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刺绣,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民间刺绣艺术,流行于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由来已久,且和中原地区的刺绣文化密切相关。在叶尼塞河流域发掘的西汉的古墓中,就出土了织有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柯尔克孜族刺绣工艺种类繁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地毯、褡裢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线,工具有骨针、铜针和铁针等,刺绣方法分刺绣、贴绣、扎绣、镶坠彩绘等。柯尔克孜族制作刺绣织品的主要染料都是核桃皮、石榴皮、蒲公英、色石等植物染料,使染织品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还散发着一种植物的清香。其工艺流程全由手工操作。这种刺绣工艺不仅用于制作刺绣布单,还可用于制作花毡、毛毡、口袋等。各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柯尔克孜族刺绣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柯尔克孜族妇女们以巧手和辛勤努力改变贫穷现状,摆脱传承危机,如今柯尔克孜族刺绣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保护经费投入、培养和支持传承人等,这些努力为柯尔克孜族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申报的柯尔克孜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82。2018年5月,柯尔克孜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渊源
起源
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悠久,且和古代中原地区的刺绣文化关系密切。在叶尼塞河流域发掘的西汉的古墓中,就出土了织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据记载,古代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人中有专门织造绫罗绸缎的工匠。如今,柯尔克孜族传统刺绣技艺,主要流布于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其中,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是新疆远近闻名的“刺绣之乡”。
发展
历史记载,在中国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生活区域,有专门织造绫罗锦缎的工匠。考古专家在此发掘的西汉时期的古墓中,发现印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元史·世祖本纪》记载,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赐欠州诸局工匠纱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九绽十三两”。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高高的帕米尔高原从未失去和祖国内地的联系。
兴盛
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柯尔克孜族族人长期以羊毛、羊绒为原料制作生活用品,创造出的色彩斑斓的纺织、刺绣等民间工艺品,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几乎人人都会。姑娘的嫁妆和家中用品主要为刺绣品。
衰落
以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为代表的当地刺绣艺术日渐成熟,但同时也因科技含量低、成本高,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逐步退出现代生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一波三折,曾面临断代危机。
复兴
政府扶持手工技艺逐步被现代机械代替,当地政府制定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刺绣手工技艺保护计划,由县非遗保护小组和县文化馆等部门实施生产性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柯尔克孜族妇女们靠着一双双巧手和辛勤的努力,不仅摆脱了刺绣的传承危机,也让柯尔克孜族刺绣手工艺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柯尔克孜族绣品畅销全疆和内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也前来订购。
艺术特色
样式
柯尔克孜族刺绣工艺种类繁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地毯、褡裢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线,工具有骨针、铜针和铁针等,刺绣方法分刺绣、贴绣、扎绣、镶坠彩绘等。绣品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
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多采用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图案和几何图形。
图样
柯尔克孜族刺绣图样中,山峰成为必不可少的风景。柯尔克孜族人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圣洁纯白,在他们的手下,山峰也被绣成白色,纯白纯白的三角形,沿着衣领、裤脚、袖边,或是花毡、墙围的边款枕头的顶端被褥的周边绵延起伏。有时,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红绿灯鱼相间的,黑色代表土山,红绿相间代表着红山与青山。
色调
柯尔克孜族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基本颜色以黑、白、红、蓝、绿等基本色调为主,各种工艺品尤以红色最受欢迎。自然中的每一种色彩,都被柯尔克孜族赋予了深刻寓意。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义,黑色表示深厚博大,顽强朴素;蓝色与天空同被视为神圣高贵之色;红色表达着欢快、热烈和幸福;绿色象征春天和生机勃勃;白色则能引起他们对月亮、面粉、棉花、乳汁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也有纯洁、真诚的寓意。
制作工艺
柯尔克孜族刺绣工艺种类繁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地毯、褡裢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线,工具有骨针、铜针和铁针等,刺绣方法分刺绣、贴绣、扎绣、镶坠彩绘等。绣品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
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考究,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包括结绣、钩秀、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绣等。柯尔克孜族制作刺绣织品的主要染料都是核桃皮、石榴皮、蒲公英、色石等植物染料,使染织品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还散发着一种植物的清香。其工艺流程全由手工操作。这种刺绣工艺不仅用于制作刺绣布单,还可用于制作花毡、毛毡、口袋等。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柯尔克孜族刺绣艺术日渐成熟,但同时也因科技含量低、成本高,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逐步退出现代生活。20世纪60、70年代,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一波三折,曾面临断代危机。自2008年柯尔克孜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生产性保护才给这一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传承人
群众推广
2019年,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刺绣,设立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工坊面向以祖拉伊喀·玉散为代表的当地刺绣艺人开展系列技能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班,提升学员理论素养、技艺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帮助其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
国家扶持
阿合奇县以传承、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手工艺品为抓手,将少数民族传统刺绣作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来发展。推动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广大妇女释放创业热情和创造潜能。从当前的销售情况来看,民间手工刺绣逐步走向了正规化、产业化,刺绣制品畅销疆内外。
柯尔克孜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布茹丽·斯开克介绍温宿县里鼓励发展民族特色刺绣,形成产业化加工生产模式,利用援疆资金给购买了166台刺绣机,分配给166户牧民家里,发动所有的妇女进行加工刺绣生活用品。现在还把刺绣作为文创产品对外进行销售。
传承意义
柯尔克孜族简单精美的刺绣图案上,承载的是近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镌刻。柯尔克孜族妇女们正靠着一双双巧手和辛勤的努力,彻底改变贫穷现状,也摆脱了刺绣的传承危机。如今柯尔克孜族刺绣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国家政策
定位
充分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目标
支持设立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达到30%以上;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经验与模式,鼓励和支持其他贫困地区学习借鉴,宣传推广。
路径
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搭建平台,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等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具体工作
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进行改造或新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
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
注重培育和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当地扶贫部门负责遴选、动员当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培训就业;当地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工艺导师,组织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或其他适宜场所开展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相关技艺技能。相关省(区)文化厅结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面向深度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组织开展研修研习培训,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批扶贫带头人。
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对接相关高校或企业,委托高校或企业组建由设计师、专家、相关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参加的专家团队,分批驻扎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所在贫困村,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解决工艺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
扩大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及相关省(区)文化厅、扶贫办帮助引进有品牌、渠道和用户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产品展示销售与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相结合。加大深度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线下线上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影响与价值
阿克陶县的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汇聚了众多在非遗保护、文博考古等领域的专家,以及丝绸之路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该工坊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品设计推广等活动,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方法。该工坊对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的服饰和刺绣技艺,以及地毯织造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织技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工坊以设计应用为核心,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在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刺绣生产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开展技艺研究和跨界交流
工坊聚焦新疆传统手工艺与材料的解构研究,与新疆艺术研究所等合作,调查具有代表性的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服饰、刺绣、编织、花毡制作等技艺,支持传承人参与创意设计和生产制作,推出500余件符合现代需求和审美的创意设计作品和系列衍生品,帮助他们提升技艺和实现就业增收。
开展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
工坊着重于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组织专家和设计团队到阿克陶县及周边地区,为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提供技能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技艺实操培训,使学员们理解刺绣传统技艺的内在逻辑,并提升理论素养、设计和制作能力。工坊开展评比活动,帮助从业者取得职称资格证。5期培训200余人,其中97%取得合格证书,为柯尔克孜族刺绣行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创新设计
工坊着重于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组织专家和设计团队到阿克陶县及周边地区,为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提供技能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技艺实操培训,使学员们理解刺绣传统技艺的内在逻辑,并提升理论素养、设计和制作能力。工坊开展评比活动,帮助从业者取得职称资格证。5期培训200余人,其中97%取得合格证书,为柯尔克孜族刺绣行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参加展示展销,深化品牌传播
新疆非遗艺术研究、创意产品开发、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在新疆博物馆设立展示空间和营销推广平台,运用数字传媒、电子商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展示销售多元化产品,线上线下融合,融入旅游市场,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关影响
2014年12月2日,为期9天的“阿克苏苹果红了——新疆阿克苏地区非遗文化浙江展”在杭州工艺美术馆举行,柯尔克孜族刺绣参加了展出。
参考资料
柯尔克孜族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 来源:中国政府网 创建时间: 2008-06-16 09:03:0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1
新疆各民族的刺绣工艺.协同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23-09-21
柯尔克孜族刺绣,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工人日报.2023-09-2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1
文化和旅游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9-21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1).中华网文化.2023-09-21
柯尔克孜族刺绣,飞出天山的非物质文化名片.腾讯网.2023-09-21
绣花针“绣”出美好生活.新疆兵团卫视.2023-09-21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2).中华网文化.2023-09-21
一针一线“绣”传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新疆妇联.2023-09-21
柯尔克孜族刺绣,飞出天山的非物质文化名片.今日头条.2023-09-21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中国新闻网.2023-09-21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柯尔克孜族刺绣:“绣”出锦绣前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21
新疆柯尔克孜刺绣融合时尚元素传承非遗技艺.中国新闻网.2023-09-21
新疆柯族刺绣,真的很精美,看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呢.搜狐网.2023-09-21
新疆阿克苏地区非遗展在杭州举行(2014.12.4)海外版4版.人民网.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