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宗教朝觐、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灵山位于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素有“华夏第一龙脊,灵应逍遥福地”之美誉。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怀玉山脉支脉,地处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交界带,整个山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因山脉连绵起伏,远远望去像一位侧卧入睡的江南美女,因此又被称为“睡美人”。灵山最高峰为天梯峰,海拔1496米。山上72峰从山脚至山顶,形成了灵山整体性较强的花岗石峰林地貌。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具有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等特点。截至2012年,灵山已查明的珍稀保护植物有6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境内野生陆栖脊椎动物有150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猫2种。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灵山聚居。东汉末年,道家人物胡昭在此结庐修道,采药济民,被视为灵山道教文化的奠基者。2006年10月,灵山获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2月10日,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开放。2025年8月,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电梯开始试运行。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主要有水晶山、石城、石人殿、南峰塘、太极岩、夹层灵山、中西台、茗洋湖、高南峰、道士仙十大景区。其中水晶山景区是整个风景区的主要景区,拥有五个特级景点。王安石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等历史名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此外,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先后获得江西省十大优秀新旅游景区、上饶市十大知名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灵山聚居。东汉末年,道家人物胡昭在此结庐修道,采药济民,被视为灵山道教文化的奠基者。当地人为纪念胡昭,修建石人殿,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鼎盛时期,灵山曾建宫、观、殿、宇99座。

2006年10月,灵山获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灵山入选第七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名单。2012年,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江西省十大优秀新旅游景区”。2015年2月10日,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开放。同年12月,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5年8月,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电梯开始试运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上饶市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跨越茗洋、胡村、清水、汪村、石人、望仙、郑坊、华坛山等乡镇,距上饶县城和上饶市25公里,坐落在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西界横峰县葛源镇,北与德兴市饶二镇接壤,距离三清山85公里,龟峰90公里,龙虎山155公里,武夷山121公里,地处三清山、龟峰、龙虎山和武夷山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是四山辐射的交织点,沪昆高速铁路、沪昆高速、320国道、上饶-武夷山高速公路以及京福高铁、杭昌长高铁、三清山机场均在距离景区半小时车程范围内交织,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气候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年积温在3600℃至4800℃之间,平均气温15℃左右,所处地区年均无霜期270天,年均日照1939.5小时,年均降雨量1724.1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怀玉山脉支脉,地处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交界带。自8亿年前的震旦纪开始,这里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地壳运动:晋宁区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山脉期的构造运动轮番上演,如同大地深处的“折叠挤压实验”。地壳挤压导致岩层弯曲(褶皱)和断裂,形成了灵山环状山体的雏形。断裂带为地下岩浆提供了上升通道,成为花岗石侵入的“高速公路”。

地层特征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的三次地层演化:震旦纪沉积:8亿年前,灵山地区为浅海环境,沉积了砂岩页岩等岩层,成为后期岩浆侵入的“地基”。中生代抬升:燕山运动让沉积岩层被花岗岩体顶破,地壳抬升使灵山逐渐露出地表。新生代定型:喜马拉雅山脉运动进一步抬升山体,配合风化侵蚀,最终塑造出陡峭峰林。

岩石特征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花岗岩的形成始于中生代早白垩世(约1.8亿年前)。当时,地下深处的岩浆燕山运动的推动下,沿着断裂带多次脉动式侵入地表,最终冷却形成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基岩。还有未喷发的岩浆在地下形成环状岩体,外围岩体抗风化能力更强,最终形成如今“外环陡峭、内环低洼”的独特地貌,以及富含石英长石花岗石,硬度高且节理少,为后期风化塑造复杂形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形地貌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属侵蚀构造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陡峻,整个山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因山脉连绵起伏,远远望去像一位侧卧入睡的江南美女,因此又被称为“睡美人”。灵山最高峰为天梯峰,海拔1496米,因峰脊有天然石阶如天梯,故名天梯峰。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山上72峰,山势陡峻,从山脚至山顶,海拔由110米增至1496米,形成了灵山整体性极强的花岗石峰林地貌。灵山的高山灵石梯田,山高坡陡,落差大,梯田间遍布各类造型的花岗岩滚石,是中国较具特色的高山梯田之一。

水文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雨量充沛,山涧溪流多,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量达到6.2亿立方米,形成了槠溪、茗洋河、石人溪、望仙河等8条溪涧和龙泉、珍珠泉、天泉等上百处泉水。

自然资源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有环颈雉鲽形目庐山石耳等名贵动植物。矿藏资源有花岗石、萤石水晶、钨、锡、铜、铅、锌、铌、钽、钒、稀土、磷、重晶石石煤等,以花岗石、铌、钽、钒等储量为最,其中花岗石储量约5亿立方米。此外,灵山储存了丰富的水晶石矿,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上饶水晶”之说,南宋时期李壁《王荆公诗注》卷四十八有灵山“上有龙池,多珍木奇卉,兼出水晶”的记载。灵山水晶有白色、茶色、墨绿色三种,尤以茶色、墨绿色最珍贵,白色为多。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堪称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截至2012年,灵山植被覆盖率达79%,已查明的种子植物有633种,隶属132科、386属。珍稀保护植物有6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闽楠浙江楠等;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38种。灵山有古树800余株,其中已登记造册的有200株。这些古树中有树龄1700年的多杆香樟,树龄600年的南方红豆杉和树龄400年的枫香树苦槠等等,古树中数量较多的是黄山松

动物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野生陆栖脊椎动物有150种,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或江西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区内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猫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鳞甲目白鹇勺鸡、豺、小灵猫等17种;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1种。

景区布局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60平方公里,主要有水晶山、石城、石人殿、南峰塘、太极岩、夹层灵山、中西台、茗洋湖、高南峰、道士仙十大景区。其中水晶山景区是整个风景区的主要景区,拥有五个特级景点,分别是巨龙盘山、鲲鹏展翅、夹层灵山、华表峰、乾坤柱。一级景点十个,分别是水晶瀑布、玉龙瀑布、金鸡潭、万象台、石屏峰、水晶峰、迷仙坛、灵石梯田、回音壁、世永亭。二级景点十个,分别是东台峰、水晶古道、鞋峰一线天、芳殿、石城瀑布、灵石瀑布、石城寺、尖石陈家大宅、葫芦水穴、平溪峡谷。三级景点,朱熹理学祠堂、太极岩洞穴群、至德宫遗址等。还有老子峰、东台庵遗址等景点。

主要景点

自然景观

石人峰

灵山北脉主峰为石人峰,也是灵山七十二峰中较有特色的山峰,因“孤石挺立如人形”而得名。石人峰峰顶有一巨石挺立霄汉,高达120米,酷似一彪形大汉挺立于天地之间,俗称“石人公”。石人峰是灵山的道教中心,峰下有千年古庙石人殿。

水晶瀑布

水晶瀑布位于水晶山景区东南部,垂直落差为244米,宽度约50米。因处于水晶峰下方,水流从高处飞泻,在阳光下远观如水晶般晶莹,因此得名。该瀑布水源主要汇集自石屏峰的龙池、水晶峰的潮水及周边山泉,这些水流首先汇聚于“三潭映月”景观中的第一潭,随后从潭口溢出形成瀑布。

华表峰

华表峰在甑峰西侧,海拔1345米。它呈圆形,上下粗细相近,高约百米,峰壁平滑,人无法攀登,只能仰视,峰体有条纹,石缝中长着古松。它四周被山峦环绕,有石城嶝道可登峰,从清水乡石城古刹出发,经麻石包,向夹层灵山东面谷口斜上。这条路南陡北缓,麻石包处很险峻,两旁空旷,行人容易上去但很难下来。沿途有回音壁、天女散花、一线天等景点。

南峰塘

南峰塘在石人殿南5公里,是海拔800余米、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台地。因台地形状像盂,能汇集百谷、岩前等山峰的山泉成塘,且塘水清澈、群峰倒映,所以叫南峰塘。它四周是陡峭的绝壁,只有古人开凿的东西两条古道可以上山。从岩底古道往上走,能看到神蛙鸣耕、老妪浣纱、飞天神龟等怪石。经过神蛙石再往上,岩前、百谷两峰间有一道狭窄的雄关,仅容一人通过,先人将其命名为“天险”,并请书法家题字刻石。

灵山梯田

灵山山麓一带存在大量的倒石或独立滚石,许多岩石历经千百年已经和土壤胶结在一起,人们围绕着这些岩石或在岩石的间隙中开垦梯田,使众多岩石镶嵌于田地之中,成为一道风景。这种石、田相融的灵石梯田景观是中国较具特色的梯田之一。登上灵山,处处可欣赏到灵石梯田这一特色景观,尤以水晶古道一带为观赏的较佳位置。

瀑布幽泉

灵山风景名胜区有36处较大规模瀑布,水晶瀑布落差最大,丰水期超过200米。景区内还有众多泉眼,像石屏峰的龙泉、东台峰的瓢泉等,位于山顶,终年不涸。马蹄岭的灵泉和下南峰的官井泉水质优良,有“圣水”之称。清塘村的水冶珍珠泉、雨汛壁泉流量大,珍珠泉每小时涌泉量达540吨。灵山的溪涧在乱石中流淌,形成许多深潭,是珍稀鱼类的栖息地茗洋湖是典型的高峡平湖,面积近3000亩。

花岗岩地貌奇观

灵山风景名胜区花岗岩呈岩基状产出,主要为复式花岗岩基,属于钙碱性-偏碱性侵入杂岩。岩体中心地势平缓,边缘陡峻,平面近圆形,呈环状,俗称“环状花岗杂岩”。这种环状产出构造在中国较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价值。因环体各段保存程度不同,在南东部形成了长约20多千米、向南凸出的弧形山体,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和地学研究意义。

“夹层灵山”

“夹层灵山”又称东台、山外灵山,位于灵山西脉甑峰附近。灵山山脉在此处分成两个走向,形成长约2000米、宽500余米的峡谷地带。这里飞鸟走兽众多,四周有数百座青峰环绕,峰峰形状各异,直指蓝天。

太极岩

太极岩在灵山东台峰南面的平溪峡谷中,海拔861米。这里怪石成群,林木葱郁,以太极岩为中心,周围岩洞密布。所谓太极岩,是峭壁中一块巨石,形似太极图,故名。

茗洋湖

茗洋湖,前身名叫茗洋关水库,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水库建成于1959年,四周风景秀丽。2023年,茗洋湖进行维修维护,湖水已经拦截,得以露出大部分湖底,整个湖区只留有一条涓涓细流。

石屏峰

石屏峰,又称翠屏峰、大屏峰,海拔1289米。峰形方正,像列屏一样矗立在群山之间。它险峻、奇特、秀丽,在当地72峰中较为突出。明朝夏尚朴曾写诗“谁知可望不可及,狂吟坐此招山灵”来表达对它的喜爱。

老子峰

老子峰,又名至圣峰、道圣峰,位于东台峰东南面,海拔1200多米。从清水乡前往灵山,经双溪、林家厂、翁家、石城寺、芳殿,可到达此峰。它形似老子,额头高耸,脸庞方正,耳大垂肩,长须飘飘,眉目深邃,鼻梁高挺,嘴唇宽大,因与道家学说渊源深厚而得名。

乾坤柱

乾坤柱,海拔1345米,与华表峰相邻,由两块天然巨石组成一峰。峰体四周生长着多种野生花卉,植被较为丰富。据当地传说,该峰原为平地,古时山民常在此堆积稻草。后因地质抬升逐渐形成山峰,峰顶残留的稻草被传说中的仙女挥袖吹散,又撒下天宫花草,使峰下草木繁茂。

迷仙坛

迷仙坛位于世永亭西面,此处是一块数千平方米的高山台地,传说仙姑因迷路,而夜宿于此,故名迷仙坛。迷仙坛被四周锯齿形的山峰环抱,有奇峰、怪石、龙泉、古寺等诸多景点,迷仙坛中部有一岩洞,由两块手掌形巨石合成,洞高丈余,内空近20平方米,石称观世音合掌石,洞称迷仙岩。洞中有天然石神龛,供奉迷仙像,常有山民到此祀拜。石龛旁的岩壁上有一小孔,传说古时每日流米数斗,供九龙寺僧众食用。

人文景观

石城寺

石城寺位于清水乡境内,总建筑面积逾2000平方米。唐贞观年间初建,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塔林等建筑。宋朝以后,屡圮屡建,至明嘉年间重建,清顺治扩建,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知府王庚言亲选主持,并书“妙明清澈”寺额。殿内和迥廊柱,均为樟木雕刻。

世永亭

世永亭建于明代,亭由花岗石条石砌成,顶成拱形,顶及两旁覆以泥土,远望如穿山岩洞,因处水晶峰顶,故当地人又称为“水晶洞”。西北东南走向,长4.6米,宽3.4米,高3.3米,两侧有两条石凳,供行人小憩。

东山岩画

东山岩画位于茗洋东山后的岩洞壁上,线条纵横交错,有山有路,类似地形图,还有一个箭头指向山湾。传说这是黄巢的藏宝图。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与官兵在茗洋关交战,因铁门紧闭无法攻入,便兵分两路包抄,最终攻入茗洋。双方激战,伤亡惨重。之后,有说法称东山岩画是黄巢将领撤退时用刀剑刻划的,图像可能隐含藏宝线索。

道士仙峰

道士仙峰原名拥笔山,在望仙乡儒源村后,海拔910米,北宋时被敕封为道士仙峰。东汉初平元年,胡超随伯父胡昭到灵山,胡昭在卜谷峰养真岩隐居,胡超则在拥笔峰隐居,他们在此精研道学、筑炉炼丹,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真人,胡超还常云游传道施药。他仙逝后被司马炎封为“胡公真人”。北宋宣和二年,太子患病,召天下良医,有道士自称居拥笔峰,献丹药后腾空而去,太子服丹后病愈。皇帝大喜,封胡超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并封拥笔山为“得道真仙道士仙峰”。

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位于石人峰下、石人殿旁,距县城38公里,原名吕家墩。晋朝太康元年(280年)建石人祠,后因石人殿北宋宣和年间受宋徽宗帝御封,香客增多,商业兴起,逐渐形成街道。街道呈“弓”字形,分溪底街、下街、中街等五段,全长约750米,有“四弄”“三桥”“二殿”等古建筑,路面由条石、鹅卵石铺就,店铺多为石木结构的走马楼。现存周氏、董氏等明代大宅,还有600余年溪底古樟、500余年中街古银杏,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被称为“明清一条街”。

芳殿

芳殿,俗称木勺棚,位于清水乡夹层灵山高石壁下,形似勺柄,群山环绕。最初是棚庵,1834年双溪王氏春荣随夫居住于此,以采药治病、施茶饭接济乡民,设道堂并持斋,长期行善。1986年她无病去世,1988年乡民将其遗体塑像,建庙供奉,信徒称其为“灵山妈妈”。2002年,中科院王铮教授称其为灵山睡美人化身。芳殿庙为串斗式木质结构,面积500平方米,有葛仙殿、后土娘娘殿、观音殿,殿侧有斋堂、禅房等。每年灵山妈妈诞辰,闽浙赣皖等地数千香客前来,浙江新安江一带信徒还会乘专车拜谒。

古战场遗址

乌鸦弄古战场遗址在乌鸦、中台二峰间的峡谷,南宽北窄,长超百米,当地称乌鸦弄。这里峰石陡峭,弄口狭窄,两侧是悬崖峭壁,古人开凿的古道曲折蜿蜒,地形险峻,隘内怪石多、岩洞密布。历史上,这里战事频发,“黄巢挟马过乌鸦弄”的传说流传至今,高处还有堡垒遗迹。1933年10月,方志敏在此设红军临时指挥部并修筑炮台。1934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北上,一支连队在乌鸦弄阻击国民党军,因弹尽粮绝全部牺牲。

开发保护

2003年,上饶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把灵山列为县级风景名胜区予以保护,并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铁心硬手关停了景区周边100余家花岗石开采和生产加工企业,让灵山青山绿水重现。

2012年,在政府的主导下,灵山旅游项目建设相继启动。一期开发建设26个项目,其中政府财政性投资项目占17个,投资总额约8亿元;招商引资功能性项目9个,投资金额约122亿元。经过两年的建设,景区基础设施五大主体项目已全面竣工:通往景区的双向四车道灵山大道宽敞平坦,设计有专用的自行车绿道;按国家5A标准建设的左溪游客接待中心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及游客集散广场可同时容纳上万名游客;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灵山索道水平距离2876米,高差867米;8.5公里的环山栈道或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

截至2025年4月,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已宣布计划推出外骨骼机器人服务项目,外骨骼机器人是可穿戴的轻量化智能装备,通过传感器感知人体意图,实时计算助力需求,向穿戴者的核心部位动态输出机械力,从而减少人体发力。2025年8月,江西省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电梯开始试运行。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名字起源

关于灵山的名字起源,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灵山又叫“灵应山”,即为有灵气的山,有求必应的山。相传很久以前,每年的干旱季节,居住在上饶灵山脚下的人们会在巫师的带领下登上灵山之巅去求雨。他们会在灵山之巅上燃烧一堆火,然后巫师和百姓们一起围绕火堆跳舞,巫师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苍给干涸的大地降下甘霖。在百姓的诚心感动下,求雨仪式结束后,大雨总能及时来临。灵的繁体字是“靈”,下面是一个“巫”字,代表巫师求雨,中间为三个“口”字,代表百姓们张开口,等待雨水的来临,上面是个“雨”字,代表在巫师和百姓的诚心感动下,雨水降临。因为每次求雨都灵,故而将此山命名为“灵山”。

历史故事

灵山“睡美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上饶城北的那座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他家里只有三口人,老猎人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阿山。阿山十四岁就学会了狩猎,几年后有媒人上门给他说亲,说西村有个姑娘叫阿灵,心灵手巧,美丽善良,阿山答应了这门亲事。不久,阿山和阿灵便办了喜事,阿灵靠给人家绣花赚钱来补贴生活。村里有个大商人阿甫,是一个好色之徒,一天,他来到阿山家,让阿山跟他出去跑生意。阿山出去后一直没有消息,而此时阿灵的孩子快出世了,阿灵天天跑到山顶上,向远处眺望,渐渐疲惫,就躺下来等着,她张开眼睛望着蓝天,自言自语道:“阿山你会回来的,你会回来的……”不久就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大山。后来,阿山回来了,当他刚进村听到这个消息时,悲痛欲绝地跑到山上,抱住阿灵的脚,哭诉自己的哀思。从此,阿山痛苦得发疯了,常常跑到阿灵化成的那座大山上痛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妻,就把这山叫作“灵山”。

石人公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蛰居在岩穴中的孽龙精想做龙王,谋划将江西省变成大海,只留灵山和三清山做海墩,并从中架设一座石板桥,以便随时带领虾兵蟹将上去游览。一日,孽龙精带了鲤鱼小妖来到灵山黄沙岭头,便他从嘴里拔下一牙,变作龙牙锯,与鲤鱼精各拉一头,对着岩石锯起板来。这时,一樵夫向他走来。孽龙精便上前问樵夫:“我想把江西变成大海,从这里搭桥至三清山,你说能成功吗?”樵夫冷冷地回答:“我看就是妖精下凡也难搭成!”话音刚落,只见一道红光从天边闪过,“刷”的一声,龙牙锯断成了两截。孽龙精知道来者不善,化成青烟仓皇而逃。孽龙精来不及逃脱,被樵夫用手一指,现了原形,从山上滚落下来,成了一块“鲤鱼石”。路旁的岩石上留下了孽龙精坐着锯板时的屁股痕迹和一双脚印,对面的岩壁上留下一条丈许深的锯痕。原来这个樵夫就是太上老君派下凡尘拯救江西的“石仙大师”。石仙大师驱逐了孽龙,保住了江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不致沉入海底。后来,石仙大师爱上了这座雄伟的大山,自愿留在凡间,化成一尊气吞云霓的石人,并留下了许许多多降龙伏虎的传说,久而久之,灵山一带山民便称呼他为“石人公”。孽龙被石人公驱逐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当他听到石人公与李老真君下棋赌头的消息,便使奸计让李老真君误杀了石人公。石人公被误杀后,虽然只留下了一段数十丈高的身躯,但依然一动不动地屹立在灵山之巅,保卫着这座雄伟的大山和山脚下这片土地。后来,人们把这座山峰叫作“石人峰”。为了纪念石人公,后人又把李将军庙改为“石人庙”,又叫“石人殿”。

帮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春,陈友谅从九江率60万大军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市发起围攻。朱元璋闻讯,被迫率20万水军从南京千里回兵救援。八月底,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了生死存亡的大战。决战前夕,朱元璋听说离此不远有座灵山很灵,立即秘派军师刘基去灵山拜祭,祈求护佑旗开得胜。刘伯温八百里加急赶往灵山,当他远远望见灵山,感觉它就像一条巨龙在天边蜿蜒游动。他随后拱手屈膝,三跪九叩,焚香膜拜,祈求神灵谕示。刘伯温求得天机后连夜回禀,向朱元璋建议将决战地点选在康山水域(今余干县境内)。后来朱元璋果然大获全胜,陈友谅中箭身亡,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张士诚,北取中原,终于开创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基业。

名人遗迹

历史名人,如王安石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蒋士铨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司马迁”,明朝大学士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著名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相关著作有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郑以伟《灵山藏》,郑日奎《望灵山》及县人编纂的《灵山遗爱录》,清翠屏散人等创作的大量诗文,展现了灵山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示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余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名荣的《茗湖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灵山雪松》等。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赓言等创作的诗词数以百计。

晋朝升平年间(357--361)的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便游灵山,先选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后又到葛仙峰结庐炼丹,收徒传道。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推研仙道。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习医术,为附近乡民治病。在以后的岁月里,葛洪的弟子于上饶灵山各处普建道观,收徒传道,让灵山道教盛极一时。

古文明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灵山,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望仙桥头、茗洋庙背山、郑坊平伏脑等古村出土的石斧、石镞、石锛、网坠等陶罐陶片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就有灵山人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农牧生产活动;从灵山东南麓的煌固乡马鞍山市无塘穴形墓出土的青铜器、青釉瓷证明,灵山在西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就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吴越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

道教文化

灵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著名的道教福地之一,名列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中有“(福地)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市北,墨真人治之”的明确记载。灵山的道教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曾有宫、观、殿、宇99座。灵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灵山道教开始于汉末,兴盛于唐宋。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来自河南颍川的名士胡昭隐居河南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山中,潜心道学。曹操闻其才学,屡屡命人前往,欲拜胡昭为中书令。胡昭不屑与曹操为伍,婉言谢绝曹操,离开河南省,来到上饶灵山的百谷峰中的养真岩,继续修炼悟道,采药煮茗,结庐炼丹,为附近乡民医治疾病。公元251年,胡昭在灵山无疾而终。乡民纷纷称胡昭已经得道成仙,并建祠塑像祭祀。胡昭在灵山专注修炼,不收徒传道,仙逝后屡受皇封,被后人尊崇为灵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的侄儿胡超,字惠琏,随伯父胡昭一起南下到上饶灵山,隐居于灵山拥笔峰修炼。胡超家学厚实,受胡昭的影响,胡超一心悟道,少年、青年时便游遍名山大川,并得一道士真传。胡昭仙逝后,胡超改名为惠琏,号拔俗,继续在拥笔峰修炼,继续为乡邻灭崇治病。胡超在暮年后不知去向,乡人说他已经肉身成仙。在宋朝赵恒宋徽宗年间,先后封胡昭为灵助候、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胡超封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胡真人。由于胡昭、胡超的影响,随后在上饶灵山各峰各洞结庐修道者越来越多。有一至德道人云游上饶灵山,见东台峰南风光秀丽,洞穴呈太极图分布,便在此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道人仙逝后,其徒弟募资修建道观,取名为至德宫。道观建成后,道徒日众,道观业随着扩建,到唐宋年间,至德宫道教极为兴盛,道徒多达百人,道观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

到了唐宋,灵山已成为道、佛二教圣地。大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尊《老子五千言》为真经,道教的发展更是进入鼎盛期。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信奉道教的刑部侍郎刘太真,信州刺史李德胜先后于石人峰下胡昭祠祈雨立化,并与胡昭一道历受皇封,祀祠更名为石人殿。三神齐名,威灵显应,使石人殿道教兴盛千年不衰,今朝拜者仍络绎不绝。

宗教活动

灵山域内各寺庵的佛教宗教活动,主要有早晚功课、功德课、朝山进香三种,小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弥灾活动。

早课:每天凌晨,全寺僧人聚集佛殿,搭衣持具,击鼓敲馨,列班做早课。开始由班首僧向全寺佛像拈香,继而列班殿前跪拜,集体念颂经文。念经特点是念唱合一,以木鱼、铜磬击点。早课做到天亮结束。晚课:吃过晚斋后,击鼓,全寺僧人聚会大雄宝殿,搭衣持具做晚课,为时约2小时,内容和方式与早课大致相同。

功德课:即为僧、尼、居士、施主寿晨及达官贵人小孩出生、获得功名、诰封等做功德课,禳灾祈福;为僧、尼、施主做追忏功课,超度亡魂;为村坊做祈年功课,祈天下太平,风调雨顺。1979年后,开放寺庙也开始为施主做功德课。

朝山进香:朝山进香是佛教寺庙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活动。朝山进香会期各寺庙不一,大致以佛祖诞辰、弥勒佛诞辰、观音诞辰为期,三天、七天、十天不等。各地的善男信女,大部分以村为单位,选有头首,成立进香组织,俗称“香会”。出发前吃斋禁欲,出发时身穿洁衣列队由会旗导行。香会中仪仗:擎伞盖、抬匾额、捧佛衣,放火铳,吹打十番锣鼓,热闹非凡。进入山门,有寺内知客僧人迎接,香客拈香化纸朝拜众佛像,祈求禳灾降福;至观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观音送子;在大雄宝殿求忏,祷告佛祖指点迷津。香客将自己上年朝拜时许的愿(钱、物)交给寺内管理僧人,朝香进香基本结束。是夜,各香会的串堂在大雄宝殿开场唱戏,直至天亮。

叫夜:又称“打更”。旧时,一般僧人较少的寺庙,为筹集经费,有叫夜活动沿袭。叫夜,即寺庙派出僧人,穿麻衣草鞋,背弥勒佛,手执木鱼,深夜沿村念经,念完四十九夜结束。叫夜完毕后,叫夜僧人又身背佛像,挨户上门念经,化缘收取钱米,以资寺内开支。

宗教遗迹

石人殿

石人殿是灵山道教的中心,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李适贞元六年(790年),信奉道教的刑部侍郎刘太真、信州刺史李德胜先后在石人峰下的胡昭祠立化,于是将胡昭祠更名为石人殿。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给石人殿题名,御赐“鹰护”殿额。石人殿的石柱上存有明代内阁首辅夏言撰写的“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学士郑以伟撰写的“背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两副楹联。世传灵山石人殿很是灵验,有求必应,殿内香火鼎盛,信徒众多,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到初十的石人殿庙会期间,闽、浙、皖、赣四省香客云集于此。

至德宫

至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南东角山的一块台地上,自唐宋以来,至德宫极为兴盛,殿堂香火鼎盛。山内道观屡次扩建,宫观后太极岩呈太极图样分布。岩侧细泉古有“仙水”之称,百姓体弱多病者饮之即愈,闻者接踵而至。一时间成为名誉江南的修真、长寿圣地。

天心寺

天心寺位于望仙乡圆山峰绝顶。明以前叫员山庵,创建时间不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浮梁僧如伦云游至此,见此地峰圆如覆杯,风光秀丽,还有水田、旱地十余亩,于是化缘创建天星寺,供奉大日如来诸佛和十八罗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星寺扩建,因有康熙御书“天心禅林”寺额,便改称天心寺。此后寺院兴盛,僧侣众多,信徒不断。寺内曾办经学,有师生20余人研究教授佛学。1930年,寺庙因兵燹被毁,仅存“天心禅林”和“舍利殿”匾额。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再次重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有居士住寺管理。

石城寺

石城寺位于灵山甑峰南石城山台地中央。台地三面环山,形似城廓,因此得名。传说东汉有尼在此结庐修行,圆寂后建塔存放骨灰,当地居民称其草庐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高僧云游至此,被此地福地所震撼,化缘建寺,命名为石城寺。寺内有三殿,还有楼、台、亭、塔等附属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经过十余年发展,寺庙规模扩大,庙产丰富,僧侣众多。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寺庙修葺,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广信知府王赓言选定妙机为住持,并题写“妙明清澈”寺额,寺庙迎来鼎盛,僧侣达百人。但后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寺庙被毁,仅存明嘉靖年间的石碑、清顺治九年的立旨寿塔、乾隆三十三年的放生碑及刻有楹联的石柱。1997年,三宝弟子募资重建,1999年大雄宝殿竣工,建筑面积765平方米,供奉大日如来等三尊大佛,两旁是文殊菩萨、普贤和十八罗汉

寂照院

清同治《上饶县志·寺观》载:“在石人乡,宋淳祜间建。”后废。

白鹤山寺

白鹤山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嘉靖年间,因常有群鹤翱翔峰巅而建寺,取名白鹤山寺,大殿内供奉佛祖和白鹤仙翁像。清蒋士铨题“鹤伴慈云”寺额,寺院一度兴盛,香客众多。后因火灾三次损毁又三次修缮,最后一次修建于1996年,新寺依山而建,三个大殿拾级而上,仍供奉佛祖和白鹤仙翁像,蒋士铨所书寺额嵌于山门。

峰顶院

峰顶院在石人峰右鹰嘴峰下山谷中,建于明代,清代为鼎盛期,有千亩山场和40亩水田等庙产,僧侣众多。清末衰落,民国初期由王姓和尚主持,兼管灵鹫、灵峰庵堂。如今遗址尚存,已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茏,景色秀丽,常有游客前往。

横峰寺

横峰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横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的首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立碑,当时称古建筑,供奉韦陀神像,寺外设有茶肆。爱新觉罗·颙琰五年改称横峰寺,1991年,灵月师太主持寺务,重塑佛像,新铸千斤铜钟,香火旺盛。

白云寺

位于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香火鼎盛,僧侣达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士俊为寺立碑,后圮,选天堂自然村建新寺。

地方特产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有灵山茶、茶油环颈雉庐山石耳等名贵特产。

医学文化

灵山有丰富的药物资源,许多医药学家深入灵山采访山民,对灵山中草药和民间验方进行研究,出现了许多名医。清王祖仁擅长内外科,著有《内外科治验法》一书。廖麟医术高明,著有《医学偶纂》四篇。

民俗文化

石人桥灯又称龙灯,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明清,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千百年来,石人桥灯以其形式之独特、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技艺之高超、民风之浓厚而闻名。石人桥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体形高大,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纸,高约3米,长约5米,可同时点24支蜡烛,象征一年24个节气。嘴含龙珠,龙珠制作精巧,由36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环叠成正好100个角的球,俗称“百角球”。龙身俗称“子灯”,由灯板连接而成,每块灯板长约2米,宽约0.2米,在距板端约30厘米处托着两个可点蜡烛的花灯,每块灯板由一人扛抬,整个桥灯可分可合。桥灯连接起来,象征龙的传人薪火相传,子孙满堂。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语,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石人乡素有“桥灯之乡”的美誉,村村都有龙灯会,每班桥灯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千百年来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石人殿独特的“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年灯会时,数十班桥灯像一条条巨龙,向道教圣地石人殿汇集,龙头咬着龙尾,龙尾接着龙头,连绵数百米。

相关作品

上饶县深入挖掘灵山的历史与人文内涵,编写出版了《天下第一灵山》《灵山道教文化考略》等书籍,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从而推动灵山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江西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电梯试运行的消息受到不少游客的关注。从景区现场来看,灵山景区的电梯为室外扶梯,游客乘坐电梯即可轻松上山,相比传统的缆车等形式能更近距离地欣赏沿路的美景。8月5日,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电梯还在试运行阶段,倘若正在运行的话,游客可以进行体验。正式运行时间还没有确定,届时可能会采取收费运行的模式。对于此事,有网友认为,爬山是为了锻炼身体,坐电梯上山就失去了锻炼效果。但更多的网友表示,景区上山步道依然保留,电梯只是多了一种比较轻松的爬山选择。

参考资料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广信区人民政府.2023-11-21

上饶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广信文旅.2025-08-08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上饶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上饶市人民政府.2025-08-08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25-08-09

上饶灵山:亿年花岗岩的奇幻密码.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8

上饶灵山的道教文化.香港每日电讯.2025-08-08

文旅观察|给山装电梯,能为山岳型景区带来什么?.今日头条.2025-08-08

游览灵山,哪些主景区你不能错过! .信州文旅.2025-08-08

上饶市十大知名旅游景区.上饶市人民政府.2025-08-08

沉浸式感受!看,气候滋养的山川旖旎 | 美图.澎湃新闻.2025-08-08

【每周星影】 《茗洋....新浪微博.2025-08-08

灵山之变 从“藏在深闺”到“风景名胜”.今日头条.2025-08-08

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登山神器、引流“社牛”,还要打造IP.百家号.2025-08-08

灵山,你有多灵? .广信之声.2025-08-08

江西灵山至德宫:重现灵山福地的往日辉煌.凤凰网陕西.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