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乡,旧乡名,隶属于达州市大竹县,地处大竹县西部,东依竹北乡,南接城西乡,西北靠中华乡, 行政区域面积23.1平方千米。

秦代时期,属巴郡宕渠县;1984年3月,公社改黄家乡。 2019年,撤销城西乡、黄家乡和中华乡,设立中华镇。 截至2018年末,黄家乡户籍人口为8012人。 2019年,黄家乡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新拱桥街117号。

2018年,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2019年,实现总产值28254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19692万元、第二产业4563万元、第三产业3999万元,分别增长3.2%、3.4%、3.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5元,同比增长10%。

历史沿革

秦代时期,属巴郡宕渠县。

唐朝时期,属大竹县

1953年3月,置黄家乡。

1958年9月,乡改黄家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黄家乡。

2019年,撤销城西乡、黄家乡和中华乡,设立中华镇。

地名由来

黄家乡因场址建于黄家梁下而得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家乡地处大竹县西部,东依竹北乡,南接城西乡,西北靠中华乡, 行政区域面积23.1平方千米。

气候

黄家乡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早且冷暖多变、秋冬多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时数1400小时。

水文

黄家乡境内河道属长江大流域,主要河道有竹溪河,经城西乡流入境内。各村均有大小山坪塘。

自然资源

黄家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等。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黄家乡辖4个行政村:建泉、黄家、玉皇、红岭;下设38个村民小组。

2019年,黄家乡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新拱桥街117号。

人口

2011年末,黄家乡总人口951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9人,城镇化率3.8%。总人口中,男性5140人,占54%;女性4379人,占4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12人。

2017年末,黄家乡常住人口为7287人。

截至2018年末,黄家乡户籍人口为8012人。

经济

2018年,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2019年,实现总产值28254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19692万元、第二产业4563万元、第三产业3999万元,分别增长3.2%、3.4%、3.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5元,同比增长1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黄家乡有小学1所,在校生384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黄家乡有乡综合文化站1个。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650户。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黄家乡有卫生院1个,村医疗站4个,医疗点4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23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9180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黄家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5人,支出54.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5人,支出162.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00人次,支出1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1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36人。

2019年,黄家乡城镇医疗保险参合率98%,新增低保户57户64人,五保户1户1人。全年共计发放五保金38.69万元、低保金91.47万元,临时救助26人3.6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黄家乡有邮政代办所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1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0%。

交通运输

黄家乡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8国道穿越全境,黄杨公路纵跨南北,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