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质是一种由瓣鳃纲软体动物门分泌的物质,主要用于修复外壳损伤。它由碳酸钙组成,包括文石方解石,以及贝壳硬蛋白

形成机制

真珠质的形成通常发生在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或甲壳亚门受到伤害时,此时珍珠会作为一种愈合剂分泌出来。如果外部物体如寄生昆虫或上皮组织进入动物体内,也可能导致珍珠的产生。然而,沙子等外部物体不会引发珍珠的形成。人工培育的珍珠则是通过向软体动物体内植入一层外来上皮包裹的真珠质核心而成。珍珠的形成过程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对于大型珍珠而言,这一过程可能会对宿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死亡。

特性

真珠质的独特光泽源于光线在其透明层上的反射和衍射。层越薄且数量越多,光泽就越亮丽。珍珠的荧光效果则归功于不同层次的珍珠层对入射光的不断折射。大多数珍珠呈白色,但也可能出现米黄色或粉红色调,少数还带有黄色、绿色、蓝色、棕色或黑色。黑珍珠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而尤为珍贵。

主要产地

南海热带海域孕育着寿命长、能够产出大而完美珍珠的珍珠贝,曾是中世纪的主要珍珠产地。中国的黑龙江省流域也有产珍珠的淡水蚌,其珍珠色泽不透明,呈现纯白色,产量较少,在清代被视为珍品,仅供皇室佩戴,被称为“东珠”。

人工养殖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珍珠都是通过人工养殖获得的。养殖者将一个核植入珍珠贝中,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即可收获珍珠。这项技术最初由日本御木本幸吉于1896年发明并获得专利。起初,日本人利用较小的珍珠贝生产珍珠,由于这些贝本身的尺寸有限,直径超过10毫米的日本珍珠非常昂贵。近年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开始采用较大的珍珠贝进行养殖,生产的珍珠更大,具有银色光泽,直径超过14毫米的珍珠并不罕见。澳大利亚是南海珍珠的主要产地之一。1990年代中期,日本人开发出了一种利用淡水贝生产珍珠的技术,目前在中国上海地区和斐济广泛运用。淡水珍珠呈现出独特的虹彩色调。此外,还有使用鲍鱼生产珍珠的方法。

价值评估

珍珠的价值取决于其光泽、颜色、大小、表面瑕疵情况以及形状等因素。其中,光泽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尽管尺寸较小的日本珍珠价格可能高于更大的南海珍珠。圆形的大珍珠常用于戒指,水滴形的珍珠适合制作吊坠,而不规则的珍珠则多用于项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