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是指具有缅甸国国籍的人。
截至2024年7月,缅甸人数量约为5417万,主要由135个民族构成,主要民族有缅族、克伦族、掸族、景颇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85%以上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约5%信仰基督教,0.5%信仰印度教,1.21%信仰泛灵论。缅甸人共有1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缅甸语。重要人物有登盛、赛茂康、年吞、钦昂敏、瑞曼、昂山素季等。
缅甸人的传统服饰在形制上与云南省傣族服饰有相似之处,男女均下身围裹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在仰光,超80%的缅甸人穿民族服装。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历史
缅甸历史源于太公。公元6—8世纪是骠国强盛时期,其首都在室利差呾罗(今卑谬镇),有“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见者三十二”,还有“属国十八”,缅族在这一时期也已经进入骠国疆域。
9世纪初,南诏向南扩展,南诏军队于832年攻陷骠国首都,“掠其民三千,迁于拓东(今昆明市)”。到9世纪中叶,有着众多属国和部落但并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骠人国家衰落。后来成为缅甸人主体民族的缅族在从中国西南进入骠国疆域后,于849年建立蒲甘。缅族在继承骠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又带来南诏的农业和军事技术,迅速崛起。1044年缅甸人建立蒲甘王国后,国王阿奴律陀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于1057年统一伊洛瓦底江流域,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古代国家,完成了缅甸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上的转型。
在之后近800年(1044—1824年)的缅甸历史上,蒲甘王朝确立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模式,成为缅甸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缅族建立和发展的中央集权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年;东吁王朝,莽应龙建立,1531—1751年;贡榜王朝,雍籍牙建立,1752-1885年)是统治全缅甸的国家政权模式。
在蒲甘王国解体后的分裂时期,缅甸三分天下。在北部以今曼德勒为中心的地区,掸族(与泰国的傣族、中国的傣族是同源民族)一度居于统治地位,14世纪后出现以缅族为主、掸族上层参与的阿瓦王朝;南部孟人势力复兴,孟人建立的勃固王国佛教兴盛,15—16世纪初成为缅甸甚至中南半岛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西部则有若开族的王国,王国的统治者那罗弥迦罗在1430年从孟加拉带着穆斯林随从回来,在末罗汉建造了缅甸最早的清真寺——萨迪卡清真寺,该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在若开传播的中心。缅甸山区的众多民族,也各有其文化传统。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缅战争的爆发打断了缅甸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使得缅甸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1885年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缅甸历史文化与中缅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86—1948,其中1942.1—1945.5缅甸被日本侵占),对缅族聚居的伊洛瓦底江河谷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来自英美等国的基督教传教士纷纷进入克伦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而大批印度穆斯林则进入缅甸南部沿海地区,缅甸宗教、文化更为多样、复杂。
人口
截至2024年5月28日,缅甸人口共5417万。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克钦邦、克伦、掸和孟等族有文字。华人华侨约250万。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民族
缅甸人主要由135个民族构成,主要有缅族(约占65%)、掸族(约占8.5%)、克伦族(约 占6.2%)、若开族(约占5%)、孟族(约占3%)、景颇族(约占2.5%)、钦族(约占 2.2%)、克耶族(约占0.4%)等。
宗教
缅甸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不同宗教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有许多各种宗教的仪式、 节日。信仰佛教人数最多,缅甸佛教主要是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与中国的佛教(大众部,俗称大乘教)属同一宗教,教派不同。
全国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 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 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佛教传入缅甸有上千年历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扎根缅甸人民的思想体系。另外,缅甸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缅甸为佛教国家,视佛塔、寺庙为圣地,上至国家元首、外国贵宾,下至平民百姓,进入佛寺一律赤脚,否则被视为对佛教不敬。
语言
缅甸人135个民族共有1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主要民族语言包括缅、克钦邦、克耶、克伦、钦、孟、若开、掸等民族的语言,英语是常用的外语。
习俗
服饰
缅甸人喜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缅甸男女下身都围纱笼,男式的称为“笼基”,女式的称为“特敏”。男女纱笼的穿法不一样,男式的笼基是在腰际结一个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带状,互相结住。平时的生活中缅甸人都喜欢肩挎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颜色鲜艳的长带包。出席正式场合时的服装都很讲究。男士要穿无领的对襟长袖外衣,内穿衬衣,并且头上戴用一条素色的薄纱或丝巾裹扎好的“岗包”,下穿拖鞋;女士正式场合穿颜色鲜艳的服饰,梳各式高而光亮的发髻,并戴鲜花。
缅甸人喜爱鲜明色彩,例如传教徒所穿的番红黄色装束,也喜欢用猫头鹰作图案。他们除了喜欢穿“纱笼”以外,还爱用金首饰,不少人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买一二件首饰佩戴。妇女首饰除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之外,还有金脚镯,男人简单些,通常是金项链、金戒指翻金钮扣。缅甸男人头上爱扎素色裹巾,缅甸人称之为“岗包”。女子穿的纱笼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还系上银带或装饰钮扣,最隆重的盛装是穿着白色蝉翼纱的上衣和红色的纱笼。在缅甸,不论男女平时很少穿鞋袜,不是光脚,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凉鞋,政府官员只是在接待外宾时才穿鞋袜。
饮食
缅甸盛产喜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乳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宏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
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类似中国四川省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爱吃鸡、鸭、鱼、虾、虾酱、鱼酱,喜食咖哩,要求略带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
姓氏
缅甸总人口中,约有七成左右的缅族人传统上只有名而没有姓。有统计指出,缅族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族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而他们通常也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缅甸人还有随意改名的习惯。
节日
参考资料
缅甸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28
缅甸公民法(1982年人民议会第4号法令)罗伯特 译.缅华网.2024-05-28
缅甸国家概况.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4-20
缅甸国家概况.人民网.2025-03-31
缅甸民族服饰.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3-11-28
缅甸历史文化发展及中缅交往.人民网.2024-05-28
缅甸饮食文化.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3-11-29
为何缅甸总统们都“姓”吴?缅甸人起名玄机多.百家号.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