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成为人们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时,我们把媒体、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作为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带着一定的目标,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基本结构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传者和导控者。

教育传播系统结构

信息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现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系统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观念形态,它本身是不能直接传递的,要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一种是实物,如标本、直观教具等;一种是比较抽象的符号体系,如文字、声音、符号、图表、画像等;还有一种是上述两类的替代物,如语言声音的模拟(录音)和物体或实物的模拟(录像)等借助光电信号呈现的音像。宗旨,承载教育信息的所有物质形式都必须是能为师生双方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这样才能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联系。

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收也不是来者不拒的,要因他所处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通道指教育信息形成后,由一方传送到另一方所建立的联系方式。如人-机-人,人-机等。

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在教育传播系统中,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编码者、发送者和传播活动的控制者。教育传播系统的运动主要是由他输出和控制的信息推动的。

教育传播系统要素间关系

受教育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相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处于教育信息接受者的地位。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容纳器。学生不仅能主动地接收教育者传送来的信息,对教育信息的接收、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而且还能主动地从教育者以外的信源获得信息,甚至向教育者提供这类信息。因此受教育者也是信息的编码者和发送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的另一个积极主体。

信息和通道与媒体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间的位置。参与教育传播活动的双方皆借助于它们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的教育传播必定是双向传导结构,具有两条通道,成为循环结构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为产生优良的教育效果提供了保证。

规律

1、共识律:

所谓共识,一方面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建立传通关系;另一方面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知识技能,传授知识,以便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播的要求。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教学信息的选择、组合和传递必须首先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能。由于教学传播过程的动态平衡特性和学生心智水平的不断发展,“共识”的状态总是相对的,总是按“不共识ð共识ð不共识ð”的循环反复地螺旋式上升的。例如,在创设共识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学生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层面上。

2、谐振律:

所谓谐振,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通方面产生共鸣。它是教学传播活动得以维持和发展,获得较优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传播的速度过快或过慢,容量过大或过小都会破坏师生双方谐振的条件,从而造成传播过程中的滞阻现象。教师或信息源的传递速率和传递容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速率和可接受水平。但仅凭这点还不足以产生信息传播的谐振现象。教师还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情感交融的传通氛围,即师生双方应该建立起合作关系;还需要时时注意收集和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控教学传播活动的进程。为了产生和维持谐振现象,各种信息符号系统、方式和方法还应当有节奏地交换使用。

3、选择律:

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教育技术领域最为关注的是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师和学生对媒体的选择,一般来说,总与可能获得的报偿或成效成正比关系,与所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关系。据此,选择媒体时就要应考虑尽可能降低需要付出的代价,提高媒体产生的功效。如果产生的功效相同,我们应该选择代价低的媒体;如果需付出的代价相同,我们应该选择功效大的媒体。

4、匹配律:

所谓匹配,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实现匹配的目的在于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相关的各种要素特性组合起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因为每一要素都具有多重的功能特性和意义。目标的特点规定着各相关要素必须发挥与目标相关的功能,以便优化地达成既定的目标。否则,这些相关要素会产生游离松散、功能相抵的现象。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必然要使用到多种传播媒体,而各种媒体有各自不同的多重的功能特性,只有对它们了解熟悉,扬长避短、合理组合、科学使用,才能使它们相得益彰,决然不是随便凑合在一起便可产生匹配的效果的。

特点

①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②传者的导控性。传播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对受传者(学生)具有导控性质,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③受传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

④内容的系统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一定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

⑤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将多种媒体组合利用,既可以面对面传播,又可以远距离传播。

⑥效果的确定性。传播者通过讲授、练习、实验、复习及测验等教学环节来保证教学效果。

方式

自学传播

个别传播

课堂传播

远程传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