普.2025-11-14

“美国梦”祛魅下的主人公生存状态剖析.参考网.2025-11-14

当代作家评论 1990年04期.知网空间.2025-11-14

登录须知.登录须知.2025-11-14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6-08-31 10:52:10.大众网.2025-11-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光明网.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