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丰山距长春市约二十公里,在长春西南方向。原蒙古语名“巴彦济鲁山”或“巴迎吉尔克山”,意为“阜丰”,后汉语译名为“阜丰山”“富锋山”、“富丰山”,后来因其东有“大屯”村落而得名大屯山。自清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设治至今,阜丰山一直是长春西南的界山。

概况

阜丰山距长春约二十公里,在长春西南方向。原蒙语名“巴彦济鲁山”或“巴迎吉尔克山”,意为“阜丰”,后汉语译名为“阜丰山”“富锋山”、“富丰山”,后来因其东有“大屯”村落而得名大屯山。自清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长春市设治至今,该山一直是长春西南的界山。(“阜丰山”“富锋山”“富丰山”因异时异名,文中统一用阜丰山。)

长春设治至今为西南界山

嘉庆五年(1800年)农历五月十七(7月8日),长春厅于长春堡(实际厅治建于伊通河东的新立城)建立。为了管理统治流入长春地界的闯关东关内汉族民众,吉林将军衙门采取借地设治的办法,于郭尔罗斯前旗蒙古扎萨克公游牧管辖地界村屯长春堡东距伊通河5公里地方建置长春厅,专管蒙古地界的汉族流民司法治安民事事务。而当地蒙古族牧民及收租的蒙古族人员和外来满族八旗人均不归其管辖。

当时,这里没有村落,属长春堡辖境。遂借长春市堡的长春之名,称为长春厅。因此,这个新成立的地方政权便沿用了长春这个地名,这就是长春地名的由来。不久,为了把厅治所在地和长春堡区别开来,又把长春厅治所在地叫做新立城。

长春厅辖境范围为:“东至木石河190里,与松花江接界;西至巴彦吉鲁克山40里,与科尔沁区达尔罕王接界;南至伊通边门8里;北至纪家窝铺172里,与郭尔罗斯扎萨克公接界。”木石河即今九台区境内的沐石河,巴彦吉鲁克山即阜丰山,伊屯边门即伊通边门,在今新立城水库附近,纪家窝铺在今农安县境内。

12月9日,天降小雪。为了一座已经“不存在”的山,记者来到朝阳区富锋街道。街上问了几个人,“阜丰山”“大屯山”这个名字已十分陌生,甚至不知此山的存在。但换一种说法,去大屯采石场,当地人却是明确告知道路。

富锋街道的道路沿线,是一家家采石场,采石场背后堆放着一堆又一堆的已经磨碎的砾石。踏上阜丰山体高处,低矮的天际雾气氤下,目光所及处是连绵的高大土堆,的确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山。可是俯下身去,在白雪覆盖、荒草掩映中,还是有一些各异的石头,证明着这座山的与众不同。这些山石颜色褐红、黄绿,在黄土中突兀地、随意抛洒般地露在外。照此发展下去,这座石头山也许就要从长春市的平野上消失了,后人只能从书本文字中,了解这座山和这座山承载的那段历史。

“那是距今7850万年前的世界最古老火山啊!”为之可惜的不止一人,包括记者接触的关注阜丰山多年的中国民主促进会“踏查长春”团队负责人陈学奎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在他们的个人记忆中,尽管和很多名山大川比,这座山并不高,也不起眼,但是这座从远古走来的火山,见证着这座百年城市的兴衰荣辱。

上世纪70年代,初到长春求学的施立学曾经特意到阜丰山踏查,在他的记忆中,虽然山的形状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山体轮廓。但是开采一直在山的周围进行。“那个时候,手表还未像现在这般普及,很多当地人们掌握时间,依靠一天两次的放炮炸石和火车经过来断定。”施立学说。

陈学奎曾写文章为阜丰山感慨:《阜丰山,我为你流泪》。在他一次又一次的踏访中,山体山貌次次不同。如今的阜丰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山的主体已经被削平,火山地貌破坏严重,取而代之的是被纵横分割成数个采石场,山的锥体间已被掘成数十个形状各异的矿坑,东山矿坑南侧已成为几十米深的大崖坑,水大时形成壮观的水面,酷似一个小的长白山天池。陈学奎说:“曾经在东山主峰周围山崖有许多洞穴,洞底成厅崖穹透光,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民间传说:白龙驹出自此山

民间把阜丰山称为“白龙驹山”,传说是有白龙驹出自该山。现在的阜丰山下有一个村庄因而得名为白龙驹屯。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说:“东跑西颠,不离白龙驹大山”。围绕着这一名字,还引申出众多版本民间传说。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就为记者讲述了关于白龙驹山的民间故事。流传最广的一个是一年除夕,天寒地冻中,一个林姓村民听见家里水缸有声响,掀开门帘一看,一匹白色马驹跑到自己家的水缸边饮水,还没等这家人有所反应,白马驹已经跑出院外向阜丰山奔去。第二天,林姓村民在村里到处打听这匹白马驹的下落,但奇怪的是无人所见,更无人知晓。村民深感这是吉祥之兆。后又有传说常见神驹进出山洞,饮水觅食。打那之后,阜丰山方圆数百里数年间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阜丰山因此有了新名字:白龙驹山。

另一个传说是一年夏天,一个南方人围着山上看了几天,径直来到山西南的范家屯找家客栈住下,一天三次去对门一家油炸铺里吃丸子、喝豆浆,连吃了七天,每次吃完,还要多给些银子,店主感激不尽。第八天,他照

例来到店里,却是愁眉苦脸的样子。店主一再追问,方才道出缘由,原来他是想要买店里捞丸子用的柳条篱,且不问价。店主听了感觉奇怪又很为难,经不住细问,南方人只好和店主讲了要用这把笊篱去找宝贝的事儿,并答应分给店主一半。

第二天早饭后,两人来到大石山前。南方人嘱咐店主说:“你要把笊篱一根一根地拆开,然后再一根接一根地点燃了。记住:第一,不准挪动一步;第二,不准剩下一根,全都燃着;第三,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准把笊篱条子扔掉。”说完才走上山去,从左向右绕着山峰转了三圈,然后又从右向左绕山峰转了三圈,嘴里还不住地叨念着什么,这时笊篱条子已经烧掉了一半儿。南方人大喝一声:“宝贝,怎么还不出来?”话音未落,突然一声巨响,一道白光直冲云霄,从山里跑出一个雪亮雪亮的银马驹子。只见它一声嘶鸣,四蹄腾空,绕着大石山跑起来。由快而慢,最后累得它眼看要趴下的时候,正好笊篱条子也烧得只剩半根了。这时银马驹摇摇晃晃来到店主跟前,店主忙扔掉手里的半根笊篱条子,跑过去抱银马驹子,不料那马驹子飞起一蹄,踢倒店主,然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南方人赶过去时已经来不及了。

民间还有将这座山称为“摆宴山”。传说康熙帝巡视到此,曾在山下摆下宴席,犒劳当地文武官员,山也因此得名“摆宴山”。也有人说,这座山是界标,从前,西部草原的蒙古公与东部满族部落的王爷常为争夺地盘而兵刃相见,后来就在山上摆了一桌议和的宴席,山西省归公,山东省归王,从此息鼓罢兵,和睦相处,“摆宴山”就这么来的。

参考资料

施立学 | 历史悠悠阜丰山.中国吉林网.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