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春节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开始,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先秦礼仪中的“朝正”即诸侯、百官向天子拜年。亲族间的拜年活动在南朝时已盛行。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宋朝年间有上层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代为拜年的习俗。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
随着时代向前推移,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视频拜年等新兴的拜年形式兴起。
由来
拜年习俗的由来与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有关。这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农历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庆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含义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行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历史沿革
依据历史记载,先秦礼仪中的“朝正”即诸侯、百官向天子拜年。亲族间的拜年活动在南朝时已开始,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这里说的是本家拜年。
社交性的拜年活动唐代开始兴起,薛逢的《元日田家》中记载:“相逢但祝新正寿,对景那愁暮景催。”但当时还是真诚而简单的社交。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朝正的礼仪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联络君臣情谊。
宋朝时期有上层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代为拜年的习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年节,东京汴梁放关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仆人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明朝陈士元的《俚言解》:“自元日以后,亲友往来交错道路,谓之拜年。然乡村各拜其亲友或携盒酒,多出实心。”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这里的“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人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清代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写道:“京师于立春,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而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团拜特指各地同乡官僚在正月期间举行的团体聚会拜年活动,这也是有利于加强同僚之间的感情。
从晚清开始拜年形式以父母给孩子压岁钱的方式为主,陶行知所说的“枕头压岁钱”在当今的许多地方仍然沿用。就是指除夕夜里,孩子睡觉后,家长将压岁钱放在孩子床头或床尾,寓意驱赶恶鬼妖魔而逢凶化吉。民国以前,方孔圆钱是通用货币,压岁钱一般用彩线穿好固定,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父母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取“长命百岁”的意思,所以今天也管“压岁钱”叫“红包”。1929年,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正式发文,严禁民间在农历正月初一之时,进行相互拜年等一切旧的民俗活动,不过通告一经发布,立马引发了反对国民政府擅改民俗的抗议风潮。刘炎臣在1945年出版的《天津年俗》中记录了当年天津的一首童谣:“一到新年,小孩拜年,趴下磕头,站起要钱。”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向外人索取“压岁钱”的过程:先磕头拜年,再从长辈手中接过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拜年程序变得简化。飞帖拜年的形式已经过时,但是出现了书信拜年、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视频拜年等新兴的拜年形式。2008年除夕拜年的新方式还有如博客拜年、网站论坛拜年、视频聊天拜年等,这些新内容使拜年方式变得更有新意。年初一不出户,家人敬祖和互拜的习俗已为户外活动所取代,人们去花市、灯市或书市,赶文化庙会,逛旅游景点,看广场表演,春节在今天已成为全民狂欢的文化节日;沿街“唱春”乞讨、由丐者扮作灶王等,已经转变为富有民族情趣和岁时特征的民俗旅游项目。更有甚者,出现了“倒拜年”——指辈分颠倒的拜年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拜年方式
传统方式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古时倘或街坊邻里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
过去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二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新兴方式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短信、电话、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方式的拜年方式成为主流。很多身在外地的人们,春节选择不回家,而是打电话向家人亲戚拜年;除夕这天,人们的手机几乎不停地给领导、老师、朋友发送信或打电话送上祝福。
此外,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年轻人忙碌了一年,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好不容易盼到的春节假期就计划用来休闲和放松一下,传统的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已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
注意事项
合适的时间
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逗留时间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拜年手势
拜年手势男女有别。标准姿势是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概念上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只压手不抱拳。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与同辈人见面、交往时使用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适当带些礼物
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做客礼仪
衣着整洁。坐有坐相,不叉腿,不翘二郎腿;腰挺直,不驼背。站有站相,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讲究卫生
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
注意节俭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说吉祥话
拜年时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可赞美老人的气色、健康、多给老人讲话的机会;对中青年要多赞美事业、健康、家庭关系,对孩子要多赞美聪慧、学业、礼貌懂事。
中国各地拜年习俗
东北地区
东北农家串门拜年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华东地区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
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
上海以茶果招待
在上海,客人来家拜年,互致祝贺后,主人要以茶果招待,并敬上两只白糖或红糖水煮的“水泡蛋”。
宁波新女婿上门拜年
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浙江绍兴有“团拜”
浙江绍兴市有“团拜”,即一族或一家人众,都相向而立,站成圆形或方形,然后相向跪拜,共祝新年。
江苏淮安要说吉利话
在江苏淮安市,给人拜年要说吉利话,比如“恭喜你老大发大旺”,“恭喜你老万事如意”,或者“养儿子”、“娶媳妇”、“抱孙子”等。受贺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话。如果客人到家中拜年,主家要请他吃糖、瓜子、枣、糕等,并说:“甜甜蜜蜜”(糖)、“步步登高”(糕)、“早生贵子”(枣)等。在广西柳州市,到人家里贺年,一进门要就说“恭喜发财”、“丁财两旺”等。
福建漳州新年初次见面说吉祥话
福建漳州市,人们在新年初次见面的时候,也要笑嘻嘻地说些吉祥话,如“恭喜!”“恭恭春春恭!”“新正大家齐发财”等。
华北地区
北京妇女初六才能外出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华中地区
河南开封拜年第一家是兴旺之家
河南开封市,非常注意去拜年的第一家要是兴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求财得财、求利得利的人家。而大家也都希望第一个来拜年的同样来自兴旺之家。
湖北各地区不相同
湖北孝感市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湖北黄陂区,拜年的次序是,首向天地君亲师,次是祖先,再次是堂上。然后要放鞭炮,开门上庙。从庙里回来再拜年。初一是本家,初二是母舅,初三是岳家。而去年又新丧的人家,“孝子要穿着白的袍,黑的套,戴着没纬的空梁的冠,请服内的兄弟二位,也穿着白的袍作陪伴,到亲族的家里叩首谢孝”,叫做“管新灵”。
湖北鹤峰县,元旦“客至家中,主人有卧者,家人应,曰‘挖窖’。”
华南地区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广州,人们吃过早餐,衣着光鲜地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行礼以后,主人让坐,并拿出一个八果盒,中间是红瓜子,周围有莲子、马蹄、椰丝、莲藕等物。主人请吃时,要说“拗金”,再请吃时要说“拗银”。如果是没有结婚的少年或小孩拜年,受拜者一定要给些“利市”。女人拜年时,都要预备一个漆篮,里面盛着瓜子、红桔、利市等物,送给受拜者。而受拜者则回她大致相同的东西。不过,如果是新嫁或嫁了不几年的女子,人家一定要回送两枝长蔗、两株生菜、一些韭菜、两个慈姑,表达对新媳妇的期待。在潮州,元旦吃过早饭后就到亲戚家去贺年,去时要拿柑包,以将吉利带给亲戚家。受拜者仍还以柑,互致好意。在东莞,大家路上相遇,都要说声“恭喜”,客人来了,则要用攒盒请他,叫做“食大桔”。孩子们来,则要拿包有银币或铜币的红纸包给他们。
广西平乐以烟茶、槟榔招待
广西平乐县,新年以烟茶加上槟榔招待客人。如果有孩子到来,则要给予柑果、米饼、荸荠之类。当制钱盛行的时候,还用红线串铜钱以赠。铜钱多者百文,少则九文,取长久意,叫做“挂钱”。制钱废后,又改用红纸裹铜圆十枚或八枚,或银毫二角、四角。也有用钞票的,叫做“利市”。
海南献槟榔
在海南岛,小辈要给长者进献槟榔,长者则赠以封包。
海南定安县,新媳妇这天要手持槟榔站在门外,任往来妇女观看,并赠以槟榔。
台湾拜年在初五以前
在台湾,拜年(或称拜正、贺正等)一般在初五以前。贺客登门,要请其尝甜料,如大枣、糖果之类,并喝甜茶,如大枣茶,以示圆满亲密,叫做“食甜”。“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三,或百之数十文,谓之结带。”
西北地区
宁夏隆德家长散押岁钱
在宁夏隆德县,大家依次行礼后,家长要“散给合家大小男女钱,谓之‘押岁’。给小儿女枣核,以庆‘元旦’。”
陕西省富平县拜年赠面食
富平县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区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区以初五为“拗九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西南地区
四川合川“散拜年帖”
四川合川区,城市人家也多闭门,有客人亲自到门上拜年,叫做“请开财门”。门前糊一个红纸袋,上写“承步”二字,泛泛之交就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红卡片放在袋中,叫做“散拜年帖”。
贵州苗族对歌喝酒打花脸
大年初二,贵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汪乡的苗族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丰盛的酒席款待,席间以当地苗族独特的方式相互对歌喝酒打花脸,脸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贵阳大年初一紧闭大门
在贵阳,大年初一虽是亲友间彼此拜年的日子,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因为不敢当亲友的拜年而特地紧闭大门。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门内的人总要从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识的朋友,决不开门,而只是隔门不断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这天,小孩往亲戚家拜年,除了得到“压岁钱”外,还要从亲戚家带回一根“柴”,表示带财而归。而新女婿这天要赶早到丈人家拜年,他将受到热情的盛宴款待。
外国的拜年方式
日本人拜年很讲究。他们到亲友家拜年前,每人准备许多条毛巾,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每到一家就送上一条。普通朋友之问、下属对上司或邻近各家之间的相互拜年也很盛行。各户都置签名薄及铅笔于户外,让拜年者记下姓名或插名片于薄间。
保加利亚人拜年最富有象征意义,他们在新年前夕,把松树枝折下来,用五颜六色的绒线和彩带装饰起来,再扎成一束一束的,让孩子们去给亲友拜年。他们认为,用这种装饰好的柏树枝轻轻拍打别人,就会了新的一年中给他带来幸福、身体健康、诸事如意思。而居住在保加利亚南部罗多彼山区的人,又把石头看成财富的象征。孩子们出门拜年,每到一家,总是带一块大石头,主人回赠糖果。
比利时的农村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大清早要向动物拜年。他们走到马、牛、羊、猫、狗等动物旁边,向它们说声“新年快乐!”
参考资料
周末选读 │ 马银春: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节选).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3
传统习俗:拜年.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3
【老照片】民国时期春节“压岁钱”.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8
民国时春节曾遭官方打压 政府:严禁正月初一拜年.中国新闻网.2023-11-18
过年家中要讲究的礼儿.崇明报.2023-11-18
全国各地拜年习俗汇总:鲁西北拜年五跪(图).胶东在线.2023-11-17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正月(一).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8