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月17日—1938年8月7日,全名为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姓为阿列克赛耶夫,俄文名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英文名为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出生于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俄国男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幼喜欢戏剧。14岁时,他开始接触戏剧,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上开启演员生涯。1885年,他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共同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两人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还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前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搬上舞台。期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还在自己执导的剧目中饰演重要角色。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新变化。20世纪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氏体系),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文化名人之一。1918年年底,受新政权委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研究所,开展将该体系运用到歌剧艺术的实验。1922年至1924年,他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身戏剧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10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脏病突发。此后,他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的自我修养》,他还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1930年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戏剧干部和进行理论著述上。193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歌剧院带病执导排演威尔第的《弄臣》。8月7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构建的艺术体系,对世界各国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表演、导演实践、理论及批评均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话剧、戏曲、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影响尤为显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3年1月5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他自幼喜欢戏剧,组织了业余剧社,并担任导演和主要演员。14岁时,他开始接触戏剧,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上开启演员生涯。1885年,他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工作经历

189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从事戏剧教育的涅米罗维奇-丹钦科会面,决定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两人共同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同年6月14日,剧院开幕,首演剧目为阿·康·托尔斯泰的《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排演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牢记他提出的格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此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还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前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搬上舞台。期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还在自己执导的剧目中饰演重要角色。他塑造的舞台形象包括《三姊妹》中的韦尔希宁、《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等。此外,他还成功塑造了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形象。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新变化。此外,他还领导艺术剧院大量上演苏维埃新剧,还一度兼任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院长。20世纪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氏体系),该体系被誉为“戏剧创作的百科全书”,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文化名人之一。1918年年底,受新政权委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研究所,开展将该体系运用到歌剧艺术的实验。1922年至1924年,他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身戏剧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6年,他成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研究所更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院。

1928年10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脏病突发。此后,他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的自我修养》,他还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斯大林当权并干预文艺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未趋炎附势,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屡获荣誉、奖励和勋章。斯大林肯定了他的戏剧体系,将其作为戏剧表演唯一正确的方法,排斥其他艺术流派。1930年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戏剧干部和进行理论著述上。1935年,梅兰芳访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人多次交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梅兰芳说,一个演员必须不断通过舞台演出接受群众考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否则就如同无根的枯树。193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歌剧院带病执导排演威尔第的《弄臣》。同年,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嘱咐青年艺术家要把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和愿望带进艺术殿堂,在门槛外抖落生活的尘屑和污垢。8月7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研究方向

188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派烟家庭剧团排演喜歌剧《日本天皇》时通过学习日本人执扇的各种姿势,进行了近乎程式化的形体训练。后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自己的体系时,为找到演员控制自身感情的机制,研究了潜意识问题。为此,他转向印度古代哲学,研究能让人控制自身意识的秘传技能。

个人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妻子玛丽娅·莉莉娜于1898年9月出演了莫斯科艺术剧院排演第二个剧目——契诃夫的《海鸥》。她在剧中饰演庄园管家的女儿。1943年,玛丽娅·莉莉娜去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哥哥自幼热爱钢琴演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妹妹曾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研究所当导演和教师。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执导作品

出演作品

人物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构建的艺术体系,对世界各国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表演、导演实践、理论及批评均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话剧、戏曲、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影响尤为显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翻译家、电影理论家郑雪来先生主持编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全六册)经中央编译出版社再版,完整呈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论著,为中国学术界全面深入研究其艺术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成果对推动中国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发展,对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以及深化中俄人文艺术交流,都具有重要借鉴和推动作用。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开始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理论,第一代话剧导演将其应用于舞台实践。1935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章泯在上海执导《娜拉》,首次尝试运用该体系。1949年后,中国戏剧界和电影界掀起学习该体系的高潮。政府聘请多位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并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这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文化产生了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最主要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该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在于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在导演工作方面,体系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和剧院集体的教育者。在与演员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为体验派。它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20世纪3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开始被介绍进中国,其主要作品乃至全集相继出版。

1927年,中国第一次革命战争失败,进步文艺阵营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论争。夏衍依据中国共产党加强文艺工作领导的指示,在中国话剧史上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1930年,中国左派戏剧家联盟成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话剧运动进入左翼戏剧时期。左翼剧联在多地建立分盟或小组,面向工农群众开展演剧活动,推动多个剧团成立,演出大量进步话剧作品。此后,出版界推出专业戏剧刊物与论著,引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其理论影响下,中国话剧界开始探讨自身运动经验教训,开启理论建设。中国第一代导演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与表演理论。例如,在排练《娜拉》时,导演章泯拿出导演笔记,向大家念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段话:“在舞台上,不能用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塑造先进的苏维埃式人物。在舞台上,要像角色一样,在其生活环境中,合乎逻辑、有顺序地像人那样思考、希望、追求和行动。”这是中国话剧界首次用“斯坦尼”体系指导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耐心引导,最终让中国演员首次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1949年后,中国掀起学习热潮,先后邀请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不仅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奠定科学基础,还为话剧借鉴戏曲表演体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后世纪念

1948年,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10周年之际,政府将其寓所改建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故居博物馆。馆内保留了他生前各房间的布置与陈设,大厅陈列着诸多文件和照片。除记事簿外,还有创作札记、导演计划、讲稿,以及大量信札和各个时期的剧照。1963年,政府在其百年诞辰时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2000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上,有两位戏剧家的画像,左边是梅耶荷德,右边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2007年11月12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五十年代留苏学子的往事》在中国香港开播。2013年,政府发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50周年的纪念邮票。2013年,俄罗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生150周年之际,举办了大师相关展览、演出话剧《体系之外》、为纪念雕像揭幕、发行纪念邮票等纪念活动,还将该年定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年”。

2013年4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编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不仅收录了戏剧影视界熟知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创造角色》等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核心思想的重要文本,还涵盖其大量演讲、论文、谈话和日记等重要文献资料。

2021年2月27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渴望生活》在俄罗斯开播。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名大师。(中华读书报评)

《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耗时30多年,为了修改它几乎用了一辈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始终谦虚如一,临死也不能自信自己为很好的老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世界戏剧和电影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与贝尔托·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梅兰芳戏曲理论被国内部分专家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国文化报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顺利,是命运的宠儿。他经历了帝俄时代,经历了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却从未遭遇什么坎坷与挫折。20世纪30年代约瑟夫·斯大林当权时亲手干预文艺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趋炎附势,而是一心搞艺术,屡获各种荣誉、奖励和勋章。斯大林肯定他的体系,将体系作为戏剧表演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排斥所有其他与之不同的艺术流派。(《中华读书报》评)

在导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他为舞台演出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网络电视台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的出版为进一步研究斯氏体系提供了详实准确的资料,对中国表演理论的建设和戏剧影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刘明清、郑雪来仲呈祥童道明吕品田等人评)

参考资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微信读书.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豆瓣.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豆瓣读书.2024-03-2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猫眼电影.2025-09-21

俄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獲梅蘭芳高度評價.人民网.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豆瓣读书.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平简介.cctv央视.2025-09-21

龙飞:探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句名言.南开大学新闻网.2025-09-21

201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年”.光明网.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5-09-21

俄罗斯戏剧大师与中国戏曲(上).俄罗斯国情网.2025-09-21

奥瑟罗导演计划.豆瓣读书.2025-09-21

社会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评价.cctv央视.2025-09-21

五十年代留苏学子的往事.猫眼电影.2025-09-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渴望生活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 Жажда жизни (2021).豆瓣电影.202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