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街隶属于武侯区玉林街道辖区黉门街社区,与浆洗街、国学巷等相邻。

历史沿革

清光绪初年,此处尚无国学巷,黉门街也称为东巷。其时,张之洞提倡尊经历史学,在任职四川省学政期间,对南较场内尊经书院的管理下了不少功夫。光绪二年,(1876年),张之洞任期届满,奉调回京,但尊经之风未减。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锡良才把尊经书院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当局唯恐冷落了国粹,遂乘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论,在后来的国学巷创立了一所存古学堂,承袭尊经书院遗制。校址原系名将杨遇春别墅,为杨家后人所捐。

杨遇春(1761年——1837年),四川崇庆(今崇州市)人,字时斋,武举出身。乾隆,屡从福安康作战,升至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省,镇压苗民。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川陕,镇压白莲教,升为提督。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攻陷渭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甘陕总督,封昭勇侯,次年平定张格尔。每出征,建黑旗,时称杨家黑旗军。这个有功于清廷的三朝名将,后来告老回川,朝廷赐别墅于后来的国学巷。

存古学堂既设,门前之街便称黉门街。古籍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黉,即古代学校。黉门,罗定学宫大门。从前读书人考上秀才,便叫“身入黉门,天子门生。”但这条街的得名,并非因皇家学宫而来,只不过借机附会。1912年存古学堂更名为国学院,延聘海内学者如廖平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到院讲学,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毕业于该校。1927年国学院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此地改设川大附属高中,校门移至小天竺街。1935年附高停办,改设私立济川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成都第16中学。1925年辟此巷,故名国学巷。黉门街也因国学(巷)而得名。

文化

街名由来

黉(读音hong)门是揭阳学宫的大门,所以古代士子考中秀才皆被称为身入黉门,天子门生,但是这条街街名并不是因为皇家学宫而来。道光,崇庆州武举人杨遇春,官至陕甘总督,告老还乡之后,在成都领一别墅。清末,杨家子孙将别墅捐办存古学堂,所招学生大多为秀才,所以此街道名为黉门街。辛亥革命之后,存古学堂曾经被改为国学院,街道也一度更名为国学巷,但现在的国学巷是单独的一条街,就在黉门街的旁边。

街名趣事

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地图上标有“黉门街”算起,此街已超过百年历史,市民或读或写,都滚瓜烂熟地是“黉门街”。可是,刚好到了百年之际的2004年2月,热心的市民发现,该街口,即南桥商场一侧,不知何日,一个大型指路牌上却成了“簧门街”,拼音也成了“HUANG”,当即由成都晚报组织由市民参与的“纠错别动队”予以曝光,提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到了2008年8月,市民又发现在浆西街高架桥一侧,一块悬空路牌上的黉门后街成了“簧门后街”,拼音也由“hong”变成“huang”。成都日报予以曝光,次日“簧”字被改正为“黉”。可惜“黉门”拼音却莫名其妙地拼成了“huangmen”。市民和媒体又揪着不放,再次才彻底纠正过来。真是“一波三折”。期间,一位老大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这条后街居住了七十多年,一根生都是“黉门街”,现在反而成弹簧似的“簧门街”,有的公交车上的语音报站也是“簧门街”,让人哭笑不得?

时间到了2009年1月,成都市媒体针对去年的纠错作了一次回访,证明“黉”不再“簧”了。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从石羊场到火车北站的28路公交车,沿途所有站牌的运营路线图上都是“簧门后街站”(其实是2008年的“漏网之鱼”)。成都媒体不得不再次曝光予以纠正。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武侯区教育局等机构均在黉门街上。

交通

黉门街公交站:

黉门街、南门大桥、国学巷、黉门后街、小天竺街西、国学巷、小天竺街西、浆洗街、浆洗街、电信路北、南大街、华西坝、华西坝、南大街、锦江宾馆、电信路北。

附近的公交车:

28路、35路、343路、126路环线、82路、127路、45路、21路、1025路、8路、61路、26路、109路、340路、93路、335路、1路、213路、334路、99路、118路、78路、16路。

参考资料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2021-05-22

黉门街社区--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武侯区玉林街道黄门街社区.2021-05-22

黉门街_黉门街地址_黉门街地图.图吧.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