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河(外文名:Guishui River),又称沧河、清夷水、清水河,是永定河的一部分,位于中国北京市延庆区。它发源于延庆县城东北13公里处,主要支流有后河、佛峪口河、蔡家河等。全长约18.5公里,流域面积达1073.6平方公里。妫水河流经延庆区下屯乡大路村后注入永定河。
关于“妫水”这一名称,源自于古代汉代的历史传说。据《史记》和《说文解字》记载,虞舜居住在妫(即河流汇合或弯曲的地方),因而以“妫”作为氏族的名称。舜后来成为帝王,尧将其两个女儿许配给舜,共同居住在妫水之滨,因此后代以“妫”为氏族名。然而,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汉代时期的妫水实际位于今天的永济市,与延庆区境内的妫水河并无关系。直到唐朝,由于舜传说的广泛流传,人们将古潘县(今涿鹿县县保岱)视为舜都所在地,并在涿鹿地区设置了妫州,将潘泉故渎附会为妫水。随后,唐武则天时期将妫州治所迁至清夷军城,妫水的名称也因此被移用到新州城。妫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逐渐取代了原有的清夷水之名,成为河北涿鹿一带的重要水系。
2022年8月23日,北京市河湖鸟类自动观测站——官厅水库1号站观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概况
妫水河,古称沧河、清夷水、清水河,为境内河,属于永定河。
发源于北京市延庆县城东北13公里处,南流至永宁镇小庄科与新华营河汇合向西横贯延庆盆地,沿途有9条支流汇入,在下屯乡大路村北入官厅水库后入永定河,河长18.5公里,宽75米至250米,流域面积1073.6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后河,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海坨山东麓靳家堡乡后河一带,东南流经古城村西于香村营村入妫水河,主河道长23.5公里,平均河宽44.3米至75米,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河谷狭窄,两岸多陡壁,是为龙庆峡。
上游有裂隙泉多处,常年可为河道补水。依山筑坝,建有古城水库。
佛峪口河,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
发源于海坨山南麓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向南流经西卓家营村西南入官厅水库,全长14公里,平均河宽144米,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上游为茂密森林,植被好,有泉水汇入,河道常年有水。山口修坝,建有佛峪口水库。
蔡家河,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靳家堡乡丁家堡一带,向南流到延庆农场西人妫水河,河长8.5公里,流域面积79.5平方公里,属于延庆城关西北部排水河道。
西二道河,季节河,为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发源于二道河乡莲花滩一带,北流经二道河乡后于大榆树乡陈家营附近人妫水河,全长11.8公里,流域面积45.8公里。
小张家口市河,季节河,为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八达岭镇北麓大榆树乡小张家口一带,向北流经延庆镇莲花池村西后人妫水河,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
西拨子河,季节河,为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八达岭镇西拨子一带,流经下屯乡小王家堡、小丰营村后于大路村东人妫水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帮水峪河,季节河,为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发源于八达岭镇石峡一带,向北流经帮水峪、西桑园村后人妫水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
三里河,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延庆镇唐家堡一带,向南流经上水磨村于西关村附近人妫水河,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
养鹅池河,妫水河支流,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康庄镇养鹅池附近,流经小曹营、大王庄村,于大王庄村西约3公里处人妫水河,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
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曾亲临勘察,并在《水经注》中写下一节优美的文字;金元两代帝王耽迷其山光水色,銮舆而来,驻骅不去;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了旅游胜地,雅士名流纷沓而至,赞叹之辞传诵一时。妫河之秀尽在两湖之间。
上游金牛山下的金牛湖如龙首引妫水西去,下游妫水湖似龙尾,中间的妫水如游龙。水流迂回宛约,环境清幽,风光秀美,宛如江南。
妫河被称为东方莱茵河,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最令人神往的是妫河漂流。乘一叶小舟,由纤夫牵至出河口,然后顺流而下,可前呼后应你追我赶,也可慢桨青篙,任小舟自己飘荡。
30华里水路,100多玩道,沿途有金牛湖、金牛山、暖泉口、官营湾、荻花滩、柳林激水等美景,处处令人流连不舍,使人产生无穷遐思。
山西说
《说文解字》对“妫”的解释是:“虞舜居妫汭为氏”。妫汭,就是妫水曲的地方。传说上古之时,尧欲禅位于舜,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舜将二女安置在妫水之滨。
为什么叫妫水呢?传说当时有大象为害人类,舜欲制服野象,但几乎被野象所杀。
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舜最终制服了野象,后人就把舜帝服象而居的地方叫作“妫”。“妫”者,从女,从为。
女者,尧的女儿,舜的妻子;为者,以手牵象,象服于人。所以,最初的妫字,形似女子手牵大象。
河北说
可以说没有妫水,就不会有古舜初都。
因为舜在称帝前在历山上种地,在雷泽畔打渔,在河边烧陶都离不开水,没有水,舜就不会在这里驻足,更不会选择这方土地做为初都。妫水,挽住了舜的足迹;妫河,保住了一方风水。
妫水,是尤其该大书特殊的一条河流,是舜文化的源头,也是验证舜初都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载体。
关于妫水,古文献记载较多。《史记》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庙。”《尚书·尧典》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曰:“隋涿郡之保岱,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陈杞世家》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唐《括地志》记载:“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尧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妫汭有多种的解说,有人说指妫水与汭水两条河,有人说指妫水弯曲处。或说在山西省,或说在怀来县与延庆区。确定不了妫水与妫州,也就以难以确定舜帝初都。
对炎、黄、尧、舜文化做过专门研究的张家口市文史作家曲辰在他与任昌华二人合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阐述:“保岱为尧、舜时首都,舜之故乡,其西北三里有历山即舜之为民时耕耘处,斯山不仅有舜庙,而且有尧庙及叟祠。
唐尧、虞舜庙在一处,以尧庙为主、居上,舜庙次之,居下;瞽叟祠另建在一处,为舜之家祠。在潘城中,潘泉处于城西南的城墙角下,出泉之水即妫水,妫水东北流经城中拐弯处,即妫汭——《山海经》所记之‘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的女子国。”上古时的国一般指城,有城墙的都为国,城即国。
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妫:水名,在河北省。汭: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妫汭:即妫水弯曲的地方。
并不是如有的人所记的,是山西省境内的两条河。
所以,我们认为,既然妫水在妫州,那么妫水弯曲处必定在妫河边。既然妫水出之潘泉,那么,无需再争辩,河北涿鹿保岱古城的妫汭也就是舜的出生故地与家园了。找不到这些确凿的证据,没有人敢硬把帝舜的故乡拉到这里来。
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千多年,当地除了清康熙修了志书外,之前都没有任何记载,而那本《保安州志》上所记的一些景观到今天又被说成谬误。比如,此志记载:“龙湫即黄帝泉,一名黄帝泉,在保岱堡。为州八景之一,今废。”“涿鹿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黄帝所都。旧名涿鹿县,今为保岱堡。”保岱原有一座大照壁,上写着“竹鹿高照”四个大字。自黄帝城确认在州七十里处后,保岱人惊讶、落寞、疑惑、缄默了好多年。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的家乡就是黄帝城,就是涿鹿县,日日见的山就是涿鹿山。即然不是涿鹿县城,又不是黄帝城,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景观呢?尽管现在已经确认保岱古城是汉潘县城、隋怀戎县、唐妫州城,到底是不是古舜都城又成了一个迷团,许多人早已不敢触及这类话题,唯恐再说错。还是先说妫水吧!
总之,妫水是一条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一条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踪迹的河,一条只在史志典籍中存留下名字的河。
妫水是三千二百年前一条从古舜初都穿城而过的河流,它源于妫泉,即汉代时的潘泉。这眼泉水日夜不息地汩汩涌出,盘旋回还地溢聚,形成的河流润泽出这片青绿山水,孕育了宝带(舜时名)这片水草丰美的诸沃之野,催生了这方风水宝地。
是妫水吸引黄帝来这里治水,神农炎帝来这里采药垦田。是妫水留住了尧、舜寻觅的目光,开始在此筑城建邑。妫水,与古城保岱是一种互生共长的紧密依存,二者一起兴一起衰一起走向繁荣或没落。
妫水是有故事的。两千多年前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写《史记》前来此考察过,访问老人,请他们讲炎黄尧舜的故事,然后在《五帝本纪第一》就写下舜一家人住在妫水拐弯处,一家人都言行谨慎,克守本分的信史。《尚书》记下了尧派两个女儿九个儿子到舜身边考察舜的言行举止,舜命令二女住在妫水拐弯处自己家中,做了个女官,职责就是无微不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九男被舜感化的也非常忠诚不二。《山海经》中说,二女住的地方名女子国,四周都是水。一则足见妫水很大,二来说明舜一家住的地方在水中央一片高地上,四周绿树掩映,花团丛簇。
要说舜都宝带的盛衰兴落,就得先说妫水的存亡枯荣。水活则山青,水富则地肥。妫水潺潺湫湫,从妫泉一圈圈溢出,灌满泉东的大鱼池,又跌了几叠,再注入妫水河,即后来的小沙河。早年间的妫水没有一丝儿杂物,汞一样晶莹透剔,在古城中曲曲折折地环流,洇染出古城中的鹅黄菜田、油翠麦地,郭外的座座葱绿果林梨园。河水清澈见底,卵石累累,红的白的黑的灰的如蛋似球,随水流铺陈二三十里,顺手捡起一把都是五颜六色。抓石子是女孩子们爱玩的游戏,有一种游戏的名称叫“擦子儿”,用七粒最圆的麻雀蛋大的石头,一粒扔上去,赶快从地上的抓几粒,再接住上面的一粒。那时,女孩子们的衣服口袋里都装着七粒小石子。大人和男孩子们爱下石子棋,一有了空暇时,就或蹲或坐在地上,划一个棋盘,顺手从地上抓几粒石子开战,玩完了棋盘与棋子都扔在那里不管了。那时的庙前主街或戏台前的台阶也大多用石头垒砌出来,层层叠叠的石墙呈之字形盘旋,光光滑滑的石头梯坡,一条条漫延进曲折的高门砖墙黑瓦大院。到处是河卵石,说明昔年水大雨多。由于古城就在西边的釜山广域市余脉脚下,每到雨季,连绵群山的洪水全部灌进古城,所以,从前除了妫水河,古城南还有环城的窑湾河,河床上也是滚石累累。城北有昌图镇河。历山下还有漯水支流窑头河,几条河携手分流着山洪,也同心合围着古舜初都,护卫着这方古老的先贤圣地。这些城外的河不在人们的视线中,所以总是会被忽视掉。只有穿城而过的清莹莹的妫水,越发显得尊贵,眼珠般地爱惜着,赞美着,被后人无数次地讲说着……
有三千多年阅历的妫水,有多少见闻,多少传奇啊!一切都不可知了。然而,可以想像那时河面宽阔,漫延到四方,住在水中央的舜带着人种田、打鱼、烧陶,都离不开水。舜的两个贤惠的妻子,也会在一早一晚到河边浣洗衣物、洗菜。她们是帝女,受过严格的家教,有高贵的道德品性,她们从不轻薄地与人打情骂俏,更不会轻易地在人前出头露面。舜在劳作后闲暇时,会在有月光的夏夜,坐在妫水河边,弹起尧赠给他的琴瑟,抬头看着远处自己曾经牧牛的黄阳山上的祥云,情不自禁地唱起自己谱写的《卿云》之歌来:“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那时的舜是多么地安然恬静啊,天下太平,世风日上,人心思善,物阜民丰。在尧的治下,舜的身边,中原地区古国进入继炎黄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舜心中那个“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不死鸟来翔。”“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的社会渐渐形成。
……
保岱古城中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这条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水面还有一丈左右,滋润着那片古地上果林如带,梨园似裙。杏、桃、枣、花红、滨果、黄果、木瓜、应有尽有,槐、榆、杨、柳、东樊各庄香椿层层次次,林林立立,环绕着古城,填满了空处,城郭房墙都藏掖在林树丛中。妫水河分三个分支,渠引坝拦,塘蓄湖存,浇灌着保岱古城数千亩田园。往东北去的那一支,一关进入城中一麻湖中,另一半沿着老柳环抱的小学操场向北,注入一大片果林,出果林再往东,是一座很大的水打磨房,水流击打着安在地下的筒车的巨大风叶,日夜叮叮当当地碾米磨面。其余两支分头向东向北去浇田灌园。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后期,妫水已经非常细弱,奄奄一息了。河面只剩三尺宽,但是那水仍然透亮地如清漆似琉璃,永远像弹着琴一样淙淙溅溅地响,丝绸般涟涟漪漪地淌,孩子般欢快地在大地上奔腾着,河床上的五色河卵石、白色小鱼、黑色小蝌蚪等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水中没有一点纸片类的杂物污染。夏秋季,全村的女人们都集中到河边洗衣服,渴了就喝河里的水。男人们下地回来,先到河边捧着喝一阵水。牛们马们羊们,更是不用领不用赶,从外边回村直奔河边而去,先饱饱地饮上好大一气甘甜清凉的河水。妫水流动的年代真是令人缅怀啊,缅怀那种世风纯朴,那种环境洁净,那种人心和善,那种天地合一。
妫水叮咚了几千年,因为它的畅怀喂养,培育出古城山环水抱的伊甸园,最美的好时光。
之后,汉在此设县治,唐朝设州治,人民公社、乡政府,一代代人都是看中了这长河,这股长流水孕育出的葱茏翠碧来此常期驻扎。操着各种口音的山南海北的人都来这里的中学、小学教书,来这里的政府机关工作,来这里的电影院、邮电局、信用社、商店工作。随着县级化工业、造纸、酿酒业的兴盛时大量用水,地下水被四外截潜断流,妫水河终于和许多河流一起干涸了。由于这妫水河的消失,畦格格的菜田麦地、蔚蓝色的鱼池、一园园果树、无数的老柳树老槐树跟着一起消失了。
乡村没有了长流水,古城没有了翠碧色。尽管它曾经养育了这方尧舜后人几千年,护佑了尧乡舜都这块圣地几百个世纪,都抵不住时代更替,历史改写。妫水干涸,一如大树老根枯萎,所有的繁华都跟着凋谢落尽。到了现代,人们更追求快捷便利,连乡政府也搬离了这里,沿公路而居,所有的国家机关,政府部门都弃下这座早已荒废的古城,远远地逃离渐渐的贫脊荒芜,古城更加寂寞冷清。
从古至今,人类选择居地,必定要先看有没有水源,是水挽住一代代人的目光,是水牵扯出了人们富足的期盼。没有充足的水源,人们绝对不会停留下来世代居住;没有丰沛的水泉,人们就会绕道而去。舜时的人们选择这方山水做为永久的家园,首先是看准了妫水的充足,不仅能供人畜长远饮用浇灌,还能栽花种树,培植五谷五果,人富景美,可以随心打造一派花香鸟语的田园风光。后人们别此而去,一则因为有人为富不仁,造下天大罪孽,二则因为没有了这一河水,没有了那一幅诗意的人文环境,没有了人杰地灵的万千气象,失却了迷人的天然魅力。
妫水,保岱古城的生命水源,富庶之根,生机勃勃在水,贫穷落后也在水。
如今,古城内的妫水河床打上水泥,成了贯通古城东西的主街,成了五天一次的集市。在这条河道上,原来每逢雨季,上面的洪水泻下,能冲出河床上的滚滚累累的鹅卵石,夹杂着数不清的黑色棒形银砂石与古陶器碎片。如今,不见了妫水,不见了池塘,不见了麻湖,不见了大片的果园菜地,不见了老柳树,也不见了浣衣女,舜都古城与别处一样沦为荒乡僻野。
北京说
现在,怀来县与延庆区交界处也有一条妫水河,那是因为唐长安二年,把妫州治移到现在已淹没的官厅水库下面的怀来大古城的绿故,到那时,妫水在宝带这座古舜都已流淌了一千二百年。)
水文特征
妫水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汛期径流量达0.58亿立方米。妫水河洪水每年发生少则一、二次,多则五、六次。据《北京市洪水调查资料》,1939年7月在延庆南关桥最大洪峰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3立方米每秒。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56年8月3日,由于连日降大雨,妫水河水位上涨2.695米(延庆东关处),洪水冲毁县城东南角耕地30余亩,塌岸500余米,河道北侵,威胁县城和延康公路南门外高填方段,为此于1957年4月14日成立了南门外工程施工所,农业局局长杨满荣任主任,水利科科长王怀义任副主任。4月15日开工挖河槽,裁弯取直,新河槽宽25米,长298米,深1.5米,在旧河槽的两端修挡水坝,上游为80米长,4米宽的木笼块石坝。下游为60米长的梅花桩坝(见河道治理施工图)。
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由张家口市专员公署拨专款2万元,动用县城周围的民工,采取定工计件工资办法,完成定额普工发工资1元,技工发1.2~1.5元,工效普遍提高,米家堡村8个人一天完成39立方米,超出定额近1倍,5月上旬完工,开支12499.52元。
城市排水
延庆区(原延庆县)城在七十年代以前历史上一直没有地下排水设施,雨水和污水大部分从东关、西关的护城河道流入妫水河。七十年代中期,改造城区的道路,旧城东街、西街、北街、南街四条街道在铺设沥青路面时,埋设了下水管道2000米,下水道干管为直径60厘米的水泥管,支管为直径30厘米的水泥管或缸瓦管。1979年以后加快县城规划建设逐步向城东发展,同时在城南妫水河以南,南菜园地区及城北建居民住宅区。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随之建设排水设施,妫水河以北的污水、雨水由下水道往西南排,流入妫水河;南菜园、妫水河以南地区下水道往北排,流入妫水河。到1989年底县城主要街道、居民区均设地下排水管道,排水管道总长发展到25.6公里。排水系统初具规模。
水利工程
古城水库,座落在妫水河支流后河峡谷之中,因谷外是古城村而得名。1986年因开发旅游又更名为古城水库。大坝位置在延庆区(原延庆县)城东北10公里,距北京市区85公里。型为双曲拱坝,坝顶弧长90.75米,最大坝高70米,坝顶宽3.0米,坝底宽14.0米,中心角66°~120°。二道坝建于拱坝下游95米处,为重力式滚水坝,坝高8米,坝顶高程568.0米,坝顶高于河底3米,坝底宽7.25米,顶宽1.5米,坝长31.9米,坝体用150号块石混凝土筑成。电站在拱坝下游110米处设有装机500千瓦电站一座。因机组选型、水轮机质量、水量等问题一直未发电。后来水库功能转变,向旅游发展,故于1988年经市水利局批准报废。1973年10月12日举行开工典礼。1979年3月至竣工。总库容852万立方米。
佛峪口水库,位于延庆区区(原延庆县)西北,张山营乡佛峪口沟出口处,距县城20公里。坝高49.5米,控制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是本县几座主要水库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库容205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0000亩。水库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设计洪峰流量为326立方米每秒。校核洪峰流量为424立方米每秒。水库于1969年8月动工,11976年5月竣工。
香村营拦河闸,库容160万立方米,位于妫水河支流古城河下游香村营村东300米。是建国后本县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1959年11月27日开工,来自全县各公社、农场1400多名民工经过半年日夜紧张劳动于1960年5月30日完工。在东坝头立修建纪念石碑(改建时拆除)。拦河闸能起到调节妫水河下游水量,减轻洪涝灾害,增加枯水季节水量;原设计灌溉耕地13000亩,库区水面可养鱼、养鸭发展多种经营;坝顶能够行车,畅通城乡物资交流。
松山电站,位于佛峪口水库大坝上游1.5公里的佛峪口河左岸上,是一座引水式电站。由水利局设计,负责设计者吴占发。设计引水流量0.6立方米每秒,设计水头40米,装机2×75千瓦,年发电量30万度。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1座,引水渠道750米,前池96平方米,厂房84平方米,压力管道56米。电站工程由张山营乡组织施工,1981年1月开工,1983年8月竣工,总投工8万工日,总造价24.4万元。1983年至1989年累计发电73.6万度。
佛峪口水库电站,建于水库大坝下游坝脚东西两输水管出口处。东输水管安装75千瓦机组一台,西输水管安装160千瓦机组一台。设计流量0.5和0.7立方米每秒,年发电量160万度。由广东水电二局负责设计,主要建筑物有厂房2×40平方米。压力钢管32米。电站工程由佛峪口水库指挥部组织施工,1977年3月开工,1978年8月竣工,总投工1万个工日。工程造价12.5万元。1978年至1989年结合灌溉累计发电119.7万度。
古城水库坝后电站,建在水库拱坝下游120米右岸傍山处。电站由北京水利勘测设计处负责设计,设计负责人过孝国,设计安装500千瓦机组一台,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年发电量32.6万度。机组由广西柳州水轮机厂制造。主要建筑物有:厂房长15米、宽9.5米、高5.5米,面积142.5平方米;变压器房长4.1米、宽3.2米、高4.0米,面积13.1平方米;压力钢管直径1米长110米。电站工程由古城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机组安装由北京设备安装公司承担。1979年厂房建成,1980年开始安装机组,1981年底安装完毕。在试运转时发生水轮机漏水告停。总投工5万工日,总投资54万元。由于水轮机选型根据水库一年来两库水1400万立方米设计,而实际年来水量仅为设计来水量的30%左右,水轮机需水量大,而来水量小,一直未发电。后来又根据县政府决定,保持库水位和较大水面发展旅游。电站经市水利局批准于1988年报废。
名称由来
“妫”作为河水之名有着久远的历史。汉代学者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所谓“汭”,指的是河流汇合或河流弯曲的地方,也就是说虞舜居住在妫水之滨,因此以“妫”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对此《史记》有更详细的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讲的是当舜还是庶人之时,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就是娥皇、女英许配给了舜,共同居住在妫水之滨,因此后代以“妫”为氏族名。舜晚年出巡,死于苍梧县之野,二妃赶至湘江,泪尽而亡。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称为“斑竹”,成为一段凄美的故事。
从各类先秦古籍及考古文献上看,尧舜的活动中心在今山西西南地区。这时的妫水也远在山西省,是山西西南永济的一条小河,与延庆境内妫水河并无关系。延庆的妫水河,在北魏时期《水经注》中被称为清夷水、沧河,两水相距不千里,各有名称,互不相干。根据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先生的研究,由于尧舜传说的广泛流传,南北朝以后,有人认为古潘县(今涿鹿县保岱)是舜都所在。《水经注》记载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而舜又以妫为姓氏,所以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在涿鹿县地区设置了妫州。同时将原先古潘县境内的潘泉故渎附会为妫水,这样妫水这个名称就从永济市移到了河北涿鹿。这时延庆境内原清夷水的名称仍在使用,唐初在清夷水与桑干河汇合之处设有清夷军(注:军在唐宋时期为具有军事色彩的政区名),治所称为清夷军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旧怀来城,已没入官厅水库),军与城名明显来自清夷水。
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妫州治所被迁移到了清夷军城,大概就在此时,旧州城的妫水的名称也被移用到新州城。由于妫水深厚的历史底蕴,天宝(742年)时又将妫州改为妫川郡,《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妫水贯中”,妫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之名。
参考资料
延庆“妫”缘.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3-05
科技攻关三大难题 重塑妫水河生态美.北京市水务局.2024-03-05
延庆“河长制”治河有成效 妫河再现水毛茛.中新网.2024-03-05
延庆“妫”缘.光明网.2024-03-05
北京妫水河湿地首现黑脸琵鹭.北京市水务局.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