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生佛,为佛教五方佛中之南方大日如来,代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佛像知识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二十一度母像;面目狰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佛像的产地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斯瓦特等,也有汉地造像,但多数为西藏自治区本地造像。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步成熟,到了公元15世纪,无论是西藏的造像艺术还是造像工艺都达到了高峰。
藏传佛教中尊神众多,可分为佛、本尊、菩萨、佛母、护法等,何种佛,何种神,其面貌、姿势、装饰、所持器杖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严格符合密宗教义。作为佛教密宗崇奉的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在一些显教经典里又被称作“南方宝幢佛”或“南方宝相佛”。在密教里,宝生佛是修习密法观想的佛陀之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是密教的重要膜拜对象。
这尊宝生佛虽有残缺,但造像风格古朴典雅,保持了斯瓦特造像的部分艺术遗风。坐像面部泥金,面相庄严祥和,双眉上扬,刻阴线,隆鼻大眼。蓝发髻,身着袒右僧衣,左手持衣角于手心,右手仰掌,象征宝生佛“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下承镂空多层双狮长方莲座,方底前刻梵文铭文。此亦为斯瓦特造像之典型特色,系西藏自治区仿斯瓦特的作品。斯瓦特,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古属犍陀罗,唐朝称乌仗那国。西藏密教祖师莲花生即是此地人。尽管流传到西藏的斯瓦特铜像已是晚期犍陀罗艺术的余绪,但仍可以从其造型中找到渊源关系。斯瓦特式佛像多为7—9世纪之作,造像制作古朴,独具特色,艺术性极高,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佛教造像尤其是鎏金铜佛像逐渐引起国际收藏界的重视,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这些年佛像的价格也是一升再升。2004年11月份,在香港佳士得有限公司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工艺品专场编号为1016的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估价1200万至1400万港元,最终则以1906.2万元成交,成为近年金铜佛像价格最高者。精美的佛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宝生佛手印为满愿印,即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能随顺众生之所欲,满足其所愿,以便其修法。《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说:“次当礼南方福德聚宝生大日如来。想持摩尼宝瓶,想与一切如来灌顶,即虚空藏菩萨执摩尼宝珠,成满一切众生所求愿。由于福德聚功德无量无边,赫奕威光所求愿满,此乃宝生如来部所摄,即平等性智。”
一般来说,宝生佛常现衣着黄色、座于骏马背负的莲台之像,因“马”代表世间吉祥奋疾之宝物,故马座属宝部之座。
宝生佛化身
宝幢如来被认为宝生如来化身,在《 金光明经》、 《观佛三昧海经》、《 陀罗尼集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佛典皆有此说,密宗派别则说 宝幢如来是东方不动如来的化身。
密教中,伏魔去病的 军荼利明王亦被认为是宝生如来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