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brain 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可作为宣布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1959年,法国学者P. Mollaret和M. 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概念,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词。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脑死亡综合征” 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之后被多个国家采用,成为“死亡”医学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该为全脑死亡。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欧洲部分国家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临床表现为对头面部疼痛刺激(枕骨大孔以上)无反应、无法自主呼吸、脑干反射消失等。脑死亡不仅涉及到死亡现象和死亡标准的技术性问题,而且与人类社会的承受力和接受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宗教和文化的密切影响。截至2018年,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承认脑死亡。

历史

脑死亡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1959年,法国学者P. Mollaret和M. 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的概念,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词。

1966年,国际医学界正式提出“脑死亡”的概念。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脑死亡综合征” 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之后被多个国家采用,成为“死亡”医学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从而克服了大脑死、脑干死等脑的部分死亡等同于脑死亡的缺陷,这一观点已获中国学者共识。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欧洲部分国家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

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脑死亡为人体死亡的国家,它的判定标准是在1971年公布的。1978年,美国的《统一脑死亡法》脑死亡定义: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终止。1979年,西班牙国会通过的移植法将脑死亡定义为“完全和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1997年,德国的器官移植法规定:脑干死亡就是人的死亡。1997年,日本《器官移植法》脑死亡定义为:全脑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停止,但与“植物状态”不同,后者脑干的全部或部分仍有功能。

2002年,卫生部制定了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并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2003年,在上海对《脑死亡判定管理办法(讨论稿)》进行了研讨,这意味着中国脑死亡立法已经进入了准备阶段。2003年4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对外宣布,已按照卫生部脑死亡起草小组的最新标准,征得家属同意,宣布患者毛金生死亡,这是中国正式认定的首例脑死亡。

病因

原发性脑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指原发于脑的疾病,例如,高处坠落或车祸导致的头颅外伤,可直接引起脑组织坏死;脑内大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也可能导致脑死亡,此外,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脑死亡。

继发性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指由于身体其他重要脏器受损引起的脑损伤,例如,心脏骤停、严重窒息、溺水、急性药物中毒、低体温等,引起脑供血供氧不足,最终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一般来说,脑动脉血流中断超过4~6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全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的最终结果就是脑死亡。

临床症状

深昏迷

对头面部疼痛刺激(枕骨大孔以上)无反应,如拇指压迫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时肢体无反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病变时需特殊考虑。

无自主呼吸

必须依靠呼吸机维持通气,判定自主呼吸停止,除根据肉眼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运动外,还须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

脑干反射消失

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前庭反射、咳嗽反射。

检查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医生会首先检查患者的呼吸、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医生会用力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缘,或用针刺患者面部,如果患者面部无任何反应,提示深昏迷。

脑干反射

1.瞳孔对光反射:以右眼为例,用强光照射患者右侧瞳孔,正常情况下,无论光照右眼或左眼,右侧瞳孔均会缩小,即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脑死亡时,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即无论光照右侧瞳孔或左侧瞳孔,右侧瞳孔均无反应。

2.角膜反射:用棉花丝触及患者眼睛的角膜,正常情况下,出现眨眼反应,脑死亡时无眨眼动作。

3.头眼反射:用手托起头部,撑开双侧眼睑,以向左侧转动为例,正常情况下,将头迅速从右侧转向左侧,患者的眼球反射性向右转动,脑死亡时眼球无此运动。

4.前庭反射:将0~4℃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外耳道,20毫升,注入一侧外耳道,注入时间20~30秒,同时撑开两侧眼睑,观察有无眼球震颤。正常情况下,注水后1~3分钟,出现眼球震颤,脑死亡时无眼球震颤。

5.咳嗽反射:用较长的吸引管刺激患者的气管黏膜,正常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咳嗽反射,脑死亡时无咳嗽动作。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要求患者满足试验先决条件,包括核心体温、收缩压、动脉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患者暂时脱离呼吸机并向气道内输入纯氧,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如果先决条件的PaCO2为35~45mmHg,试验结果显示PaCO2≥60mmHg或PaCO2超过原有水平20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可判定无自主呼吸。如果先决条件的PaCO2>45mmHg,试验结果显示PaCO2超过原有水平20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可判定无自主呼吸

影像学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颅内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有助于脑死亡的诊断。

颅脑CT或MRI

对脑部原发疾病诊断很有帮助。随着脑血流灌注成像和MRI加权扩散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发现严重脑损伤后解剖和血流改变,也能显示继发于脑死亡的超微结构变化。

其他检查

脑电图

脑电图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电活动的动态,脑死亡时表现为平直线,即等电位。脑电图对脑死亡诊断基本可靠,平直线的脑电图表现已被许多国家列为脑死亡诊断条件。但由于平直线的脑电图表现并非脑死亡所特有,且受低体温、休克、抑制性药物等的影响,应用时应注意。

正中神经损伤短潜伏期诱发电势

用于反映刺激正中神经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的通路是否完整,双侧N9和N13存在,提示周围神经至颈髓传导正常;双侧P14、N18和N20消失,提示中枢传导异常,即大脑与脑干功能异常。

判断标准

国际

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为“脑死亡”命名,标志脑死亡理论体系的建立。哈佛大学医学院脑死亡鉴定委员会对于如何确定脑死亡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观点,即强调脑干死亡或全脑死亡才视为脑死亡的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患者完全丧失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的感受力,反应功能全部丧失;

2.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停止3分钟仍不见自主呼吸恢复迹象,即为不可逆的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角膜、眼运动等反射均消失及吞咽、喷嚏、发音、软腭反射等由脑干支配的反射全部丧失;

4.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反复多次检查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结果一致者,即可宣布其死亡。但同时规定,服用过镇静、抑制药物,低温(小于32°C)或其他代谢原因导致的可逆性昏迷除外。

中国

2003年第3期《中华医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卫生部脑死亡法起草小组制定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年人)征求意见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包括四项内容。

1.先决条件:①昏迷原因明确;②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2.临床诊断:①深昏迷;②脑干反射全部消失;③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以上三项必须全部具备。

3.确认试验:①脑电波平直;②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③体感诱发电势P14以上波形消失。以上三项中至少有一项阳性。

4.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意义

脑死亡标准的建立,不仅事关患者及家人的利益,也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密切相关。脑死亡的标准涉及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人的尊重是首要的伦理原则也是它的前提。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类生命的尊严、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主性、自主决定权等。

预防

预防脑死亡,可以从预防引起脑死亡的相关病因入手,如脑梗死,即可以从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方面进行预防。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杂粮食品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以减轻体重和减少脂肪积累。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肺功能,降低血脂和血压。

1.规律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 

2.抗阻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2次抗阻运动,如举重、俯卧撑、弹力带等。

3.柔韧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次柔韧性运动,如瑜伽、普拉提等。

4.平衡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次平衡性运动,如单脚站立、波球训练等,但是要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

戒烟限酒

烟雾病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可使血管硬化。因为一氧化碳同血色素的结合比氧大250倍左右,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可减少血的带氧能力。这就导致了动脉内壁水肿,妨碍血液流动,为胆固醇的沉积提供了条件,日积月累便导致了动脉硬化。长期饮酒会导致脑血管动脉硬化。

控制慢性病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乏力等疑似脑梗死的表现,应该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易混概念

脑死亡和植物人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点:

1.意识状态:脑死亡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包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植物人无意识,但可能存在吮吸、咀嚼和吞咽等原始反射以及自发性或反射性睁眼、反射性躲避疼痛等基本反射。

2.脑功能:脑死亡意味着全脑功能(包括大脑、脑干)不可逆地丧失;植物人的大脑皮质功能严重受损,但脑干功能可能部分保留。

3.自主呼吸:脑死亡患者的呼吸中枢功能完全丧失,无法自主呼吸;植物人通常有自主呼吸。

4.恢复可能性:脑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没有恢复的可能;植物人有苏醒的极小概率。

5.法律认定:脑死亡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死亡;植物人在法律上仍被视为活着的个体。

6.脑电图表现: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呈一条直线,显示脑电活动消失;植物人的脑电图可能有非特异性的异常表现,但不是完全的电静息。

参考资料

脑死亡.术语在线.2024-03-28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为脑死亡立法不止关乎器官移植.人民网.2024-03-28

中国首例“脑死亡”在武汉宣布.中国法院网.2024-03-28

..2024-03-28

脑死亡和平常所说的死亡是一回事吗?.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0

脑死亡立法及其意义.光明网.2024-03-28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呼吁进行脑死亡立法.中国法院网.2024-03-28

脑死亡你接受的了吗?.新浪网.2025-03-09

脑死亡.www.dayi.org.cn.2025-01-09

科普 ∣ 预防脑梗死,健康生活从细节做起.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0

被判定为脑死亡才能进行器官捐献,什么是脑死亡呢?.微信公众平台.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