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调,又称官佐调,是罗罗腔流入衡水地区饶阳县官佐村后形成的戏曲形式。这一剧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当时一位私塾先生将其传授给了当地的学子。此后,笛子调在当地世代传承。
历史沿革
笛子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年前。清朝时期,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到了深州市的北午村、西黄龙村以及武强县的皇甫村等地。这些村庄的子弟会经常相互邀请或共同表演。1954年,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等人曾在深县观看过笛子调的演出。笛子调的演出范围不仅限于深县,还包括了武强、饶阳县、安平县、束鹿、获鹿镇等周边地区的部分农村。
艺术特点
笛子调的音乐风格以曲牌子为主,其念白接近地方方言,曲调流畅自然,具有昂扬飘逸的特点。然而,由于瑞安鼓词中含有较多的虚字,使得歌词不易听清。此外,男女角色使用的调式基本一致,板式的多样性也不算丰富。
板式与曲牌
笛子调的板式包括大慢板、二板、二流水、流水板等多种类型。同时,它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曲牌,如香柳年、打杆、柳子娃等。在托腔时,常用的有头腔、二腔、三腔、五腔、八腔等,其中三腔和五腔较为常见。此外,笛子调还包含了一系列的曲牌子和弦乐曲子。
乐器配置
笛子调的伴奏乐器主要包括笛子、板胡、四弦胡、二胡、笙、九音锣等。
笛子调区分
笛子调所使用的笛子有多种调性,可以通过改变指法来演奏不同曲目。通常情况下,笛子能够变换三种调式,分别是本调、筒音作1和筒音作2。这些调式之间的高低差异可以从CDEFGAB的序列中看出,每个调式都比前一个调式更高,有些高出一个音程,有些则高出半个音程。
参考资料
【河北县情概览】衡水市深州市.澎湃新闻.2024-10-29
沙东落子·笛子调·大乐戏.河北新闻网.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