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是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昆叔,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会。

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

作 者:周昆叔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会

译者:齐岸青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ISBN: 9787030240835开本: 16开页数: 325页语种:简体中文定价: 120.00 元序言 《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先生等主编的。周昆叔先生是我国环境考古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多年以来,我从他和他的论著获益殊多,尤其是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期间,得到他不少帮助,是我不能忘记的。近年周昆叔先生着重研究山、水、土、生物、气候等古环境因素与人类文化形成演进的互动关系,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概念,推动了环境考古理论的发展,极有创新意义,已获致学术界的重视。现在这本《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集合多学科的学者专家,首先对嵩山文化圈进行综合研究描述,继之自地质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对这一崭新概念做出系统的表述阐发,确实是富于学术新意的好书,值得向读者推荐。关于嵩山文化圈这一概念的意义,不妨从学术史的角度做一番考察。大家知道,现代意义的考古学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于19世纪早期产生于欧洲,19世纪末传人中国,随后导致中国古史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重要的考古工作多数集中在中原地带,这是受当时历史具体条件的局限,也同传统的中原中心论观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30年间,全国考古事业迅速铺开,从而使大家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强调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线性,学者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中原以外的地区。然而文明的发展在地区上从来是不平衡的,中华文明的多源、多线,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区曾起有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作用。应当承认,在中华文明萌芽形成的时期,学者们非常关注的所谓跨进文明门槛以及早期发展的那个历史段落,中原地区的作用是不需要忽视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后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把研究重心置于中原地区,正是有鉴于此。司马迁全本史记》的一段名言,我多次引用过:“昔天唐人(尧)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省。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读到这里,我们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在这里发祥和光大?周昆叔等先生论述的嵩山文化圈,正是在解答这一意义重大的问题。嵩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广袤4000平方公里,“以其山体大小适中,中低山丛布,山中夹有较广的低丘与盆地,水网发达,黄土台地广布,利于人类生存。……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8000~3000年间,裴李岗、仰韶、龙山和夏商周时期属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今高约2℃,年平均降水量较今高约200毫米,水、热、生物等资源丰富,能较好满足人类需要”,因而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内容简介《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第一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历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1辑)》适合考古、古文化、地质地理、环境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图书目录序嵩山文化研究——我们的责任(代序二)嵩山峻极文昌远中华文明日月新(代序三)综合研究嵩山文化甲天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地层环境·嵩山文化圈再论嵩山文化圈黄帝与嵩山——中华民族之根与华夏之中的地域与文化的结合嵩山文化之我见嵩山历史地理学若干问题探论嵩山文化圈初论河洛文化研究综述环境考古学嵩山文化圈研究·文化产业试论大洪山文化圈文物考古研究灵井旧石器遗址研究新进展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历史地位简论嵩山地区的夏文化考古研究夏早期都邑“阳城县”与“阳翟”探索论二里头文化的发生——嵩山文化圈文明形成过程解读关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寨根裴李岗文化初步研究再论新陶器盖纹饰的复原问题始祖山岩刻古文化等考查纪要嵩山石刻文化从文物保护单位及其文化特色看嵩山文化圈地质地理研究裴李岗文化农业物质基础——褐红色古土壤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嵩山北部伊洛盆地古河道遥感考古研究双洎河流域数字环境考古实践地形图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豫西山区中的应用河南省原阳县及附近历史地理初探历史学研究郑州市历史文化遗产述论嵩山帝王祭祀封禅文化及特征相关研究“豫”之新解跋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