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祠堂是畲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9处。其中,以蓝姓雷姓为主的聂氏宗祠分别分布在多个村庄。

历史沿革

畲族祠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时期。蓝姓祠堂主要分布于敕木山、暮洋湖等地,其中东弄蓝氏宗祠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并在民国22年(1933)进行了重修。然而,敕木山祠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而暮洋湖祠堂则被改造成了学校。雷姓祠堂则多见于鹤溪镇的包凤、吴宅降等村落,这些祠堂大多建立于清代不同皇帝统治时期,如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其中,包凤和惠明寺的聂氏宗祠也已被改建为教育设施,而黄山头的祠堂已经拆除。

社会功能

畲族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社会活动中心。每个祠堂都有六个香炉,蓝姓祠堂的香炉名称包括神仙、祖师、射猎、下座、仙童、战兵;雷姓祠堂的香炉则被称为众炉、神仙、祖师、下座、仙童、战兵。此外,祠堂还设有始祖灵位,称为总位牌,蓝姓的始祖为蓝光辉,雷姓的始祖为雷巨佑。在解放前,每个宗祠都会设立一名族长,通常由家族中有声望且公正的长辈担任。在祠堂内部,严格的辈分制度得到遵守,对忤逆不孝的行为,通过鸣响祠堂鼓来惩罚。

参考资料

略论浙江丽水畲族祠堂的类型、构造与功能.搜狐网.2024-10-30

畲族风采集锦——畲族家族文化.畲族风采集锦——畲族家族文化.2024-10-30

二 闽东畲族宗祠.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