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善(504年—570年),字仲良,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出自河东薛氏西祖第三房。他的祖父薛瑚曾任北魏河东郡守,父亲薛和是北魏南青州刺史。薛善在北魏末年起家为司空参军,后迁傥城郡守,元修西迁长安后,留侍丞相高欢。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后,归顺西魏,得到丞相宇文泰信任,授汾阴县令,兼管河东郡六县事务。迁司农少卿,负责屯田和制造军器,功绩卓著,赐爵龙门县子,赐姓宇文姓,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历任工部、民部中大夫。北周建立后,依附于权臣宇文护,历任中外府司马、司空中大夫、京兆尹、隆州刺史、益州长史,拜太子少傅。天和五年(570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获赠蒲虞勋三州刺史,谥号为缪。
北魏
北魏末年,薛善先为魏司定府参军后又迁为傥城郡(今洋县)太守,寻转河东盐池都将,元修元修西迁长安后,东魏改河东为泰州市,以薛善为泰州别驾。
薛氏世代显族,家境优裕,有僮仆数百人,但薛善却服用俭朴,闲静自处,这同其兄薛元信“仗气豪侈,每食方丈,坐客恒满,弦歌不绝”的情形大相径庭。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
东魏
东魏大统三年(537年),东、西魏对峙不久,高欢与宇文泰在沙苑(今大荔县南)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交锋。这一仗,高欢大败,损失甲士8万,其时薛善同其族兄薛崇礼为东魏戍守河东,西魏派大将李弼围攻河东,薛崇礼固守蒲阪(今永济市县)。薛善对他说;“高欢有逐君之罪,我们兄弟皆为衣冠之后,世蒙国恩,今大军兵临城下,而我们仍为高欢死守,一旦城毁,空留个逆贼骂名,死有余愧,不如就此归顺西魏。”薛崇礼犹豫不决,薛善遂与族人薛馥和亲戚高子信等联兵斩杀关守,引西魏军队入城。宇文泰趁势率军进入蒲阪,在河东建汾、二州,并诏令凡参与开城之谋者,并赏五等爵,薛善辞爵不受,深为宇文泰称叹,署其为汾阴令。薛善居职“干用强明,一郡称最”。后迁为行台郎中。
西魏
宇文泰正式建西魏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经济方面所实施的一项措施就是配合均田制进行屯田,用以足兵足食。西魏在同州夏阳县(今陕西韩城市)设二十屯监,以司农少卿监领进行军屯。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以薛善为治监,薛善领8千人冶铁制造军器。他躬自督冶,不辞劳苦,其所冶制的兵器皆精致锋利,功绩卓著,赐爵龙门县子,赐姓宇文姓,迁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魏六官之制建立后,薛善被拜为冬官府工部中大夫,以后又转为地官府中大夫。
北周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正月,字文觉称帝,晋公宇文护执政。宇文护与闵帝发生矛盾,薛善依附宇文护。后来宇文护发动政变,杀宇文觉,拥立宇文毓宇文,控制朝政。宇文护以薛善尽忠于己,特署其为中外府司马,迁司空中大夫,副总六府事。以后薛善又被加授为京兆尹,出为隆州刺史,兼领益州总管府长史,征拜少傅,直至逝世,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