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达祯,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背景

汤达祯于1957年出生,曾在荷兰皇家地调所和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分别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进行学习。

职业生涯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92年,当时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在五年后的1997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

研究领域

汤达祯的研究领域涵盖能源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包括有机岩石学、含油气系统、煤层气地质、化石燃料环境地质、沉积盆地热演化等方面。此外,他还涉足油气开发领域的相关研究,如堵水调剖、储层“五敏”、提高采收率、污水回注等。

学术贡献

汤达祯长期致力于煤油气地质勘探研究,主持完成了超过40个科研项目。他在煤变质研究中引入了煤的“两相”结构演化认识,并首次将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煤结构地质转化研究。他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煤化作用历程、煤成气(煤层气)成藏配置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预测了河东煤田中部煤成气的有利富集区。他还系统总结了鄂尔多斯市准噶尔汗国等大型盆地的煤层气成藏规律。在南方下组合的主要烃源岩区域分布规律及其盆地演化和沉积控制作用方面的研究中,汤达祯提出了海相沉积有机质生排烃效率的概念,并确定了主要烃源岩阶段生、排烃强度与油气相态变化特征。他还揭示了下组合主力烃源岩的构造—热演化史、生烃作用时空发生特点及其成藏贡献。通过对流体成分、相态及其对地震波传递介质本构关系的影响的研究,汤达祯探讨了岩石圈流变、断裂走滑和根部扩容与物性异常的内在联系,并得出了环境氧逸度导致油气门限扩大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准确预测了胜利滩海油区高热区段、超常深度下油气及深源非烃气的成藏、保存条件,并得到了油气探采结果的验证。此外,汤达祯还研究了博格达山北麓油母页岩咸化湖泊分层水体成矿模式及油页岩资源分布、品质及其利用方向,并构建了油页岩地质、地球化学、工艺性质综合评价方法。在煤储层孔隙系统及其演化、煤储层非均质性及裂隙发育模型与控制机制、煤储层构造应力应变响应、煤储层评价与有利储层预测、煤层气开发储层动态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

主要作品

汤达祯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9篇被SCI收录的文章,以及数十篇被EI、ISTP、CA、Georef等数据库收录的作品。他还参与编写了《地球科学词典》和《中科院院士传略》等书籍。其代表作包括《煤层气地质基础研究的思考》、《沁水盆地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贡献》、《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趋势》、《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对华北煤层气勘探选区的几点看法》等。

荣誉奖项

汤达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曾获得地矿部科技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二等奖中国地质大学和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科技一等奖各一项。他的有关煤的纳米结构研究被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香港文汇报社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此外,《煤层气储层开发地质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与探测装备》项目使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位。目前,他正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所属课题以及其他多个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