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雁指名亚种(学名:Anser fabalis fabalis)是豆雁的一个亚种。

形态特征

豆雁指名亚种属于大型雁类,体型大小和形状类似家鹅。两性外观相似。头部和颈部呈棕褐色,肩部和背部为灰褐色,带有淡黄白色的羽缘。翅膀上的覆盖羽毛和三级飞羽均为灰褐色;初级覆羽为黑褐色,具有黄白色羽缘,初级和次级飞羽为黑褐色,最外侧的几根飞羽外侧为灰色,尾巴为黑褐色,带有白色端斑;尾上覆羽为白色。喉咙、胸部为淡棕褐色,腹部为污白色,两肋带有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为褐色,嘴巴甲和嘴基为黑色,嘴巴甲和鼻子之间的区域有一条橙黄色的横斑沿着嘴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脚为橙黄色,爪子为黑色。

栖息环境

豆雁指名亚种在繁殖季节的栖息环境会随着不同的亚种而有所变化。有些亚种主要栖息在亚北极地区的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而另一些则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北极冻原地带或苔原灌丛地带,还有一些栖息在几乎没有植被生长的岩石苔原地带。在迁徙期间和冬季,它们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河流、湖泊以及沿海海岸和附近的农业地区。

生活习性

豆雁是中国的冬候鸟,喜欢群体生活,除了繁殖期外,经常集体活动。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它们常常形成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只的大群,由一只经验丰富的大雁领队飞行,队形不断变化,有时呈“人”字形,有时呈“一”字形。队形的变化和领队大雁的速度有关,当它快速飞行时,队形呈“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队形又变成“一”字形。栖息时经常与其他种类的雁一起。性格警惕,不容易靠近,通常在离人类500米以外的地方就会起飞。晚上夜间休息时,通常会有1只或多只雁担任守卫,伸展脖子四处张望,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发出警告鸣叫,雁群听到声音后立即起飞,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危险过去或者确认没有危险才会返回原来的位置。睡觉时经常把头夹在腋下。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繁殖季节主要食用苔藓植物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小型灌木,也会食用植物果实和种子以及少量动物性食物。迁徙和越冬季节,则主要以谷物种子、豆类小麦草、马铃薯、红薯、植物芽、叶和少量软体动物门为食。觅食大多在陆地上进行。通常在栖息地附近的农田、草地和沼泽地上觅食,有时也会飞到较远的觅食地点。觅食时间多在早上和下午,中午多在湖中水面或岸滩上休息。

繁殖方式

豆雁指名亚种实行一雄一雌制,通常成对或成群在一起筑巢。繁殖期为5月至7月。筑巢一般在多湖泊的冻原沼泽地上或河岸与湖边,也有在海边岸石上、河中或湖心岛屿上筑巢的情况。筑巢工作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首先将选择好的地方略微踩踏成凹坑,然后用干草和其他干燥的植物作为底部垫料,内部再放置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来的绒毛。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卵数量为3-4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雌鸟独自负责孵化,雄鸟在巢穴附近警戒,孵化期为25-29天。幼鸟为早熟型,幼鸟孵出后常在雌雄亲鸟的带领下活动在水域附近的陆地上或沼泽地上,遇到危险时也常通过紧贴地面降低身体高度的方式躲避敌人或进入水中逃生。

分布范围

豆雁指名亚种的分布范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延伸至乌拉尔山脉

保护状况

豆雁指名亚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鸟功晋级】鸟类辨识 | 豆雁&短嘴豆雁.搜狐网.2024-11-25

豆雁.关注森林网.2024-11-25

雁形目——豆雁【陆浑湿地鸟类集】.luhunshidi.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