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五四运动前夕应邀来华讲学,他在1919年至1921年间访问了中国的多个省份,并在上海和北京进行了系统的讲座。他的讲学活动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学经历

杜威于1919年5月抵达上海市,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包括直隶、沈阳市山东省山西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在内的11个省举行了演讲。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这两所高校进行了授课。在此期间,多家报刊发表了约翰·杜威的演讲内容,《新教育》杂志更是连续三期刊登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并专门推出了“杜威专号”。

教育理念传播

杜威的讲学主要推广的是他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这种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培养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个性,二是鼓励合作精神。他还强调,实施平民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接受直接相关的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则是通过将学校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中。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口号,这一观念在中国教育界广泛传播。在他的影响下,中国教育领域出现了多项改革实践,如新学制、学生自治制度、设计教学法、约翰·道尔顿制以及选修课程制度等。

文献出版

杜威的讲学内容被整理成书,由北京晨报出版社出版了《杜威五大讲演》,并在短时间内印刷了十几次。此外,还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记录下的课堂笔记,分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和《平民主义与教育》。不久之后,约翰·杜威的其他作品也被译介到了中国,其中包括《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参考资料

杜威来华讲学.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4

杜威来华讲学 .知乎专栏.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